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为生命护航》作为医学生大爱教育教材,对大爱的基本内涵做出了尽可能清晰的描述,在确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医学生“大爱”的行动指南的同时,汲取儒家“仁爱”思想的营养和精华,以大学的使命作为大爱之根本。在大学校园里,“大爱”是一种与“大楼”“大师”“大德”互为交融的精神存在,《让爱为生命护航》以此为主轴,着力阐明医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医学事业是爱的事业,充满爱的完美人格是医学生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让爱为生命护航》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主旨,将爱心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进行“融合”,呼唤教师要做一个传播与凝练爱心教育的使者,着力培养医学生感受爱、认知爱、学会爱、能够爱、传递爱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大爱教育也是当前融洽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从看到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白波教授主编的《让爱为生命护航》书稿之初,就被其命题深深吸引。医学不仅仅是科学,独特之处在于其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属性。所以,医学不应该只是在生理上减轻人类之病痛,更应是一种情感与人性的表达。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先进技术在显示其有所作为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背后隐藏着的诸多负面问题,人们开始反思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离所带来的人类普遍的价值危机。
现代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拉长了医学与病人的距离,有些医生越来越不愿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而是过度信赖高精尖设备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过度依赖药物与手术,越来越忽视病人的心理行为因素。把高级、复杂的生命现象当成数理化的简单公式推演,视生动各异的患者如千人一面的客体,将医患互动异化为书本与模型的生硬对接。偏执和教条浮现,工具理性抬头。猛回首,才发现离人远矣!如是作者强调:不论从事医学的哪个学科,无论医生抑或护士,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为病人提供人文关怀的使命,在与病人的直接接触与交流中,更应具有生命的温度和富含人情味的关怀。医者的一言一行都应让病人感觉到贴心温暖,可亲可信;医生不仅是生命的工程师,更是心灵的按摩师;医学要求至真纯善,减轻病痛,拯救心灵;医生要通情达理,善解人意,要对病人的痛苦敏感,更要敬畏生命;医学是人道,人性优先而不是技术优先。如果领悟了这一切,何愁医学没有人的温度?
第一章 爱的教育源远流长
第一节 爱与爱心教育
一、爱的内涵
二、爱的文化
三、爱心教育
第二节 医学生爱心教育的目标及意义
一、爱心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爱心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爱心教育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四、东西方文化中爱心思想的比较
第三节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
二、汲取传统医学文化精华,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第二章 大学与“大爱”
第一节 大学教育理念
一、东西方教育理念对比
二、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三、高等教育中的人本教育
第二节 大学有大师
一、大学之“大”
二、大学要有“大楼”
三、大学须有大师
第三节 大学育大爱,大爱有大医
一、大学有大爱,大爱无疆
二、大学育大爱,爱心无限
第三章 爱心是成就医学生完美人生的基石
第一节 医学是奉献爱心的事业
一、医学与爱的渊源
二、医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医学事业是爱的事业
第二节 爱心从关爱生命开始
一、爱:生命之诠释
二、爱:医德之根本
第三节 铸造医学生充满爱的完美人格
一、人格与人格理论
二、完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爱”净化人格,让人格更加完美
四、构建充满“爱心”的完美人格
五、充满爱心的人格教育和爱心培养
六、充满爱的完美人格是医学生通向成功的桥梁
七、爱:天职之呼唤
第四章 爱心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医学生大爱的行动指南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
三、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医学生的大爱之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内涵
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时代意义
三、当代医学生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医学生大爱的不竭源泉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正确认识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医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医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
第四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
二、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
……
第五章 爱心教育与高等医学教育理念
第六章 爱心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
第七章 大医与大爱
第八章 爱的誓言
1.“为己”的个体诉求发端于西周的“敬德保民”思想,预示着人们对天神信仰的淡化和对文化与人性价值的关注,这一变化促使先秦时期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着人的价值,恰如老子所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的地位的提升,必然引发了人们对个体价值的诉求的探讨,无论是儒家用仁、义、礼、智、信来指导学生,还是道家的自然人格育人,法家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及墨家的兼士培养,其流行的教育理念所追求的就是如何“成人”,即孔子所讲的“古之学者为己”的问题。因此,“为己”之学成为传统教育理念的重要特点。
“为己”之学,对儒家来说,就是如何通过问学来培养向善的“人性”,实现自我完善;对于道家来说,那就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上的“完人”“真人”和“至人”。传统教育特别强调存心养性、化性起伪、见素抱朴等德化教育。通过德化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内省、慎独的人格,以坚定的意志,做到安身立命,“从心所欲不逾矩”。
2.“美俗”的社会愿望在传统教育思想中,个体道德修养是一个社会公序良俗的基础,所以在相应的物质资料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统治者一定要对老百姓进行道德教化。《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日:‘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
在孔子看来,庶、富、教是国家强大的三个要素,作为统治者,要心系百姓,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教化,以建立起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风俗良好的社会秩序。故历代教育家都特别强调教化与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反对不进行教化就对百姓加以惩罚的做法,并称“不教而杀谓之虐”。
在强化道德教化的过程中,古代教育家们看到了道德榜样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带动作用。据《论语·颜渊》记载,孔子日:“君子之德,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种自上而下的带动作用及道德感召力,在当下也仍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全国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道德模范评选,“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等多种模范人物的评选活动,触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净化着国人的心灵。
重义轻利的教育理念,是建立良好社会公序的重要一环。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教育始终把“功利”置于道德的制约之下,鄙视反对见利忘义之徒。就是说,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教育伦理学色彩。孔子赞赏“喻于义”的君子,鄙视“喻于利”的小人,坚守“谋道不谋食”“从道不从君”;虽然看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但又有着“不义而富与贵,于我如浮云”的信念,这种合义之利则取之,悖义之利则舍之,义以上为,义然后取的主张,一直深深影响着后世教育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