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史: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卷》是《中华佛教史》丛书中第一卷,章节安排以时间为顺序,以汉魏两晋南北朝时代与佛教发展相关的重大历史时间为经纬,以佛教思想史、制度与民众信仰实践为主要内容,尽量彰显佛教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因果关系。
《中华佛教史》后记
◎汤一介
1999年冬,山西教育出版社约请季羡林先生主编一套多卷本《中华佛教史》。其时,季先生年近九十,因身体的原因,季先生向出版社提出由他与我共同主编。我虽对中国佛教史稍有涉猎,但并无深入研究,为了帮助季先生实现编著《中华佛教史》的意愿,我答应了。自2000年起,我们开始组织编写队伍,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经多次与作者共同讨论,就《中华佛教史》的框架和编写体例达成了共识。我们认为,现有的中国佛教史著作多为汉地佛教,而且往往只写佛教思想,这次我们是否可以编写出一套有特色的佛教史,把我国多个受佛教影响的民族的佛教历史也包含在内,这样也许更有意义。为了与过去的中国佛教史有所区别,我们把这部佛教史定名为《中华佛教史》,此点季先生在本书的总序中已有说明。
原来我们讨论编写的《中华佛教史》共分十三卷: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卷;二、隋唐五代佛教史卷;三、宋元明清佛教史卷;四、近代佛教史卷;五、佛教文学卷;六、佛教美术卷;七、西藏佛教史卷;八、西夏佛教史卷;九、云南上座部佛教史卷;十、西域佛教史卷;十一、敦煌佛教史卷;十二、中韩佛教交流史卷;十三、中国佛教东传日本史卷。后季先生自2003年起因身体原因长期住在医院,我又担任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研究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的首席专家,加之各卷作者的教学与其他研究任务繁忙,因此《中华佛教史》的进度较慢。自2004年,开始有作者交稿,至2012年已交十卷,敦煌卷、西域卷、西夏卷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继续写作。现在完成的是以下十卷,即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卷、隋唐五代佛教史卷、宋元明清佛教史卷、近代佛教史卷、佛教文学卷、佛教美术卷、云南上部座佛教史卷、西藏佛教史卷、中韩佛教交流史卷、中国佛教东传日本史卷。为了稍稍弥补此套《中华佛教史》之不足,我征得季先生同意,从季先生的著作中把他所写的中国佛教论文编成一本《佛教史论集》,把它作为本书的最后一卷,一方面希望读者能了解季先生对“中华佛教史”总体上的把握,另一方面季先生的这本《论集》中包含着他对敦煌、吐鲁番以及西域地区佛教的若干看法,这或许对敦煌佛教、西域佛教的研究有所帮助。还需要说明一事,季先生曾为西域卷写了三万余字的书稿,但现在不知手稿在何处,故未及编入《论集》,希望以后能找到,供研究西域佛教的学者利用。把季先生的《佛教史论集》作为《中华佛教史》最后一卷,其他十卷顺序排列,这或者也可以说仍是一套稍具规模而与其他中国佛教史著述有所不同的研究著作。
由于我不是专门研究佛教史的专家,加之我晚年特别关注中国儒家哲学及其现代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因此没有可能把大力花在《中华佛教史》上,这是一件遗憾的事。学术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好的包含中华各民族佛教信仰的佛教史研究著作出现。这对凝聚中华民族为一体也有一定的意义。
绪论
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之格局
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料概说
第一章 佛教入华早期史实阐微
第一节 佛与帝王师
第二节 “永平求法”的再讨论
第二章 后汉三国时期的佛教
第一节 侨民佛教
第二节 早期汉地佛教中心与译经
第三章 东晋义学的勃兴
第一节 六家七宗:东晋般若学的兴盛
第二节 对格义佛教的重新认识
第三节 鸠摩罗什与长安僧团
第四章 不顺化以求宗的庐山慧远
第一节 庐山慧远创作《沙门不敬王者论》的具体背景
第二节 《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佛学思想分析
第五章 孤明先发的竺道生
第一节 竺道生的生平考证
第二节 道生的“善不受报”义
第三节 道生的“身前身后名”
第六章 谢灵运《辨宗论》发微
第一节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第二节 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
第七章 东晋南朝的僧人学风的转变
第一节 玄谈风气的影响
第二节 佛学风气的改变
第八章 晋宋之际般若学向涅槃学发展的多元化路径
第一节 毗昙学与《法华经》在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中的作用
第二节 《肇论》中所体现的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路径
第三节 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的广泛信仰背景
第九章 北魏的佛教与政治
第一节 北魏太武帝灭佛
第二节 北魏佛教的恢复与发展
第十章 南朝佛教的发展与政治文化的冲突
第一节 佛教在刘宋时期的发展
第二节 涅檠与仙化:南朝释道二教论衡
第三节 与儒学的一次交锋:神不灭辩论的佛学意义
第十一章 六朝佛教尺牍
第一节 六朝佛教书信概述
第二节 公开信
第三节 小结:六朝佛教书信的功能
第十二章 普通佛教徒死后世界的信仰图景
第一节 南朝民众的佛教地狱信仰研究
第二节 地府与净土,中国人死后世界信仰的重新构建
第十三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讲经制度探析
第一节 唱导与斋讲
第二节 转读与都讲、麈尾
第三节 上讲与问难
第四节 讲经法会的程式化
第五节 总结:僧讲、尼讲、俗讲
第十四章 南北朝中后期的佛教发展
第一节 北朝均田制的破坏与末法信仰
第二节 北周武帝灭佛及当时的佛学论辩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禅”
第四节 南朝的民间神僧与国家帝师
第五节 南朝中后期的佛教新思潮
第六节 北朝后期的佛学发展
第十五章 结语: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术与道
第一节 中国古代学术的分野与大、小乘
第二节 对道的追求与对术的渴望:教相判释与学派体系的不断创建
参考文献
《中华佛教史》后记/汤一介
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研究坐标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属断代佛教史,要做好这一断代的佛教史研究,通常需在通史中找好定位,确立坐标。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在此方面多有贡献,大体来讲,前人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有三种坐标:(1)以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演进为坐标,自汤用彤先生起,中国学人大都按此路径前进;(2)以隋唐佛教宗派(主要是三论、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和净土宗)为坐标,以日本学者居多,中国学者、教内人士亦兼有之;(3)以印度、西域佛教史地为坐标,欧美等西方学者常有采取此种取向者。
(一)以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演进为坐标
魏晋清谈误国之说,唐以后颇为盛行,尤其是明清之际的士大夫感同身受,几成定论;然“自乾嘉学者以至章炳麟、刘师培,为了打破支配学术的宋学程朱经义,大都在汉魏古人中寻求重言,汉学与魏晋学重新在当时提倡起来。汉学重在‘由辞以通道,的训诂,魏晋学重在‘天人之际’的义理,前者是宋代‘心传’之学的死敌,后者是宋代‘理学’的祖宗,在反对宋学的人看来,汉魏之学,宋人皆未能或之先也。钱大昕、章炳麟都以为何晏、王弼对于《论语》、《易经》所发挥的义理之玄远,后人莫及。照这样讲来,所谓宋学就成了陈旧不堪的货色,不足以‘理学’宗派自豪了。即令说义理之学是新的,它的渊源也发生于魏人,而不能说始自宋人”①。
言魏晋玄学为宋明理学之先导,与魏晋南北朝佛学为隋唐佛学之先导,在近代学术史上可谓异曲同工。迄今为止,魏晋南北朝佛教史,无疑以汤用彤先生的研究最为重要。简而言之,汤用彤先生的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是以中国哲学发展为坐标,即通过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演进视角而看待中国佛学的贡献。在汤公看来:汉学是复杂而具体之学问,一事一理,不重抽象;玄学则是简单抽象之学问,以为找到一最高原则即可解释诸事。“汉末佛教约分二派:康僧会一派重祭祀、服食、吐纳、升天,掺杂一些禅法,讲小乘法数。支谦一派为大乘空宗之学,扫除一切相数。前一派总结旧汉学,后一派则下启新玄学。”汉魏之际,其时当新旧交替,佛教分为两个系:安世高之佛学为小乘,重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