本书作者以生动有趣的笔法,详细描写了达尔文的人生轨迹,再现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执着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达尔文的内心始终是个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热爱的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巨大的热情、注重实践和资料、及时详尽的记录、40年如一日地观察思考著述,是他获得成就的关键。达尔文的科学发现和进化论摧毁了唯心论的生命神创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有力论据,被恩格斯认为是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他的《物种起源》也因此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为了给《传世励志经典》写几句话,我翻阅了手边几种常见的古今中外圣贤大师关于人生的书,大致统计了一下,励志类的比例,确为首屈一指。其实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是动宾结构的词,励是磨砺,志是志向,放在一起就是磨砺志向。所以说,励志不是简单的立志,是要像把刀放在石头上磨才能锋利一样,这个磨砺,也不是轻而易举地摩擦一下,而是要下力气的,对刀来说,不仅要把自身的锈磨掉,还要把多余的部分毫不留情地磨掉,这简直是一场磨难。所有绚丽的人生都是用艰难磨砺成的,砥砺生命放光华。可见,励志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立志。国人都崇拜的一本书叫《易经》,那里面有一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一切圣贤伟人无不遵循此道。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立什么样的志的问题,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往今来,凡志士仁人立的都是天下家国之志。李白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白居易有诗日: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励志。有了志向不一定就能成事,《礼记》里说:“玉不琢,不成器。”因为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志向须在现实的困境中反复历练,不断考验才能变得坚韧弘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实现。所以拿破仑说: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孟子则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描述得如此艰难困苦。我们看看历代圣贤,从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到孔夫子、司马迁、孙中山,直至各行各业的精英,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终成大业,哪一个不是砥砺生命放射出入生的光芒。
三是守志。无论立志还是励志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了人的一生,无论生命之火是绚丽还是暗淡,都将到它熄灭的最后一刻。所以真正的有志者,一方面存矢志不渝之德,另一方面有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之气。像孟子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代有位首辅大臣叫刘吉,他说过: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话说回来,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不管你做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空活百年。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为读者满足心灵的渴望,有的像心灵鸡汤,营养而鲜美;有的就是萝卜白菜或粗茶淡饭,却是生命之必需。无论直接或间接,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惊喜。
《传世励志经典:执着的探索者(达尔文)》:
6岁时,有一次母亲带达尔文到公园去玩耍,这天公园里正举行栽树活动,母亲带着小达尔文领了一把铁锨,去挖坑栽树。小达尔文还拿不动铁锨,母亲就让他用双手扶着树苗,自己给树苗挖坑、培土。达尔文好奇地问:“妈妈,您为什么给树苗培土呢?”“因为泥土是树苗生长的基础,我想要树苗像你一样茁壮成长。”“那泥土为什么长不出小猫小狗呢?”“小猫小狗是它们妈妈生的,不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人最早的妈妈是谁呢?她又是谁生的呢?”“听说最早的妈妈是夏娃,不过我只知道圣母玛丽亚。”“那么,夏娃和玛丽亚是谁造的?”“上帝。”“那么,上帝是谁造的?”
妈妈注视着面前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执意探问的儿子说:“亲爱的孩子,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谜。妈妈希望你长大以后好好学习,自己去寻找答案,做一个有出息、有学问的人。”幼小的达尔文若有所思。毫无疑问,达尔文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幼小的心灵已经对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的疑问。
达尔文家庭条件优越,家里人都认为他应该从事某项专业工作,自达尔文诞生之日起,父亲罗伯特脑海里唯一的问题就是:达尔文长大了干哪一行?父亲认定他的儿子可以成为一名好医生,无论如何,学医毕竟是家族传统,而且哥哥伊拉兹莫斯也已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了。父亲期望达尔文长大后也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期望他能继承自己的事业。
可7岁时的达尔文只喜欢搜集植物、昆虫,以及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是个调皮捣蛋、令大人见了脑袋发胀的小家伙。他整天在外玩耍,要么跑到森林深处的池塘里抓蝌蚪;要么就坐在小河边望着钓鱼的人痴痴地发呆。有时父亲会失望地对他说:“你除了打猎、养狗、抓老鼠以外,无所事事。这样下去,会给自己及全家人丢脸的。”达尔文爱搜集,却不贪婪,搜集鸟蛋时,每次他只从鸟窝里拿走一个蛋,从来没有多拿过一个。他一生最内疚的事就是小时候曾经无缘无故地揍过一只小狗,为此久久难以释怀。
1818年,9岁的达尔文被送进一所旧式私立学校学习,在这里他度过了7个年头。虽然是寄宿,但他总是稍有空余时间就跑回家中,每次都等到最后一秒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他觉得只有在家里和花园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所学校只有一名牧师,教材就是《圣经》。达尔文不爱听《圣经》,喜欢看《鲁滨逊漂流记》《世界奇观》等儿童读物,喜欢收集各种植物、贝壳、化石等标本,很早便显露出了对博物学的浓厚兴趣。达尔文的这些兴趣和爱好没能得到应有的支持和鼓励,反被父亲和巴特勒校长视为浪费时间、不务正业,还认为他“是一个平庸的孩子,远在普通人的智力水平之下”。
达尔文所在的学校进行的是严格的古典教学,在学校里他要学习古文,读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的著作,还要背诵,学校对作诗也特别重视。而这些东西让达尔文感到十分反感,他认为在这所学校的经历对他来说是一个“空白”。
到了中学时,达尔文不再满足于抄写和背诵一些诗歌,他很喜欢荷马、贺拉斯、莎士比亚、拜伦、雪莱等诗人。他读这些诗人的诗篇时总是感到有“无限的乐趣”。从小就酷爱自然科学、喜欢思考的达尔文不喜欢一潭死水般的学校生活,于是便走出校门,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教授几何学。他还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不少自然科学著作,特别是吉尔伯特·怀特的《自然史和赛尔波恩地区的考古研究》,这本书使他对观察鸟类习性产生了极大兴趣,促使他对附近各种鸟类的习性做了详细地观察,甚至一一进行了标记。
达尔文特别喜爱雪莱的作品。当时,雪莱是欧洲乃至全世界最进步的革命诗人,达尔文天天埋头阅读和背诵雪莱的诗篇,竟遭到负责全校学生宗教事务的教士的凶狠指责。有一次,这位教士教训达尔文说:“雪莱是一个不信上帝、不敬国王、不爱祖国、诽谤政府、煽动造反的狂人!是疯子!如果在16世纪,他一定会像布鲁诺一样被活活烧死!”他还威胁达尔文说:“你要是不改正错误,我就向校长建议,把你开除!”
面对“开除”的威胁,少年达尔文根本不放在心上,因为他早已对这所学校死板、陈旧的教学方法深表不满,甚至想要自动离校,但教士开除达尔文的建议被校长巴特勒否定了。
尽管许多人都在批评达尔文,但达尔文并不在乎这些,他依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喜欢学校的课程,反而使达尔文的搜集兴趣更加浓厚了。他搜集各种昆虫,10岁时达尔文就已经对当地的动物如数家珍了。达尔文也非常喜欢英格兰的乡镇生活,当有机会逃学时,他就整天在树林里闲逛,采集岩石、昆虫。他喜欢养狗、种花、钓鱼,平时还喜欢喂鸽子,鸽子屎拉满了院子,有一次竟然拉到了父亲的头上。诸如此类的事情令罗伯特医生非常恼火,他多次训斥达尔文说:“你成天游手好闲,东游西逛,以后怎么办?你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学习,把家族事业继承下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