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网络、吸收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通过理论演绎构建了网络规模、关系强度、网络中心性与吸收能力、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并以广东创新型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该书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包括绪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研究方法与设计、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拓展研究、结论。
面对世界范围内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2005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以下简称“三部委”)联合下发的“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把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六项任务之一。2006年3月25日,以“依靠科学管理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为主题的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创新型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力量,如何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建设创新型企业成为国内知名企业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此后,三部委围绕创新型企业的试点和认证工作推进创新型企业的建设。
为确保我国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三部委在《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及第一批和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评价中对创新型企业的概念进行初步界定并提出认定标准。其明确指出,创新型企业是指“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依靠创新实现持续发展的企业”。这些创新型(试点)企业,至少需要具备以下五个基本条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相对于其他企业,创新型企业在竞争中主要依靠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获利的能力取得竞争优势,是一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代表的是一种新兴的企业运行和发展模式I309J。在本书中,笔者所指的创新型(试点)企业是指在三部委和各地方按照上述基本要求遴选出的国有骨干企业、转制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强调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以及依靠创新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不只关注企业是否实现了一项创新。为了便于描述,本书将创新型认定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统称为创新型企业。
200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决定进一步组织开展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试点项目,引导省内创新型企业组建及发展研究开发院,探索企业创新路线图的制定与实施,即“院线提升计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笔者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了解和学习广东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实践活动,并与广东二十多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就其未来创新发展进行交流研讨。其中,在开放的知识经济环境下,创新型企业如何构建和利用有效的外部创新网络、获取各类信息和知识、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成为企业家重点关注和热切讨论的重要话题。本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研究工作,基于创新网络和吸收能力双重视角,进一步将这一主题细分为三类具体研究问题:①以焦点企业为中心的外部创新网络主要有哪些基本特征属性?这些特征属性与企业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关系如何?②组织学习视角下,吸收能力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组成如何?是否具有多维性质?吸收能力对于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有什么影响,以及它在外部创新网络对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影响中如何发挥核心作用?③焦点企业外部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属性对于企业吸收能力、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具体的作用方式如何?
针对上述问题,本书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演绎构建本书的概念模型并提出了研究假设,同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广东创新型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回收的数据采用SPSS和A-MOS等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假设检验,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具体而言,本书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第1章是绪论,主要从总体上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以及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2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基于前人的研究,对创新网络、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为本书概念模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第3章是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基于文献综述及理论探讨,提出本书的关系概念模型,同时结合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企业外部创新网络的不同网络特征变量与吸收能力、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之间的影响关系提出假设,从而形成本书的实证模型。第4章是研究方法与设计,主要阐述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设计过程,具体包括分析方法、问卷设计过程和数据收集方法,以及变量操作测量和预测试。
林春培,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工商管理系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博连读),2012年7月就职于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5年入选“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百名优秀学者培育计划”和“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
参与或主持过20多个各种横向和纵向科研和咨询课题,目前在研课题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侨联、福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软科学项目等,近5年在《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管理评论》《经济管理》《农业经济问题》等SCCI、CSSCI、SCI、EI检索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有4篇被人大复印中心转载。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的《2010年亚运场馆赛后的利用与管理及其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排名第三)于2013年获得“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署名一的两篇研究报告:《推动广晟公司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成为国家标准的意义和建议》(2008)及《加快射频芯片产业化进程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突破口》(2008)获得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和省长亲笔批示和采纳;另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的“广东省航盛建设集团发展战略”“广州医药集团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美的集团技术创新路线图和技术创新战略规划”等项目也获得委托方的采纳和好评。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创新网络
2.2 吸收能力
2.3 技术创新
2.4 相关实证研究
第3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概念模型
3.2 理论依据与假设
第4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分析方法
4.3 问卷设计
4.4 数据收集
4.5 变量测量
4.6 预测试分析
第5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正式调研样本概况
5.2 效度和信度分析
5.3 模型拟合与检验
5.4 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6章 拓展研究:吸收能力的影响来源及环境变量的调节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变量测量与分析方法
6.3 效度与信度检验
6.4 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6.5 进一步讨论
第7章 研究结论、贡献、启示、局限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调研企业名单
附录C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