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模式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在梳理世界六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基本模式、普遍规律与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世界大都市圈发展对京津冀的借鉴与启示。通过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与协调机制的多角度论证,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模式、重点领域及发展路径,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平台建设路径、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及京津冀海洋产业链的构建与培育路径,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武建奇(13832111057),经济学博士,河北省突贡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现任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副校长,《河北经贸大学学报》主编、教育部经济学类教指委成员。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关注学术规范和大学理念。较早提出“省际经济竞争”概念,被《中国青年报》称为较早研究股份经济的学者之一。在《经济研究》独立发表过2篇论文,《教学出题?科研求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省优秀教材奖、西南财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省社科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科研成果三等奖,获等荣誉称号。母爱英(13582100507),民主建国会会员,河北经贸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经济政策、大都市区及京津冀一体化等。出版专著3部,在《中国软科学》、《经济地理》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承担省部级研究课题5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专著《京津冀:理念、模式与机制》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第一章 世界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模式
第一节 伦敦都市圈
第二节 巴黎都市圈
第三节 纽约都市圈
第四节 东京都市圈
第五节 首尔都市圈
第六节 多伦多都市圈
第二章 国际经验对京津冀的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世界大都市圈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京津冀都市圈的特殊性
第三节 世界大都市圈发展模式对京津冀的借鉴与启示
第三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一节 京津冀生态安全堪忧,区际利益关系尚未理顺
第二节 都市圈产业发展联系松散,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尚未形成
第三节 城镇体系不完善,不同等级中心城市承担功能失衡
第四节 内部发展差距过大,“二元结构”突出
第五节 区域主体参差不齐,区域利益协调困难重重
第六节 行政区经济明显,区域一体化体制环境亟待营造
第四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与创新模式
第一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功能定位与目标
第二节 培育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
第三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
第五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手段比较及完善方向
第一节 都市圈协同发展手段效果比较
第二节 京津冀都市圈协同发展手段
第三节 都市圈协同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第四节 京津冀都市圈协同发展手段完善的方向
第六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正确处理协同发展中的多主体关系
第二节 共享公共服务
第三节 优化城镇体系
第四节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第五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六节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第七章 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政策
第二节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财税保障
第三节 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融保障
第四节 强化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
第五节 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建设
第八章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平台建设路径
第一节 承接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二节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平台的选择
第三节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平台建设的思路
第四节 承接平台的承接力评价
第五节 平台承接能力提升的路径探讨
第六节 提升承接平台能力的战略举措
第九章 河北省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路径
第一节 河北省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的成效分析
第二节 河北省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中存在的问题与症结
第三节 河北省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河北省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的风险与防范
第十章 京津冀海洋产业链的构建与培育路径
第一节 京津冀海洋产业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京津冀典型海洋产业链的构建
第三节 构建京津冀海洋产业链的路径探索
参考文献
后记
《世界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模式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第五节 首尔都市圈
首尔都市圈位于韩国的北部,地处盆地,是由以首尔为中心70千米以内的首尔特别市、仁川广域市、京畿道行政区及其下属的64个次级地方行政区组成,总面积约为111791平方千米,占韩国国土总面积的11.8%,人口占韩国总人口的近一半(SooYoungPark,1995),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首尔都市圈的形成开始,一直都是作为韩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首尔都市圈的形成,始于20世纪60年代韩国工业化的快速启动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趋于成熟稳定,经历了中心集聚快速发展、中心限制稳定发展、中心扩散外围发展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孟育建,2014)。
一定位明确的圈层分布结构
2005年,韩国政府制定的《第三次首都圈整备规划(2006-2020)》,把以首尔为中心的“单核”空间布局向“多核连接型”空间布局转化,同时将首尔都市圈划分为密度限制圈、成长管理圈和自然保护圈三个圈层,分摊了首尔过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职能,增强了圈域内的中心城市据点,提高了首都圈的整体竞争力。同时,该法规对首尔都市圈的范围做了界定,包括首尔特别市、仁川广域市和京畿道地区。密度限制圈主要涉及首尔全市,通过强制性措施限制首尔市人口过密,对工厂、大学等人口集中诱发设施的新、扩建进行总量控制,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大型建筑物征收拥塞费。成长管理圈包括位于首尔市南北的京畿道地区和仁川市,该区域作为缓冲区来缓解首尔市人口过密发展对该域的影响,接受首尔转移出的人口和部分产业。自然保护圈位于首尔市以东的京畿道地区,作为自然保护带以限制过度的城市开发,主要用于保护首都圈居民的用水源——汉江流域水系的水质和周边绿地。
二产业集群引领下的转型升级模式
首尔都市圈的产业升级经历了几个重大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刘瑞、伍琴,2015)。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首尔都市圈以制造业为主流,且具备较大的生产技术优势,凭借其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着重推进电子装备和零部件的装配制造,并形成了首尔都市圈制造业产业中心——首尔九老区综合出口产业园区。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两次能源危机,发达的工业国家把部分能耗高、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向外转移。首尔都市圈以此借助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加之国内重工业的薄弱,便将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放在了重化工业上,如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行业。然而,过度的重化工业造成了韩国国内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为此,韩国又调整了经济战略,将产业重心从重工业转向了服饰制造、印刷和出版产业等重点产业。
20世纪90年代,首尔都市圈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致力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包括信息技术、机械设备、材料物理、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海洋等尖端技术产业,并形成了诸多重点产业的产业集群,提升了整个都市圈的竞争实力。21世纪,首尔都市圈把高新技术、园区经济和招商引资作为培育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举措,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物流和金融保险,提高产业知识含量,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成功转型,并把制造业不断从核心城市向周边仁川、京畿道地区转移扩散,形成以首尔的现代服务业、京畿道和仁川的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分工协作产业格局(孙鲁军,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