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新兴+转轨"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上市公司而言,社会主义法治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所推行的一系列法制改革举措和金融深化措施,其主旨均在于完善信用履约机制、规范市场运行秩序以保障经济主体利益,但就其实施效果而言,以上体制深化因素究竟通过何种机制发生相互作用,实际效果如何以及是否真正提升了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则有待进一步检验。基于此,该书以国内外相关经典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代理下债务融资行为的决策动因以及外部制度力量变迁对其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与实现效果。该书也为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完善信用履约机制的制度选择,提供了理论方向与经验证据,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贡献。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
1.1.1 研究动因 1
1.1.2 研究目的 2
1.2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3
1.2.1 理论意义 3
1.2.2 现实意义 3
1.3 相关概念界定 4
1.3.1 终极控制 4
1.3.2 债务治理效力 6
1.3.3 《物权法》改革 7
1.3.4 金融环境 8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0
1.4.1 研究方法 10
1.4.2 研究内容 10
1.5 研究贡献与研究创新 12
1.5.1 研究贡献 12
1.5.2 研究创新 13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4
2.1 理论基础 14
2.1.1 委托-代理理论 14
2.1.2 法与金融理论 17
2.1.3 新制度经济学 19
2.2 文献回顾与评述 20
2.2.1 债务融资研究 20
2.2.2 终极控制代理下的债务融资研究 25
2.2.3 法治水平、金融环境与债务融资研究 26
2.3 本章小结 30
第3章 制度背景分析 32
3.1 所有权安排与终极控制路径形成 32
3.1.1 财政分权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 32
3.1.2 所有制安排与股权分置改革 32
3.1.3 终极控制路径的形成 34
3.2 法治经济下的权利人本位保护 34
3.2.1 社会主义法治经济的确立与本质 35
3.2.2 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36
3.2.3 产权保护私法理念的萌生与强化 37
3.2.4 《物权法》实施对信贷主体行为的影响 39
3.3 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 43
3.3.1 银行体系转型与改革 44
3.3.2 债券市场建设与发展 50
3.3.3 金融市场发展评述 61
3.4 本章小结 62
第4章 债务融资行为的决策机理与博弈模型 63
4.1 控制权私利动因的理论模型 63
4.1.1 理论模型的初始设定 63
4.1.2 两权分离与控制权私利动机 63
4.1.3 制度环境、两权分离与控制权私利水平 64
4.2 债务治理效力的理论模型 65
4.2.1 理论模型的初始设定 65
4.2.2 外部履约机制、债务治理效力与占优策略 67
4.3 博弈均衡与结果分析 69
4.3.1 博弈模型构建 69
4.3.2 均衡结果分析 70
4.4 本章小结 71
第5章 法制改革、终极控制与债务融资规模 73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3
5.2 经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75
5.2.1 双重差分模型设定 75
5.2.2 指标选取与变量定义 76
5.2.3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78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9
5.3.1 初步差分统计 79
5.3.2 法制改革、终极控制与债务融资规模 81
5.3.3 法制改革、终极控制与过度负债水平 83
5.4 稳健性检验 84
5.5 本章小结 85
第6章 法治金融、终极控制与债务期限结构 86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6
6.1.1 求偿保护、终极控制与债务期限结构 86
6.1.2 银行竞争、终极控制与债务期限结构 87
6.2 经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89
6.2.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89
6.2.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91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93
6.3.1 求偿保护、终极控制与债务期限结构 93
6.3.2 银行竞争、终极控制与债务期限结构 96
6.4 进一步检验:求偿保护、终极控制与银行信贷规模 97
6.5 稳健性检验 99
6.6 本章小结 100
第7章 银行竞争、终极控制与债务融资渠道 101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01
7.1.1 终极控制与债务融资渠道选择 101
7.1.2 银行竞争、终极控制与债务融资渠道 102
7.2 研究方法与设计 104
7.2.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104
7.2.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105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107
7.3.1 终极控制与债务融资渠道选择 107
7.3.2 银行竞争、终极控制与债务渠道选择 108
7.4 稳健性检验 110
7.5 本章小结 111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112
8.1 主要研究结论 112
8.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113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115
参考文献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