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扬子江峡谷/近代世界对华印象》记录了阿奇博尔德·约翰·利特尔在十九世纪80年代,乘船由武汉到重庆的考察经历,具体内容有宜昌及其市郊、扬子江帆船、夔州、丰都与涪州、重庆初印象等等。书中不仅描写了沿路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描写了清朝末期的人文情况。可以说,《穿越扬子江峡谷/近代世界对华印象》是一本研究清代末期自然与社会的佳作。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大量外国人来华,或居住,或经商,或考察,或传教,或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记录下了在华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
翻阅这些浸染着岁月沧桑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个别样的视角描述的中华辽阔的大地、壮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当然,还有贫穷落后的社会和苦难深重的人民。《穿越扬子江峡谷/近代世界对华印象》重在采择“亲历、亲见、亲闻”的叙述性文字。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大量外国人来华,或居住,或经商,或考察,或传教,或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记录下了在华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
翻阅这些浸染着岁月沧桑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个别样的视角描述的中华辽阔的大地、壮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当然,还有贫穷落后的社会和苦难深重的人民。我们选择其中“亲历、亲见、亲闻”性的文字及历史图片资料,比如裴丽珠女士的《北京纪胜》、利特尔先生的考察记《穿越扬子江峡谷》、乔斯林勋爵的《随军六月记》等等,编辑本丛书,以期为了解、研究近代中国提供助力。
这些异域的作者,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背景,在给我们带来观察、审视近代中国别样角度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失之因缺乏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了解而产生误会与误读,甚至是偏见。虽然,本丛书重在采择“亲历、亲见、亲闻”的叙述性文字,对整章整节等大量议论、评价类文字进行了删节,但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常常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注意。
此外,有些作品中的地名、人名是作者根据当地百姓的口语发音记录下来的,时至今日已不可考,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只能根据语音翻译,特此说明。
编者
2018年8月
序章
第一章 扬子江河谷地貌
第二章 上海到宜昌
第三章 宜昌及其市郊
第四章 峡谷中
第五章 夔州
第六章 丰都与涪州
第七章 重庆(一)
第八章 重庆(二)
第九章 重庆(三)
第十章 又见峡谷
第十一章 回到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