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71 元
丛书名: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 作者:杨杏芳,罗元云
- 出版时间:2017/12/1
- ISBN:9787562279624
- 出 版 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649.2
- 页码:
- 纸张:
- 版次:
- 开本:16开
奠基在马克思的历史理性的实践哲学、怀特海的有机论的过程哲学与钱学森的大成智慧特色的系统科学哲学这三大*哲学间的对话与综合集成基础上的新钱学森主义,代表着当代中国社会新的时代精神的精华;立足于新钱学森主义所带来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所提出的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以其实践的、自因的、自主的、智慧的、综合的、开放的特质,构成了对作为知识之学的静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一种彻底的否定与颠覆,从而经由哲学的高度回答了困扰国人的钱学森之问。
无
27年前的1987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王承绪教授领衔翻译的一套“外国高等教育丛书”——《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新论》、《学术权力》。这三本论著对当时正处在发展起步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尤其是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的许多观点、理论(诸如人们耳熟能详的高等教育的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等)成为研究者们演绎推理的重要论据。不仅如此,高等教育哲学还从此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学科。从哲学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以哲学的方法思考高等教育,寻求高等教育问题的哲学阐释,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种范式。
不可否认,尽管用哲学方法分析高等教育的论文不时出现,但是成体系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为数不多,以“高等教育哲学”冠名的著作则更是屈指可数。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经验性、实用性倾向,另一方面也说明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尤其是构筑高等教育哲学研究体系的艰深。
不过,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又一部系统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的专著面世了。它就是杨杏芳博士的力作——《智慧与创造:新钱学森主义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杨杏芳博士为了提高自己的哲学修养,更好地用哲学方法研究高等教育,前几年进了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并顺利出站,这部著作应该是她进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以来潜心研习高等教育哲学所获得的重要成果。
杨杏芳博士的这本《智慧与创造:新钱学森主义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在书名中虽然没有“高等教育哲学”这几个字,但是全书却始终贯穿着哲学的视角,展开的是哲学的分析。建立在马克思的历史理性的实践哲学、怀特海的有机论的过程哲学和钱学森的大成智慧的系统科学哲学之基础上的新钱学森主义是该书的核心所在。作者首先分析了这三大哲学与新钱学森主义的关系和新钱学森主义如何在这三大哲学的基础上综合而成;接着论述了新钱学森主义的基本观念和由重历史理性的实践人学原则、重有机过程的辩证原则、重整体涌现性的系统原则所构成的原则体系;最后由新钱学森主义导出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至此完成了一个依据哲学分析与研究的新的高等教育学体系。
从这本《智慧与创造:新钱学森主义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杨杏芳博士对哲学理论的深刻领悟和对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犀利批判,而且也可以体会到她的执着的研究精神。希望杨杏芳博士以这部论著的出版为新的起点,在高等教育哲学研究领域不断前行。
是为序。
杨杏芳,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一站博士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科技哲学二站博士后。2013年在学科排名世界第一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做访问学者,回国后翻译出版了英国分析派教育哲学大师约翰·怀特教授的多篇论文与著作。主要的专业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哲学,主要的学术创见是提出了“动力学的大教育”这个既蕴含着历史理性与过程哲学思想又充分彰显复杂性系统科学范式的新学说。罗元云,男,湖南桑植人,1986年5月出生。教育学硕士,湖南工学院教师。2014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绪论:高等教育作为新钱学森主义的哲学实验室
第一节钱学森之问彰显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贫困
一、钱学森之问的由来及解读方式
二、钱学森之问与静力学的教育学批判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三、钱学森之问的精神实质乃是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贫困
第二节当代中国社会的前沿哲学——走向新钱学森主义
一、钱学森的大成智慧特色的系统科学哲学体系的杰出思想贡献
二、站在巨人的肩上——走向新钱学森主义
第三节新钱学森主义的三大哲学来源之间对话的可能性
一、怀特海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人学展开对话的
可能性
二、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人学之间对话的
可能性
第四节高等教育学新的逻辑起点——基于新钱学森主义的
本体论重建
一、对“哲学为何”的界说——哲学就是形上之思
二、作为“形上之思”的高等教育哲学就是关于高等教育的
最核心的观念和方法
三、高等教育哲学新的逻辑起点的选择与本体论重建
上篇重历史理性的人本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初步提出
第一章历史理性与可能世界作为人本哲学真正的起点
第一节历史理性与人类对自身的自我意识
一、哲学视界中的历史——史学与哲学对于历史的两种不同的
解读方式
二、史学与哲学对于历史的两种不同解读方式
第二节哲学对历史的理性反思在于获得人类对自身的自我意识
一、历史哲学的演进简史及主要类型
二、反思中的历史的基本结论——历史的方向与目的性、未来性、
整体性与创生性
三、历史哲学的理性反思之意义——获得人类对自身的自我意识并
以此作为生活的指南
第三节“人的历史何以可能”——思辨历史哲学对历史本体的
种种探寻
一、历史哲学的提出——从历史的怀疑主义到历史的哲学认识
二、康德的历史哲学之思——先验哲学与普遍历史观念
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逻辑表达的历史运动
第四节生存可能性作为历史哲学的主题和本真的历史性
一、对近代理性哲学内在性原则与精神历史性的总清算
二、对近代哲学精神历史性的历史理性批判——批判历史哲学的
个体性原则及其对生存历史性的叙说
三、对近代哲学的精神历史性的文化哲学批判——文化哲学的功
能性的思维方式与人的文化存在的历史向度
第五节历史理性中的可能世界内涵及其与科学理性的对比
一、历史理性中的可能世界蕴涵
二、历史理性中的可能世界蕴涵及其与科学理性的对比
三、历史理性致力于揭示关于“人类如何生存”的真相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及其生存历史性的向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归属与研究范式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根本缺陷与误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与研究范式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根——实践的或辩证的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辩证法为核心
二、辩证法作为实践的内在要素——对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
作为历史本体的基于矛盾的辩证法的理解
三、实践的本体论蕴涵——现实的个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历史的
本体
第三章马克思历史理性的实践人学与大学的可能世界的扩张原理
第一节蕴含可能世界的历史理性作为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与
逻辑起点
一、哲学对历史的理性反思有助于人类获得对自身的自我意识
并以此作为生活的指南
二、历史理性及其可能世界的含义作为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
与逻辑起点
第二节历史理性的实践人学与扩张大学的可能世界的基本原理
一、人的可能世界的教育学含义与大学的可能世界的界说
二、大学的可能世界的历史理性的表达——扩张大学的可能
世界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基本信仰
第四章当代大学教育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历史理性批判与合理重建
第一节大学教育活动的历史理性批判与合理重建
一、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异化现象——人才培养模式论
二、对人才培养模式论的历史理性的批判向度
三、对高等教育目的的历史理性的反思——大学的精神与
大学的理想为什么对于大学特别重要
四、历史理性与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改造向度——大学人才培养
活动的具体真理说
五、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历史理性的改造向度与具体举措
第二节大学科学研究活动规范何以可能——对大学学术异化与
失范问题的历史理性批判与合理重建
一、大学科学研究活动的异化现象与学术失范问题
二、对大学学术异化与失范问题的哲学清算——不仅失真而且
伪善
三、历史理性与大学科学研究活动规范的发生学研究
四、历史理性与大学科学研究活动规范的合理重建——将科学
研究活动的求真融入求善之中的辩证统一
中篇重有机过程的创生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进一步确证
第五章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方法论及其核心思想
第一节怀特海其人及其过程哲学的思想来源
一、怀特海其人
二、过程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和思想来源
第二节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核心观念——方法论、本体论及其
基本原理
一、过程哲学的方法论——从静态的形态学思维到过程的
发生学思维
二、过程哲学的本体论——以有机体与能量取代物质与原子
概念,宇宙是事件的世界的创造性进展
三、怀特海过程哲学蕴含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钱学森哲学之间
对话的可能性
一、怀特海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人学展开对话的
可能性
二、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科学的宇宙观与钱学森的复杂性
系统科学方法论构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
发展与完善
第六章过程教育哲学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进一步确证
第一节过程哲学的缺失与在高等教育学中的表现——静力学的
高等教育学的主要表征
一、高等教育的机械性与学生发展观上的外力决定论
二、高等教育中的传授知识和启迪智慧的对立
三、把教育与生活对立起来,用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来充斥
个体的精神世界
第二节过程教育哲学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进一步确
证——大学如何扩张作为事件的可能世界
一、教育本质上是面向有机个体主动生成的动态过程
二、教育目的是培养善于利用知识、善于想象与创造的
“智慧人”,以增进人的自由
三、教育过程要密切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彰显浪漫主义的
文化理性与整体和谐
下篇重整体涌现性的系统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境界
第七章钱学森大成智慧特色的系统科学哲学思想体系
第一节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钱学森大成智慧特色的系统科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
一、钱学森关于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
二、钱学森关于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三、横断综析的大成智慧工程与复杂巨系统定性定量综合
集成方法
四、钱学森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第三节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哲学体系的主要特征
第八章建构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一种系统科学哲学之路
第一节对钱学森之问的解读方式决定了对其的终结方式
第二节寻找终结钱学森之问的智慧之路——钱学森的大成
智慧学的教育理想
一、钱学森关于大成智慧学的教育理想
二、大成智慧型人才与常规人才的根本区别
三、基于钱学森的教育理念的大成智慧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节高校大成智慧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西安交通大学
钱学森实验班的案例研究
一、西安交通大学与钱学森的渊源
二、钱学森实验班的实践探索
第四节高校大成智慧型人才培养的划时代性意义
第九章横断综析的大成智慧工程与大学学科壁垒的融通
第一节中国大学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学科与专业建设总的概貌
二、学科、跨学科及学科壁垒的概念界说
三、高校学科壁垒问题的历史沿革
四、中国高校学科壁垒问题的现状考察
第二节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哲学之贫困与静力学的高等教育
学的还原论逻辑下的片面与孤立的形而上学倾向
一、伯顿·克拉克关于大学学术组织的矩阵结构的核心观念
二、对大学学术组织的矩阵结构的理性反思与批判
第三节跨学科发展的逻辑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分析
一、跨学科发展的逻辑合理性
二、跨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大学学科与专业建设上的
改良与革命的两条道路之选择
第四节系统论视野中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大成智慧型的
学科观念
一、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理论创新的科技哲学基础及其建设性向
度——钱学森的基于系统论的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
二、高校学术组织多元立体的大成智慧型结构
三、学术组织多元立体的大成智慧型结构与矩阵结构的区别
四、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的课程设置的案例分析
第十章新大成智慧学的哲学基础与动力学的大教育纲领
第一节高等教育作为新钱学森主义的哲学实验室
一、重历史理性的人本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初步提出
二、重有机过程的创生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进一步
确证
三、重整体涌现性的系统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完善
第二节新钱学森主义的时代精神与动力学的大教育纲领
一、新钱学森主义堪称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基于新大成智慧学的动力学的大教育纲领
三、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与静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区别
第三节动力学的大教育纲领与大学三种智慧人的培养
一、从约翰怀特命题出发引发的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大学
教育是围绕知识人的培养为中心而高效运转的巨型机器
二、实现从知识人向智慧人的根本性转变是中国大学教育深具
战略眼光的大课题
三、约翰怀特方案——大学教育要使学生成为一种能够
去过有意义的生活的人
四、怀特海方案——大学教育要致力于培养能运用知识来创造
美好生活的创客
五、钱学森方案——基于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哲学,培养新型的
大成智慧型人才
第四节经典案例研究——民国时代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教育经历
与发展轨迹及其当代启示
一、民国时代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教育经历与发展轨迹
二、梁思成的教育经历和发展轨迹给当代大学教育带来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