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并且运用量化分析工具考察了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宏观经济变量、区域经济金融发展、金融稳定与金融风险、货币政策的内在关联等;专题报告跟踪分析了国内外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状况、热点与难点,系统梳理了近年来以支付经济学为主线的学术文献,组织翻译了美联储发布的“美国支付体系提升战略”报告。
前 言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年度报告的第四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支付清算行业与市场的发展状况,充分把握国内外支付清算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演进,深入发掘支付清算相关变量与宏观经济、金融及政策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动态跟踪国内外支付清算研究的理论前沿。报告将致力于为支付清算行业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支付组织、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决策提供基础材料,为支付清算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献素材。自2013年出版第一本报告之后,连续三本都引起了政策层、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于支付清算体系,公众脑海当中都有不同的认知,可能会关注支付机构、产品,或者是其背后的一系列制度,这是讨论问题的出发点。我们需要跳出支付本身,从更高的层面看一下我们现在所关注的支付清算体系究竟是什么。对此有三个不同视角。
第一,基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认识视角。对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和有效运行,2012年之后在全球逐渐形成了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央行的相关报告中对其也有描述。这些概念既包括支付清算、结算体系,也涵盖法律、会计、反洗钱等软环境因素。当然,我们更加关注支付清算设施本身,这也是当前最重要的、值得研究的前沿领域。我们现在研究支付问题,需要跳出具体视线的局限,进一步深入整个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基本的定位、方向和问题。2012年之后,关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软规则不断得到完善,各个国家在落实PFMI的过程中虽有一些差异,但是防范风险、稳健高效运行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
第二,基于国家支付体系的认识视角。对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和完善,相关职责往往分散在各个部门当中。由于央行在整个体系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所以就全球来看,其往往承担了更多责任。近年来,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多国央行,都在直接或间接推动国家支付体系的建设。其中,一是对央行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支付系统加以完善;二是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协调证券市场相关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国家支付体系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切入点,主要着眼于从国家层面、货币当局层面影响支付效率和风险,协调金融基础设施的功能与监管,从而构建更加平衡有效的金融后台服务体系。以美联储为例,近年来,美联储高度关注支付体系,将利益相关方都纳入国家支付战略制定和落实过程中,这很值得我国进行对标。其最终期望的结果,就是实现支付清算体系的高速、安全、高效、国际化与协作。
我们认为,像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进的大数据战略计划一样,美联储在2015年初发布的“支付体系提升战略”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对于现代支付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借鉴其特点,打造中国版的支付体系发展战略3.0,因为我们过去的支付体系发展也面临类似挑战,如碎片化布局、安全与效率的冲突等。回顾历史,支付体系战略1.0可以从1995年现代支付系统建设开始算,2.0可以从2005年大额支付系统开始算,3.0更多的是依托PFMI,综合考虑国情与改革实践而打造的全新支付体系发展战略,旨在研究探讨国家支付体系的内涵、发展目标、路径与阶段性策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包括:行业宣传与利益协调;协调支付系统与其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关系;推动PFMI的落实和对接,法律与制度体系的全面梳理;制定和完善国家与行业层面的技术规则与标准制定;研究支付体系与货币金融政策制定之间的联系;推动支付体系的公众参与、教育普及、支付消费者保护;增强支付服务的可得性与普惠性。
第三,基于支付清算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认识视角。伴随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支付清算体系也出现一些新的内在矛盾与挑战。一方面,在危机的反思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中心化的趋势。如PFMI意味着用正式的、非自由选择的、多边结构的、透明的市场来取代曾经的一些非正式的、自由选择的、双边结构的、不透明的市场。再加上PFMI对FMIs的治理标准方面提出种种带有公共性质的要求,使得这种金融改革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在用公共或准公共市场取代私人市场。另一方面,诸如区块链这样的分布式支付清算机制,又对整个体系带来去中心化的重要挑战。美联储在战略报告中也提到“便利金融机构间基于使用通用协议和标准发送并接受支付的公共IP网络直接清算”,并且在其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实际上就是为了直面去中心化支付清算模式可能带来的颠覆式影响。随着技术的变化,以及从IT到DT的演进,我们在对支付清算体系进行研究与思考的过程中,需深入探讨未来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边界在哪里,既要摒弃创新中的“劣币”与泡沫,也必须拥有面向未来的洞察力。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统、清算机构、金融资产登记托管机构等,维护金融基础设施稳健高效运行”。与之在经济金融运行和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相称,支付清算体系也已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在技术和制度变革成为现代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两大驱动力的前提下,我们亟须深入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努力使支付清算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核心竞争力优化、金融的高效与安全运行、社会公众的福利改善并助力普惠金融。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继续从中国和全球两个维度,从理论、实践与政策多个视角,对支付清算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点”“面”结合的研究。本报告分为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个部分。
总报告为“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含义”,全面分析了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趋势,并且运用各类量化分析工具,对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宏观经济变量、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金融稳定与金融风险以及货币政策的内在关联等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深入剖析,具体包括:“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我国证券清算结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支付清算体系运行的宏观经济效应”;“支付清算体系运行、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金融系统稳定”;“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货币政策”。
专题报告为“支付清算体系热点考察、比较分析及文献综述”,深入探讨了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支付清算体系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对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监管规则、不同国家的支付市场运行情况等最新进展进行了动态跟踪,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重要的学术文献,并组织翻译了美联储发布的支付体系战略报告,具体包括:“在规范中发展创新的银行卡市场”;“2015年场外金融市场中央对手清算机制的发展”;“数字货币的原理、方向、风险与监管”;“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现状、风险与监管对策”;“全球主要国家支付清算体系发展概况”;“支付清算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支付经济学及其他”;“美国支付体系提升战略”。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是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李扬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王国刚所长、何德旭书记、殷剑峰副所长等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本报告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VISA公司、上海清算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报告由杨涛担任主编,负责本报告的组织编写、部分报告的撰写以及统稿和审定工作;程炼担任副主编,负责部分报告的撰写及统编工作。各部分执笔人分别为:第一章,傅勇、方阿俊、杨涛;第二章,王邦飞、郑弘、王雅洁、杨涛;第三章,李鑫;第四章,程炼;第五章,程炼;第六章,程炼;第七章,杨晓龙、费兆奇;第八章,刘磊、邓祥龙;第九章,杨涛、李鑫;第十章,赵鹞;第十一章,周莉萍、于品显;第十二章,周莉萍;第十三章,董昀;第十四章,主要编译人员包括潘松、殷实、翁泉、张卫华、吕远、董进、杨晋丽、郝雅红、李想、张玲、韩润豪。
与2013~2015年推出的三本报告相比,《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在总报告部分(即原先的总报告和分报告两部分),一直保持研究框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专题报告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继续跟踪各国支付体系的发展动态外,还围绕支付体系创新实践,组织了相关案例分析,并且更加系统化地深入探讨基础理论文献。如结合当前央行和各界关注的热点,初步探讨了数字货币的相关问题,围绕支付经济学的理论脉络进行了深入分析,组织翻译了国外支付领域重要的资料文件,等等。
当然,由于支付清算研究同时也是一个实务性较强的领域,不仅在我国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中不断出现各类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各国都在此领域面临诸多技术和制度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因为研究储备有限,本报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或需完善的地方。我们期盼各界同人的批评和建议,并希望长期坚持这项工作,以此来不断地“抛砖引玉”,促使学术界更加重视支付清算研究,促进研究者与监管者、从业者的深度交流,推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与探讨,真正使我国的支付经济学发展以及支付清算体系的政策与实务研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走向前沿,从而服务于推动我国支付清算体系高效、健康、可持续和国际化发展。
杨涛,男,1974年生,山东淄博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与财政政策、金融市场、产业金融、政策性金融等。。程炼,男,1976年9月生,江西德兴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研究室主任、《金融评论》编辑部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金融地理与金融监管、支付清算等。
总报告 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含义
第一章 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001
一 2015年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运行的基本情况及特点/002
二 2015年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子系统的运行情况/005
三 2015年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重要事件/015
四 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018
五 完善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基本思路/020
第二章 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的建设与运行/025
一 2015年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运行情况/026
二 2015年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的监管环境/035
三 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042
四 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046
第三章 我国证券清算结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051
一 2015年我国证券清算结算体系运行情况/051
二 2015年我国证券清算结算体系的建设与完善/063
三 我国证券清算结算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066
四 我国证券清算结算体系的完善思路/067
第四章 支付清算体系运行的宏观经济效应/070
一 支付清算业务总体发展态势/070
二 支付清算指标与经济增长的联系/077
三 支付清算指标与总体价格水平的联系/088
第五章 支付清算体系运行、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100
一 各地区资金流动规模/100
二 地区间资金流动情况/102
第六章 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金融系统稳定/107
一 支付清算指标与宏观经济稳定/107
二 银行间资金流动与金融体系稳定性/110
第七章 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货币政策/115
一 2015年货币政策实施概况/115
二 支付清算体系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研究/119
三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123
四 供给侧改革对货币信贷结构和支付清算的影响/125
专题报告 支付清算体系热点考察、比较分析及文献综述
第八章 在规范中发展创新的银行卡市场/129
一 银行卡市场发展环境的变化/130
二 银行卡市场规模的增长/135
三 银行卡市场的创新进一步深化/142
四 2016年银行卡市场发展趋势/145
第九章 2015年场外金融市场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的发展/149
一 CCP发展的国际现状/149
二 CCP发展的中国经验/158
三 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市场集中清算持续发展/159
四 航运及大宗商品衍生品清算业务持续创新/162
五 国际交流与标准实施/166
六 总结与展望/167
第十章 数字货币的原理、方向、风险与监管/170
一 数字货币的原理/170
二 数字货币的发展方向/178
三 数字货币对中央银行体系的影响/181
四 主流国家与经济体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政策/184
五 总结与展望/185
第十一章 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现状、风险与监管对策/188
一 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的发展背景/188
二 跨境电子商务支付面临的主要风险/192
三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的监管现状及完善建议/197
第十二章 全球主要国家支付清算体系发展概况/203
一 全球支付市场发展新趋势/203
二 主要国家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进展/214
三 全球支付清算体系监管新趋势/264
四 总结与展望/268
第十三章 支付清算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支付经济学及其他/271
一 支付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脉络:重要文献概述/271
二 支付经济学的晚近代表性文献/277
三 支付清算政策研究的新进展:对近年英文文献的简要梳理/285
四 2015年中文文献中的支付清算研究/286
第十四章 美国支付体系提升战略/295
一 前言/295
二 概要/295
三 引言/300
四 背景/301
五 期望结果/303
六 战略/311
七 下一步工作/319
八 附录/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