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性别、婚姻和流动三大视角出发,对婚姻挤压下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婚姻、生育、养老和心理福利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并对婚姻挤压下的个体安全感和社区公共安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书将对男性婚姻挤压的关注从农村留守人口拓展到农村流动人口,并指出了乡城流动进程中性别失衡所带来男性婚姻挤压问题的初期影响和后果。
本书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于2009年厦门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和2009-2010年全国百村系列调查数据,从性别、婚姻和流动三大视角出发,对婚姻挤压下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婚姻、生育、养老和心理福利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并对婚姻挤压下的个体安全感和社区公共安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认为男性婚姻挤压较严重地影响到农村各类群体的安全感,并对农村的婚姻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产生负面影响。
序
从1980年开始,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高。经过了30多年的累积,高出生人口性别比累积的80后90后中的过剩男孩进入婚姻队列,导致近年来由偏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带来的整体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后果开始初步显现,加之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使得人口转型开始步入新的阶段。人口的性别失衡将成为我国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会常态,它所带来的挑战不仅仅是人口问题,其后果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将涉及文化、经济、制度各个方面,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在上述背景之下,为了应对性别失衡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治理。同时,伴随社会转型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呈现复杂化的特征,尤其是社会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迅速发展,在新的人口转型背景下对目前的性别失衡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国政府所倡导的社会治理亟须有所创新和发展,性别失衡治理成了我国政府转型和人口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国的性别失衡公共治理是社会管理问题当中,由公共部门主导的典型公共治理实践问题。2009年,笔者所在课题组对陕西省的县区进行了性别失衡及其治理问题的综合调查,尝试从宏观政策公共治理的角度研究其对微观个体的影响,并第一次运用公共治理的理论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模型研究,尝试解释宏观的公共政策层面的治理对于微观个体的影响。
本书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性别失衡治理的绩效、结构和工具的分析框架,在人口社会管理问题中的管理理念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突破了旧有的管理格局和机制,为政府治理性别失衡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本书在性别失衡问题的研究视角上也具有重大突破,并为促进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深化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对其他公共治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与策略。本书提出的性别失衡治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是性别失衡治理与公共部门治理领域的有益学术尝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解决人口方面我国社会面临的和即将出现的社会治理问题,为政府提供理论基础与政策建议。摘要摘要本研究得到西安交通大学项目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美国福特基金项目性与健康视角下中国性别失衡治理的探索与实践的资助。
前 言
中国持续30年的偏高出生性别比和女孩死亡水平造成了严重的人口性别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男性人口过剩和区域间分布失衡。中国的性别失衡与社会转型期同步,经济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产生的数以亿计的城乡流动人口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的性别失衡态势变化和复杂性演变。性别失衡是性别歧视的人口与社会后果,不但损害了女性的生存和发展,还将对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婚姻挤压等重要人口问题产生重大影响;女性缺失带来的男性婚姻挤压给个人、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将日益显现。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导致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主要集中在贫困农村地区,而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使得婚姻挤压的后果从农村扩散到城市,部分经济社会地位处于劣势的农村流动人口被迫保持未婚状态,成为婚姻挤压的承受者。对同时存在于乡村与城市社会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城乡人口流动背景下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福利、维护城乡社会稳定、推动中国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的2009年厦门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和2009~2010年全国百村系列调查数据,以性别、婚姻和流动三大视角,对婚姻挤压下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婚姻、生育、养老和心理福利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并对婚姻挤压下的个体安全感和社区公共安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得出如下重要观点。
在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中依然存在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大龄未婚男性是婚姻挤压的主要承担者,流动因素对婚姻挤压具有双面影响;在农村流动人口中,大龄未婚男性获得的客观社会支持和感知的社会融合均显著差于已婚男性;男性婚姻挤压明显降低了农村流动人口的婚姻机会和婚姻质量,而流动有利于婚姻机会的增加和婚姻质量的提高;男性婚姻挤压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偏好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流动显著弱化了农村人口的性别偏好,并降低了生育水平;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在农村流动人口中不断淡化,依靠自己养老逐渐成为主流,男性婚姻挤压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养老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婚姻挤压削减了流动的大龄未婚男性的心理福利。男性婚姻挤压较严重地影响到农村各类群体的安全感,并对农村的婚姻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产生负面影响。
本研究分析的大部分大龄未婚男性虽然并非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偏高出生性别比导致女性缺失的直接后果,但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存在已不容忽视,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出现,西部地区尤为严重。随着1980年后出生的过剩男性人口逐渐进入婚龄,性别失衡导致的婚姻挤压现象将日益凸显和加剧,大龄未婚男性的脆弱性及其对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影响是对未来大规模出现光棍问题的重要警示。本研究结果和发现代表了乡城流动进程中性别失衡所带来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的初期影响和后果,其影响范围还比较小、程度还比较轻,其内部机理也许还不够稳定,需要在后续研究中持续关注。
靳小怡,女,1973年生,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主要从事婚姻家庭制度、婚育观念与行为、家庭养老、城乡人口迁移等方面的研究。
刘利鸽,1981年出生,201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主要从事婚姻观念和行为、城乡人口迁移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Population、《青年研究》、《人口学刊》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合著《婚姻挤压下的中国农村男性》、《农村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刘红升,1977年出生,200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6~2014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管理系任教,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弱势群体保护研究。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概念界定/3
第三节 研究目标/8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9
第五节 数据与方法/12
第六节 章节安排/14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16
第一节 性别失衡与婚姻挤压研究/16
第二节 社会支持研究/21
第三节 社会融合研究/29
第四节 婚姻观念与行为研究/34
第五节 生育观念与行为研究/38
第六节 养老观念与行为研究/45
第七节 心理福利研究/47
第八节 社会安全感研究/51
第九节 本章小结/54
第三章 样本选择与数据采集/56
第一节 厦门市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概况/56
第二节 厦门农村流动人口问卷抽样调查/59
第三节 百村系列调查/65
第四章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整体分析/69
第一节 研究设计/69
第二节 全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分布与特征/70
第三节 流动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基本特征/73
第四节 本章小结/85
第五章 婚姻挤压对客观社会支持的影响/88
第一节 研究设计/88
第二节 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91
第三节 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分析/95
第四节 本章小结/101
第六章 婚姻挤压对感知社会融合的影响/102
第一节 研究设计/102
第二节 感知社会融合的现状分析/106
第三节 感知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108
第四节 本章小结/113
第七章 婚姻挤压对婚姻缔结与婚姻质量的影响/114
第一节 研究设计/114
第二节 成婚困难/115
第三节 婚姻缔结的要素分析/117
第四节 婚姻策略/126
第五节 婚姻质量/131
第六节 本章小结/136
第八章 婚姻挤压对生育的影响/139
第一节 研究设计/139
第二节 生育偏好的现状研究/146
第三节 生育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151
第四节 本章小结/156
第九章 婚姻状况对养老的影响/159
第一节 研究设计/159
第二节 养老观念现状分析/165
第三节 代际支持现状分析/171
第四节 农村男性流动人口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174
第五节 农村男性流动人口养老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177
第六节 本章小结/179
第十章 婚姻挤压下社会支持对心理福利的影响/182
第一节 研究设计/182
第二节 心理福利现状分析/186
第三节 社会支持对抑郁度的影响分析/187
第四节 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分析/191
第五节 本章小结/196
第十一章 婚姻挤压对个体安全感的影响/197
第一节 研究设计/199
第二节 分析结果/200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208
第十二章 光棍聚集与社区公共安全/209
第一节 数据与方法/211
第二节 光棍聚集与社区安全:特征与地区差异/213
第三节 光棍聚集对社区安全的影响/218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220
第十三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223
第一节 主要结论/223
第二节 对策建议/233
第三节 研究展望/235
参考文献/238
附录1:厦门市农村流动人口调查问卷/267
附录2:百村社区调查问卷(节选)/286
附录3:百村个人调查问卷(节选)/288
后 记/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