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阅文学馆:欧·亨利短篇小说选集》精选了欧·亨利二十九篇短篇小说代表作:被人们所熟知的《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充满神秘色彩的《绿色之门》、《托宾的手相》……拜金主义背景下发生的《财神与爱神》、《擦亮的灯》……
他的故事展现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悲悯、独特的幽默和不到最后一秒绝对猜不到的结局,带给您拍案叫绝的读书体验。它们描绘了欧·亨利那广阔的世界,从他挚爱的纽约街道,到国界以南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可以说,进入“世界文学名著百部”的这一百部书,是经过几代编者和读者遴选的结晶,不仅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而且其受欢迎的程度也自不待言。但作为推荐书目,有两点还须说明:
其一,重要性。对人的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不仅仅来源于教师和家长的伦理说教,还来源于对社会事件和人类活动的认知和接受。作为智育和德育教化的辅助手段,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这也是教育部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选定百余部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作为必读书目的宗旨。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犹如一面镜子,对开启人的心智,选择人生取向,都具有参照价值。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达到汲取精神力量的效果。在心灵被触动的刹那间,人的思想和品格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充盈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另外,作为精神享受或娱乐的一种方式,阅读也是生活的高雅选择。再则,阅读对于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作用不容小觑。
其二,必要性。我们编选的这套书,多是译坛新秀的重译本,有人可能说,一遍遍地重译,意义不大。这种论调完全是对翻译文化发展规律和实际缺乏认识的一种偏见。众所周知,世界各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文化活动已越千年,中国开始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历史亦逾百年。各国彼此互译文学名著不仅成为翻译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也已成为翻译文学不断繁荣的象征。一部文学名著在某种语言或几种语言的译本超过百种的,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数量,但有几种译本乃至几十种译本的现象已经不少见。随着中国翻译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译本愈来愈多将是大势所趋。
别说是不同语言的异域文化,就是本民族古代文化典籍的现代.语言译本不也是层出不穷吗?《论语》《老子》《庄子》等的白话文译本何止百种?
外文译本的不断推陈出新并不意味对前人翻译成果的否定或贬低,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用更贴近时代的语言重新表达。试问,现在的年轻读者还能去看上个世纪初的林译小说吗?五四时期用白话文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现在人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很拗口。甚至大文豪鲁迅、郭沫若的译文现在读起来,有时也令人皱眉头。
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而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的定型产物,它只能作为文化遗产而存续下去。对于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如果二三十年没有出现新的译本,前人的译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缺乏语言当下的时代感,就会出现翻译文化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状态。文学翻译不是一枝独秀的花坛,而是百花争妍的园圃,万紫千红应是它的本色。
正在等待的轿车
麦琪的礼物
世界公民在咖啡馆
心和手
艾奇·谢恩斯坦的迷魂药
爱之奉献
包打听的故事
警察和赞美诗
财神和爱神
出租马车车夫
没有结尾的故事
二十年之后
忙碌交易员的浪漫事
菜单之春
那个带家具的房间
命运的轨迹
公主和美洲狮
摄人心魄的侧影
记忆迷失的日子
洗心革面
暗处的布莱克·比尔
伯爵与婚礼上的客人
最后的一片叶子
仲夏骑士之梦
姻缘的感想
关于市政报告
哈莱姆区
神秘的混合物
圣罗萨里奥的朋友
拉格斯之谜
感恩节的绅士
钟摆的故事
灯盏
上尉的爱情是这样的
过客
化圆为方的故事
挫败的城市
喂鸽子的人
小气鬼的情人
谁是买主
生活之陀螺
狐狸的把戏
这个五月特别多情
赎金的故事
杰夫·彼德斯的催眠术
带天窗的房子
地下餐馆与玫瑰
女巫与面包
绿色之门
哈可雷富斯之局
《众阅文学馆:欧·亨利短篇小说选集》:
一美元八角七分。就这些了,其中六角还尽是些零碎的硬币。这些都是在和杂货商、菜贩和肉店老板讨价还价时一分分地抠下来的,一想到自己这样斤斤计较,用不着别人议论,她自己就臊得满脸绯红了。黛拉已经来回数了三遍了,还是只有一元八角七分。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
显然,除了扑倒在那张简陋的小沙发上放声大哭之外,实在是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于是黛拉就这么做了。这不禁勾起了她关于生活的感叹:人生原本就充满了哭泣、抽噎和微笑,而抽噎则占了其中的大部分时光。
趁着女主人逐渐从哭泣转为抽噎的这会儿,让我们来看看这房子。这是一套带家具的公寓,每周八美元的租金。尽管不能说全然无法形容,但这情形的确和贫民窟相差不远了。
楼下门廊里的信箱从没投进过一封信;门铃的按钮也从没有/^.碰过。那儿还挂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詹姆斯·迪林汉姆·扬先生”的字样。
从前屋子的主人每周有三十美元的收入,生活富裕的时候,“迪林汉姆”的字样也跟着风光过。可现在,主人的收入一下子减到了二十美元,“迪林汉姆”的字样也似乎模糊了起来,好像它们正在认真地考虑着要缩减成一个谦虚、不张扬的“迪”字。然而每当詹姆斯·迪林汉姆·扬先生回到家里,詹姆斯·迪林汉姆·扬太太——就是已经介绍给大家的黛拉——就会叫他“吉姆”,并热烈地拥抱他。这当然挺不错。
黛拉哭完了,朝脸上扑了点粉。她站在窗边,呆呆地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后院里,一只灰猫正在灰色的篱笆上溜达。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可她只剩一元八角七分钱给吉姆买一件礼物。几个月来,她已经尽可能地省下每一分零币,结果却还是只有这些。毕竟每周二十元是远不够用的。开销总是比她预计的多。每次都是这样。只有一元八角七分给吉姆买礼物。哦,她的吉姆,她曾多少次快乐地盘算着给吉姆买件美妙的礼物。一件精美、珍贵、质地上乘的礼物——无论如何,它总要勉强配得上吉姆。
房间的两扇窗子之间有一面镜子。或许你在租金八元的公寓里见过这样的壁镜。一个纤瘦轻巧的人,通过观察镜子里一连串的竖线条,总能大致了解自己的模样。黛拉身材苗条,完全掌握了这门技术。
突然,她猛地从窗边转过身来,站到镜子跟前。她的眼睛里闪耀着光芒,脸上却在二十秒之内失去了血色。她飞快地解开了头发,让它散落下来。
要知道,詹姆斯·迪林汉姆·扬一家有两件东西是让他们十分自豪的。一件是从吉姆的祖父那一代传下来的金表;另一件就是黛拉的头发。就算是巴女王住在风井对面的公寓里,如果哪天黛拉把她的头发垂在窗外晾干,也准会让女王的珠宝和礼物都黯然失色。就算所罗门王成了看门人,把他的财宝都堆在地下室里,如果吉姆每次路过时都掏出他的金表,也准会让他忌妒得直扯胡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