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套装上下册)/常青藤名家名译》作为第一部从南方女性角度来叙述美国内战的小说,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家里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从战争伊始对战争怀有的崇敬心理、对战争全然的支持,到因战争而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于失败的命运以及战后立志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战争失败了,有的人因此而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斗志,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战后支离破碎的生活。反之,另外一些人则克服了失败的心理,凛然面对严酷的现实,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难、重新前进在生活旅途上的强者。
编辑推荐
【著名翻译家倾力打造】
本套丛书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世界名著,由国内著名的翻译家倾力打造,其中既有老一辈翻译家傅雷、力冈、蒋承俊等,又有中青一代富有活力的张贯之等著名译者,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经典可靠的世界名著中文全译本。
【配备原版插图】
系列图书配备了国外原版插图,图文并茂,让书本更生动有趣,使孩子们读起来兴味盎然,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精心装帧】
系列书采用时下流行的16开本,版式疏朗,装帧精美,既适合阅读,又适合收藏。
【绿色环保印刷】
关注您的健康,采用绿色环保的大豆油墨印刷,选购时请认准封底绿色环保标志。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撰写了一本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飘》。这本书出版以后,在读书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第一年便销售了两百万册,日销售量最高达五万册,并且被译为十八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销售。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统计,《飘》已成为20世纪世界最畅销的二种小说之一。
与之交相辉映的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于1946年获八项奥斯卡大奖,男主角克拉克·盖博被封为影帝,女主角费雯丽一举成名,成为一代巨星。这部影片,还被好莱坞定为永久保存的珍藏影片。
由此可见,《飘》问世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对于这本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始终存在着争议。文坛主流对之迟迟不予认同。有的评论家拿米切尔跟萨克雷和托尔斯泰相比,认为无论就学识素养、思想境界以及创作手法而言,跟两位大师都相去甚远。而且,从艺术水准来说,《飘》存在着某些明显的不足之处,诸如结构松散,语言不够精练,有些人物和事件的脉络不够清晰,等等。尤其为人诟病的是,作者的同情,显然是在没落的奴隶庄园主那一边;对于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南方奴隶制度,怀着惋惜与留恋。因此,在她的笔下,难免会有违背历史真实,以致歪曲事实的倾向。因此,有人认为,《飘》只是一本流仃于一时的通俗小说,一本畅销书而已。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小说《飘》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塑造了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立体化的人物。书中四个主要角色,个个栩栩如生,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尤其是女主人公思嘉,堪称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艺术典型。书中对主要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真实、细腻而深刻,书中情节富有戏剧性,对细节的描绘具体而生动。因此,这部作品,不愧为经典之作。
笔者以为,何妨换一个视角,以一个读者的眼光,来看一下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首先,作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19世纪下半叶,美国南部诸州(主要是佐治亚州)的广阔社会画卷。时间跨度上,是从1861年到1877年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作者从南军攻打萨姆特要塞的前夕写起,沿着女主人思嘉的活动轨迹,把故事情节顺序展开,使我们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美国南部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南北战争的爆发,离开美国宣布独立还不到一百年,是美国这个年轻国家在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废除了罪恶的奴隶制度,解决了南北两种体制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作者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把南方奴隶制社会走向崩溃的过程,真实地再现了出来。我们知道,对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社会与人民生活的描绘,文学作品比起文献记载,要丰满翔实得多。正如恩格斯在说到巴尔扎克的小说时,说从中所学到的东西,要比当时所有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还要多。我们从十二橡树的烤肉野宴上,看到南方贵族子弟的骄纵和不可一世的气焰;从亚特兰大的大火中,看到战争的恐怖;从塔拉庄园周围一带的废墟,看到战争的破坏;从三K党人为思嘉所受屈辱而采取的报复行动,看到这一恐怖组织的形成与活动。固然,由于作者站在南方蓄奴庄园主的立场上,没有能够正确地反映这场战争,其中有些片段,比如对那次三K党人的袭击事件,那充满同情的描述,显然有悖于正义的良知。但就整体而言,作者还是忠实地再现了历史的原貌。米切尔攻读的是文学,担任过记者,她父亲是亚特兰大历史学会的主席。这使得她对当地的历史,尤其是1861年至1865年的内战史,有充分的理解。她写这本小说,从构思到完成,花了十年时间,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因此,尽管她在情感上倾向于必然崩溃的上层奴隶庄园主社会,她还是如实而深刻地揭露了这一制度灭亡的过程。在书中写到塔拉庄园一带遭受到联邦军队烧杀破坏的情景时,也是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的。因为战争免不了破坏,而为了彻底摧毁对方,对南方大肆破坏,正是联邦主帅所执行的战略方针。她的这种情况,跟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一样,倾向性并没有妨碍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对事实的尊重。因此,就认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代,一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其次,从《飘》的艺术特色来看,本书的中心人物是女主人公思嘉,一切情节全都围着她的活动而展开。从书中的描绘不难看出,她是一个任性、轻率、自私、冷酷,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她先后抢走了艾希礼的妹妹霍尼和自己的亲妹妹苏埃伦的未婚夫,第一次是为了怄气,第二次是为了金钱,却全然不顾这样做给他人所造成的痛苦。她为了弄到钱,竟然到监牢里去看望白瑞德,甚至不顾廉耻,提出要出卖自己。为了从工厂中榨取更多的利润,她听任工头约翰尼雇用犯人,以非人的残酷手段对待他们。可是,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她又是一个有个性、有胆识,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人。她在十七岁的小小年纪就成了寡妇,从此只能穿着黑色衣服,不苟言笑,任何欢乐的事,便再也没有她的份儿。正是在这种环境和气氛下,在一次义卖会上,当白瑞德出资一百五十元金币,要求和思嘉跳舞的时候,这一离经叛道的荒诞请求,使得在场的人无不感到惊愕和愤慨。而更令人目瞪口呆的,却是思嘉那大胆而响亮的回答:“我肯的。”这石破天惊的一声,喊出了19世纪被压抑的女性要求个性解放的渴望,是极其勇敢而大胆的举动。
亚特兰大的大火,是美国内战中载入史册的一个事件。当围城处于危在旦夕的时刻,火光冲天,炮声隆隆,此时的思嘉,面对即将临盆的媚兰,自己对助产知识又一窍不通,却毅然承担起接生工作,让媚兰把孩子生了下来。随后,又设法找到白瑞德,在他的帮助下,把媚兰母婴平安地带回塔拉。接下来,在满目疮痍、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她像黑奴一样,到田里去干艰苦的农活,想尽办法,让一家人免于挨饿。这种艰苦卓绝的精神,尤其是出现在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闺阁千金身上,不能不令人感佩。
白瑞德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行为放荡,劣迹斑斑,靠非法走私发了财。他包养娼妓,败坏了正经人家的孩子的声名,却又不肯娶她。他为了赢得思嘉的芳心,费尽心机,帮助她,启发她,诱惑她,欺骗她,捉弄她,伤害她,地地道道一个反面角色的形象。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他会对社会底层的黑奴嬷嬷那么尊重、对毫不起眼的媚兰那么尊敬?为什么他会在他的头号情敌艾希礼处在生死关头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去拯救对方?
其实这正是米切尔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特色。她曾表示她深受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影响,原打算把《飘》写成维多利亚风格的小说。所谓维多利亚风格,是指对现实生活一种理想主义的描绘,让好人最终得到好报,坏人受到惩罚,像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便是一个典型。然而在作者竭力反映历史真实的时候,她笔下的主要人物,必然会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在艰难时世,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和不那么美好的一面,便会凸显出来。在思嘉身上,自私、冷漠、贪婪和勇敢、坚定、百折不回此起彼伏。在白瑞德身上,一方面是行径荒唐,花天酒地;另一方面,却有着拜伦式的高雅与仗义。正是对这种复杂的性格的塑造,形成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让小说产生了令读者不忍释卷的魅力。
17世纪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这里“怡情”一词,指的是“乐趣”(英语原文是“delight”)。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可读性。《飘》的艺术成就,除了十分真实、细致的心理刻画,设计巧妙的人物关系以外,极富戏剧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比如书中第六章,思嘉精心设计跟艾希礼在藏书室见面,向他表示爱意。遭到拒绝以后,她满腔怒火地把一只花瓶向壁炉扔过去。此时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应该是人迹罕见的地方,居然冒出一个人来,而此人却偏偏又是那无所顾忌、口无遮拦、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无赖白瑞德,叫人难以置信。又比如书中第二十四章思嘉探监那一幕,原本满怀希望,以为总可以从白瑞德那里借到钱,结果大出冷门,不仅计划落空,反而彻底暴露了自己,蒙受了极大的羞辱。那场景,也是极富戏剧性的。再如第四十五章和四十六章中,宪兵司令部来追查三K党人肇事的时候,白瑞德、艾希礼和媚兰合演了一场精彩的闹剧,加上妓女贝尔的配合,把宪兵中尉贾弗里搞得晕头转向,有点儿像王尔德笔下《少奶奶的扇子》里的场面,富有喜剧色彩,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飘》同时也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佳作,其可读性是不言而喻的。
《飘》问世以后不久,在1940年,我国便有了傅东华先生的译本。傅译以其流畅的文笔,挥洒自如的风格,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1990年,由笔者移译全书,经杭师院院长黄怀仁先生润饰后,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飘》的百万字全译本。如今这一译本己由国内多家出版社印行,至今销路不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绝不是一般意义上昙花一现的畅销书。
乔治·赛尔登(1929-1989),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从康州的耶鲁大学毕业后,去罗马留学过一年,此后一直居住在纽约。热爱音乐。
1956年出版**本书,但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1961年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的《时代广场的蟋蟀》。赛尔登回忆说:“一天晚上,我坐地铁回家,经过时代广场时,突然听到一只蟋蟀的鸣叫……”正是这声蟋蟀的鸣唱,唤起了赛尔登对于故乡——康涅狄格州乡村生活的怀念与向往。几分钟后,一个故事雏形便在他脑海里出现了。
该书插画作者是鼎鼎大名的插画大师盖斯·威廉姆斯(1912-1996),他曾为《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等经典童书配图,他自写自画的《黑土和白兔》同样征服了不同国度的无数读者。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部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三部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