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第11卷)》讲述了美术史的编写过程,也是对史料重新研究的过程。尽管存在时间和学术水平的限制,但我们力求对新问题有所发现,使我们的认识逐渐接近中国美术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所创造地向读者作出交代,交代自己所掌握的史的规律性,是通过哪些有代表性的现象体现出来的。如果读者能对我们的认识成果提出认真的批评,使我们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发展,那就有可能创造条件使我们的劳动成果与我们的期待更相接近。
正文目录
正文
参考书目
后记
如此宏伟的大佛,在内地也不少见。如雍和宫万福阁内的弥勒佛立像,高达26米(地面上18米),用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雄伟的躯体上,披挂着天衣、珊钿、璎珞,庞大的体量、贵重的材料与精细的装饰交织在一起,具有一种奇特的审美效果。外八庙普宁寺大乘阁的千手千眼观世音泥金立像,高22.2米,重约100吨,用松、柏、榆、杉、椴5种木料镶雕而成。至于10米上下的大佛,在清代喇嘛教雕塑中更是屡见不鲜。这种情形,在喇嘛教美术史上可谓绝无仅有,有力地映射出清代喇嘛教美术全面高涨的一大特色。(插图18)
与大体量的雕塑相应,在绘画方面也出现了大面积的壁画和唐卡,特别是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一些大型的喇嘛教寺院,除巨幅壁画外,几乎还都藏有一两轴数百乃至上千平方米的巨幅唐卡,供晒佛节时公开悬挂。如布达拉宫的两轴大唐卡长达五十余米,为了存放这两轴画,在布达拉宫晒佛台脚下专门建造了一幢二层楼房作仓库。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拉萨举行赛宝法会,哲蚌寺等寺院的几千喇嘛身穿法衣,手持各种珍奇乐器、祭器和旗幡,自大昭寺出发,经过琉璃桥,到布达拉宫前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和各种表演活动。这时,晒佛台上就挂出这两轴巨大壮观的唐卡佛画,引动人们狂热的欢呼礼拜。在布达拉宫红宫第六层壁画回廊南侧,有一幅《赛宝会》壁画,就是描绘晒佛节悬挂唐卡的盛况。这堵壁画的场面宏大,景物繁富,从布达拉宫一直画到大小昭寺,画中人物不下千余,一一刻画人微,壮美与精致和谐地熔为一炉,无论对于参加过还是没有参加过晒佛节的观众,都散发着一种身临其境的强烈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