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挑战了许多传统的经济、金融理论,它使得金融稳定问题被提升到高度。各国应该更加重视金融稳定问题,以及应考虑如何将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进行有效的统一。为了维护金融系统以及币值的稳定,中共大会报告已正式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可以看出,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货币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问题上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新形势下的一个首要问题是传统的物价稳定目标与金融稳定目标已发生背离,那么,研究金融稳定目标下的货币政策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以,如何才能了解我国金融稳定的具体情况,借助货币政策,确保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经济的长足发展,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郭建娜著的《中国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在关于金融稳定的衡量和金融稳定目标与货币政策的统一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旨在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介绍并编制能够衡量我国金融稳定情况的中国金融稳定指数,并将其应用到研究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中,以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中国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在编制中国金融稳定指数及其领先能力研究、其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的实证分析中获得的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具有启发性的建议:一,监管部门及投资者可将中国金融稳定指数作为判断金融市场情况及投资环境的参考指标;第二,建议管理部门考虑将中国金融稳定指数作为宏观经济的预警指标,提高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预判能力;第三,加快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打通利率的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第四,货币政策需关注金融稳定目标,其实施需趋向规则化;第五,构建能够反映我国金融稳定情况的指数,可为金融监管部门以及投资者把握我国金融稳定情况提供参考依据,也有利于货币政策规则的应用。
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系统的稳定情况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运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冲击至今仍无法估量,它的出现挑战了许多传统的经济、金融理论。特别是,它使对金融稳定问题的重视被各国政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各国应该更加重视金融稳定问题,应该考虑如何将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进行有效的统一。虽然我国还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但是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金融改革还在不断地进行,可能引发金融不稳定和金融风险的因素在不断地累积。此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更易蔓延到其他经济体。在当前国内外金融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下,我国也应顺应趋势,重视金融稳定问题。所以,如何了解我国金融稳定的具体情况,并通过金融稳定以及借助货币政策,确保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的长足发展,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本书旨在编制能够衡量我国金融稳定情况的中国金融稳定指数(China’s FinancialStability Index,简称CFSI),并将其应用到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研究中,以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本书对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编制和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可以丰富我国有关金融稳定研究的理论内容;第二,可以完善我国金融稳定指数构建的理论宝库;第三,可以为管理者、决策者和投资者及时、准确了解我国金融稳定与否的现状提供参考;第四,可以更好地预防金融危机;第五,可以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提供一个先行指数;第六,可以扩大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应用范围,更好地研究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通过了解有关金融稳定指数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金融稳定指数的编制方面:指数的构建思想不明确,未能紧扣金融稳定的内涵,不能很好地体现金融稳定指数基本的表征功能;指标体系的构建有较强的随意性,一个指标所属维度模糊不清;指标数目存在趋多现象,指标之间存在重复和交叉的可能;忽略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性,在选择指标时没有充分考虑数据资料的可得性,使得指数失去了使用价值;鲜有文献解释说明指标的变化与总指数变化的关系,致使有些指标的定位模糊不清。此外,赋权方法过于简单,不够合理。等权重法、主成分分析赋权法是构建金融稳定指数过程中被广泛使用的经典赋权法,但是,等权重表明不同指标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相同,这与实际不相符。主成分分析赋权法未使用全部信息,使得结果有偏差。第二,在金融稳定的应用方面,我国的研究还不够广泛。特别是,有两个方面的研究还未涉及或存在不足。一方面,未有学者研究金融稳定指数对宏观经济反映的领先、滞后能力。研究中国金融稳定指数与宏观经济指标的领先、滞后关系,可以丰富指数的功能,使之能够为预判或验证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提供帮助。
郭建娜,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讲师,河南新乡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稳定,经济统计等。迄今已在《财经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等经济学、统计学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篇。曾多次参与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统计局以及金融公司的课题项目,曾主持和参与过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主要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2.3 主要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2.1 金融稳定的内涵及量化评估方法的评述
2.1.1 金融稳定的内涵评述
2.1.2 金融稳定的量化评估方法评述
2.2 金融稳定指数的编制现状及编制理论的评述
2.2.1 金融稳定指数的编制现状评述
2.2.2 金融稳定指数的编制理论评述
2.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
2.3.1 金融稳定指数编制方面的不足之处
2.3.2 金融稳定指数应用方面的不足之处
3 金融稳定的理论研究
3.1 关于金融稳定基本理论的研究
3.1.1 马克思金融不稳定理论
3.1.2 明斯基金融不稳定理论
3.1.3 金德尔伯格金融不稳定理论
3.1.4 经济周期理论中的金融不稳定观点
3.2 金融稳定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研究
3.2.1 金融稳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3.2.2 金融稳定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研究
3.2.3 金融稳定与政府绩效的关系研究
3.2.4 金融稳定与货币量的关系研究
3.3 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研究
3.3.1 货币政策规则及其非线性特征研究
3.3.2 金融稳定目标与物价稳定目标的关系研究
3.3.3 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理论研究
3.3.4 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的形式研究
4 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编制及实证检验
4.1 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编制
4.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4.1.2 指标的选取研究
4.1.3 指数的编制及结果
4.2 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实证检验
4.2.1 三个金融稳定指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三个金融稳定指数的相关性检验
4.2.3 三个金融稳定指数的差异性检验
4.2.4 三个金融稳定指数与主要宏观经济指数的相关性检验
5 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应用研究
5.1 中国金融稳定指数与宏观经济指数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研究
5.1.1 研究领先、滞后关系的常见方法
5.1.2 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领先能力分析及检验
5.2 中国金融稳定指数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研究
5.2.1 将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纳入泰勒规则的扩展模型研究
5.2.2 泰勒规则扩展模型的非线性和时变特征研究
5.2.3 本章小结
6 结论、建议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编制的主要结论
6.1.2 中国金融稳定指数领先性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6.1.3 有关加入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