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屋》是一部独特、精致、深邃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发默以亲近、细腻、个人化的表现方式、邀请读者同她一起展开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骨屋》选取任意一小段来进行阅读和展开遐思,在尘器中让自己的心灵宁静片刻,沉思生命的本质、起源及其归宿。
法默作品翻译总序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问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四川省国别与区域重点研究基地“澳大利亚研究中心(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澳大利亚文学文化研究团队开始筹划把部分有建树的澳大利亚女作家介绍给中国读者。在完成了《澳大利亚妇女小说史》的撰写之后,我们又借助翻译,为我国读者了解澳大利亚文学架起桥梁。
提起澳大利亚文学,大家耳能熟详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或考琳·麦考洛。其实,在澳大利亚这个和西方文明有着深刻联系却又在地理上孤悬漂浮的巨大岛国上,仍有不少作家潜心耕耘,为澳大利亚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筛选、交流和联系,我们选定了女作家贝弗利·法默(BeverleyFarmer,1941一)的作品作为译介的对象。
法默是在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她独特的女性主体视角和对细节的敏锐把握,以及娴熟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方法,在展现一个主观(作者冷静甚至冷酷的思考)却又客观(对大自然与人的细腻描写)的世界方面独树一帜,更凭借一系列获奖(入围)作品成为近年来澳大利亚备受关注的女性(而非女权主义)作家。她的小说曾获得或是入围众多奖项,如帕特里克·怀特奖,新南威尔士州长文学奖、小说奖,堪培拉时代国家短篇故事竞赛奖,北土文学奖一阿拉弗拉短篇故事奖,FAWCaltex/本迪哥广告人奖,太阳-先驱短篇故事竞赛奖等。法默从女性的角度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女性的挣扎、女性受到的压迫及女性的渴求。她的故事似乎没有开始、没有高潮,也没有结局,只不过是在流动的生活中截取的一个个片段,开始是从前的延续,结局是未来的开启。她的小说充满了细腻的探索、迷人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形象和画面,清晰地再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选定法默的作品进行翻译,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促进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目前已经译介到国内的英语文学作品大都是英国和美国的,相比之下,澳大利亚作家的作品的译本是少之又少。译介澳大利亚文学作品会使国人更加了解这个国度的社会和文化,为两国人民进一步友好交流增进基础。二是有针对性地将澳大利亚女作家介绍给国内读者。前些年里,已经有部分学者翻译了少量澳大利亚作家的作品,但是对女性作家的作品译介较少。贝弗利·法默、海伦·加纳等当代著名女作家的名字对国内读者来说还很生疏。我们衷心希望通过翻译出版法默的作品,满足文学研究者的阅读需求,让国内读者有机会了解澳大利亚女性作家眼中的社会,拓宽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中澳两国的文化交流。该作品的翻译及出版受到四川省国别与区域重点研究基地“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卓武扬教授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贝弗利·法默,1941年生于墨尔本,毕业于墨尔本大学,1965年嫁给一位希腊移民,并随丈夫回希腊与其家人在一个村庄共同生活了几年。在这期间,法默完成了她的第一部作品《孤独》。她随后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牛奶》、《回家时间》、《出生地》、《小说选集》也主要取材于她在希腊的生活经历。法默还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海豹女人》和《光中之屋》。另有作品集《一泓水》收录了她的部分小说和笔记。2005年她出版了散文集《骨屋》,探讨了生命的木质。
金口
黑暗中所见
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