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说集辑校三种》以《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冥报拾遗》、《报应记》》三部唐小说集为点校对象,综合运用文学、宗教学、文献学的方法校勘、注释三部典籍,并在校注基础上探讨其作者生平、版本流传、故事传承。三部小说集散轶已久,却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史料价值,对唐代的小说作品研究意义甚巨,亦是探究唐代佛教经典信仰的重要著作。
《唐小说集辑校三种》通过精心校勘恢复作品原貌,在卍续藏排印本基础上参考日本刊本对校,并以三书所引典籍他校,详细校勘版本错讹,探寻真实的文献记载,为深化唐代文献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唐小说集辑校三种》对三部以《金刚经》为信仰热点的著作点校注疏并作考辨研究,进而透视唐代小说创作、洞察作家的创作心态,推动唐代文献典籍整理,展现唐代《金刚经》承传的宗教文化背景与宗派思想传播情况,促进唐代小说集的解读与研究工作,有助于唐代文学及唐代文化研究。
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郎余令《冥报拾遗》、卢求《报应记》三部唐小说集颇具代表性,它们具有以《金刚经》为故事线索记录唐人思想信仰与文学创作的特征,同时又以《金刚般若经集验记》为链结点而形成传抄与被传抄的普遍现象。达三部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史料价值,既对唐代小说作品研究意义甚巨,亦是探究唐代佛教信仰的重要着作。然而散轶已久的三书目前仍未得以系统校勘、注疏,故本着作依照日本流传版本点校《金刚般若经集验记》,然后在其基础上并参考其他典籍考察另两部小说集,对三书进行注疏诠释、文献辨证、着作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标点校勘:采用异本对校、他典他校、理校等方法,通过考核中、日典籍而还原《金刚般若经集验记》版本原貌;广采博蒐中、日典籍,辑校《冥报拾遗》、《报应记》,详细标点、勘核。
第二,文献注释:三部典籍是唐代文人所创作的反映初唐、盛唐、晚唐不同时代面貌之志怪集,因书中运用佛教术语、包涵深刻思想、承载丰富信息而增加解读难度,故注释成为解读文本的必要环节,本着作采用文学、历史、佛教、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阐释文本,于文字注释间洞察作家创作心态与小说旨意。
第三,资料辑录:三书在中土传播较少,但其故事在日本却获反复传抄。本成果钩稽史籍中三书的相关资料,参酌日本《今昔物语集》、《三国传记》、《私聚百因缘集》等典籍传抄情况,梳理后世相关研究及文献汇录情况,以跨地域视域探研三书在后世着录、传播情况,为进一步探求典籍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第四,文献研究:研究作者生平、梳理作家撰述、日本版本流传情况等。以三书在中、日承传着录为线索,考察典籍及版本流传历程;以孟献忠、卢求生平为中心,探讨作者经历、着述及其对唐代佛教的接受与信仰记录,进而关注唐代宗教故事的文献传播情况。
概之,本着作在文献整理方面精心辑校《金刚般若经集验记》73篇、《冥报拾遗》48篇、《报应记》54篇,通过各种校勘手段还原最真实的版本记录,如纠正日本版本和后代传抄典籍中的年号、人名、地名、文字之误;详尽注释178篇作品,解读文本中潜隐的文学旨意与历史信息,从文本人手诠释文学的叙事细节与创作心态;考释每篇作品,辨识后代书籍中所传抄的伪篇、疑篇,同时汇录三部作品的相关文献及研究资料,为学界研究奠定文献基础。
附录中的作品研究,梳理《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在日本的流传情况,探绎中、日间思想、文学、文化交流情况,从《冥报拾遗》、《报应记》故事传抄看区域文学的传播与演变;探讨三书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如《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对亡佚的萧玛志怪集的文献辑录价值,三书对唐代相关文士资料的记录和士庶生活、信仰观念的真实描述;考证孟献忠、卢求的生平经历,在以往学者成果基础上纠正一些学界误识。
邵颖涛,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获云南大学文学学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佛教与唐代文学研究,在《文学遗产》《江汉论坛》《明清小说研究》《学术论坛》《图书馆杂志》《湖北社会科学》《山西师大学报》《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专着有《唐代叙事文学与冥界书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前言
校注
一、《金刚般若经集验记》校注
二、《冥报拾遗》校注
二、《报应记》校注
附录
一、《金刚般若经集验记》承传及文献价值
二、《报应记》流传概况与故事渊源
三、唐代志怪集成书特征与演绎历程
四、敦煌地域文化中的《金刚经》小说创作与传播
文献汇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