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新时期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背景和区域空间协同发展要求,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同基础,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空间、经济空间、生态空间三大领域的协同模式与优化策略。全书分为六章。第1章介绍了城市群空间协同的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第二章介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同基础,包括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城镇空间协同基础、经济空间协同基础及生态空间协同基础;第三章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空间协同发展,包括城镇空间协同发展的内涵、城镇空间协同格局解析、城镇空间协同组织模式,并提出城镇空间协同优化策略;第四章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协同发展,分别从经济空间协同发展的内涵、经济空间协同发展水平测度、经济空间协同机制与模式、经济空间协同优化策略四部分进行阐述;第五章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空间协同保护,解析区域生态空间协同保护的内涵,进行生态空间特征评估,总结生态空间协同模式,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空间协同保护优化策略;第六章总结了全书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同发展研究结论及创新点,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本书系统探讨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空间协同、经济空间协同、生态空间协同的优化模式与优化策略。
城市群作为一种地域组织,其出现和发展是城市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普遍产物(顾朝林等,2008)。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催生了“城市区域”和“城市群”的形成,这些变化都对城镇体系重组带来了深远影响(叶嘉安,2006)。近20年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和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规划文件都将城市群作为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与此同时,城市群规划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城市群本质上是具有多主体的“利益共同体”,我国的城市群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缓解大城市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面临巨大的难题:一方面,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由于利益矛盾冲突互相博弈;另一方面,涉及产业、交通、生态、管理等诸多问题需要协调。“协同”理念开拓了区域研究的内容与视野,体现了城市群发展的新要求与转型的特征;随着城市群内部空间的成熟化、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竞合关系的复杂化,“协同”作为一种新时代引领区域空间重构的重要理念与路径,正在深远地影响着区域空间的发展、重构与规划。城市群发展所表现出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及对于协同发展的诉求,引发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与学界的关注与讨论。对于协同的定义与理论基础、协同的领域与优化策略、协同的空间格局与机理等方面,各个学科的多位学者贡献了极具价值的观点。从城市规划学科角度来看,城市群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态,需要准确把握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空间过程和基本逻辑;城市群作为规划对象,终是以空间形态为载体对协同的各要素作出合理安排和有效组织。研究方法方面,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数据来源和空间分析工具。地理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对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经典理论和分析模型拓宽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视野和领域。然而,对于如何有效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其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践措施方案还较为缺乏。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长江经济带作为奠定我国未来若干年区域整体格局的三大战略之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轴线。它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以2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40%以上的GDP和城镇人口,沿线城市发展举世瞩目。可见,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意义。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并提出需要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通过优化沿江城镇化结构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长江中游城市群从2013年《武汉共识》签署,到2015年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至今,其建设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如初步建立了省际合作机制、产业发展呈现集群化态势、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格局基本形成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及其次区域因其在历史基础、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与演化等方面存在自身特色,呈现出一种“内聚型城市化区域”的特征,是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典型空间现象;长江中游城市群涉及三个省份,如何实现三地协同发展,形成“1+1+1>3”共赢局面仍是当前及未来面临的挑战。因此,选择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为我国推进城市群空间协同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本书立足新时期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背景和区域空间协同发展要求,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同基础,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空间、经济空间、生态空间三大领域的协同模式与优化策略。全书分为六章。第1章介绍了城市群空间协同的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第二章介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同基础,包括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城镇空间协同基础、经济空间协同基础及生态空间协同基础;第三章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空间协同发展,包括城镇空间协同发展的内涵、城镇空间协同格局解析、城镇空间协同组织模式,并提出城镇空间协同优化策略;第四章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协同发展,分别从经济空间协同发展的内涵、经济空间协同发展水平测度、经济空间协同机制与模式、经济空间协同优化策略四部分进行阐述;第五章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空间协同保护,解析区域生态空间协同保护的内涵,进行生态空间特征评估,总结生态空间协同模式,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空间协同保护优化策略;第六章总结了全书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同发展研究结论及创新点,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展望。本书具有以下特色。第1,多维探索区域空间协同问题。研究内容从城镇空间、经济空间和生态空间三个维度构建了较为系统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同理论和技术研究框架。第二,全面定量评估空间协同水平。研究采用多种数理及空间模型方法对空间协同进行评估与测度,如在城镇空间协同发展水平评估中运用了综合评价模型,在城镇空间协同联系网络中运用空间网络分析方法,在经济空间的协同水平测度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等。第三,针对性提出空间协同优化策略。研究分别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空间协同、经济空间协同、生态空间协同的优化模式与优化策略。如城镇空间协同优化模式提出“核心+廊道”模式、“成长三角”模式及“双核驱动”模式,从协同管制与空间协调两大方面提出优化策略等。全书著作者分工如下。全书研究内容的结构设计及总体指导:彭翀全书文字统稿、校对、定稿:彭翀、王宝强、张梦洁、缪雯纬全书图表校对、定稿:郭祖源、张晨、杨满场、张梦洁前言:彭翀、张梦洁、缪雯纬第1章:彭翀、缪雯纬、王宝强、郭祖源、张梦洁第二章:彭翀、缪雯纬、常黎丽、林樱子、吴宇彤、张梦洁、李婷、郭祖源、张晨、陈思宇第三章:张梦洁、彭翀、林樱子、缪雯纬、陈思宇、杨满场第四章:张晨、彭翀、吴宇彤第五章:王宝强、吴宇彤、彭翀、张恩嘉第六章:缪雯纬、王宝强本书既可供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人文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研究等的相关专业人士的教辅和科研之用,同时,也可供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使用。书中若有不妥之处,请读者不吝赐教,望批评指正。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要向始终关心、支持本书编写的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筹划、编辑出版的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他们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付出的智慧和辛劳,是本书得以问世不可或缺的前提和保证。彭翀2018年5月于武汉喻家山
目录第1章研究概述/1第1节研究背景/1一、空间协调是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1二、区域空间协同是城市群发展的内在要求/1三、区域空间协同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现实诉求/2第2节研究框架/2一、研究思路/2二、研究内容/3三、研究方法与技术/5第3节城市群空间协同的理论基础/6一、城市群空间格局与演化/6二、城市群空间协同的概念与内涵/10三、城市群空间协同格局及其机理/12四、城市群空间协同优化/15第2章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同基础/17第1节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历程/17一、长江中游地区的历史演进/17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发展/19三、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范围界定/20第2节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空间协同基础/21一、城镇等级规模结构/21二、城镇空间聚散结构/23三、城镇空间结构差异/28第3节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协同基础/30一、经济空间总体特征/30二、经济空间差异特征/32三、经济空间关联性特征/38第4节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空间协同基础/41一、生态空间的识别与分类/41二、重要的生态敏感区/41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45第3章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空间协同发展/48第1节城市群城镇空间协同发展的内涵/49一、理论基础/49二、概念内涵/50三、国内外城市群空间协同模式比较/51第2节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空间协同格局解析/54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协同发展水平评估/54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协同联系网络评估/58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空间协同格局/60第3节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空间协同组织模式/65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空间协同组织模式/65二、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空间协同优化模式/67第4节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空间协同优化策略/68一、城镇空间协同管治策略/68二、城镇空间关联协调策略/70第4章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协同发展/71第1节城市群经济空间协同发展的内涵/71一、理论基础/72二、概念定义/73三、发展特征/73第2节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协同发展水平测度/74一、既有测度方法与模型/74二、整体发展水平测度/77三、分领域发展水平测度/80第3节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协同机制与模式/89一、空间协同机制/89二、空间协同模式/90第4节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协同优化策略/91一、整体协同策略/91二、分维度协同策略/91第5章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空间协同保护/94第1节区域生态空间协同保护的内涵/95一、理论基础/95二、概念内涵/96第2节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空间特征评估/96一、生态空间的敏感性评估/97二、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99第3节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空间协同模式/106一、区域生态空间协同模式的构成要素/106二、典型生态空间协同模式/107三、整体生态空间协同模式/108第4节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空间协同保护优化策略/109一、管理机制协同:建立三省生态保护与建设协同平台/109二、生态空间管制协同:划定生态管制分区并实施生态管控/111三、水资源利用协同:统筹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12第6章结论与展望/113第1节主要研究结论/113第2节主要创新点/114第3节研究展望/114参考文献/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