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供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
定 价:89.8 元
丛书名: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纸数融合“十三五”规划教材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供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是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纸数融合“十三五”规划教材。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供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共二十四章,内容包括病理学概述、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病理生理学概述与疾病概论、酸碱平衡紊乱、发热、休克等。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供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适合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
(1) 紧跟教改,接轨“双证书”制度。紧跟教育部教学改革步伐,引领职业教育教材发展趋势,注重学业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紧密围绕执业资格标准和工作岗位需要,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创新模式,理念先进。创新教材编写体例和内容编写模式,迎合高职高专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编写以纵向深入和横向宽广为原则,突出课程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对课程采取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方式进行优化,同时结合各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3)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能力培养。内容体系整体优化,注重相关教材内容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遗漏和不必要的重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获取信息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高职教材的有机衔接与过渡作用,为中高衔接、高本衔接的贯通人才培养通道做好准备。
(4) 紧扣大纲,直通护考。密切结合新的护理专业课程标准,紧扣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和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随章节配套习题,全面覆盖知识点与考点,有效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5) 全套教材采用全新编写模式,以扫描二维码形式帮助老师及学生在移动终端共享优质配套网络资源,使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提供的数字化平台将移动互联、网络增值、慕课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学习方式融入教材建设中,全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开发理念。
本书是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纸数融合“十三五”规划教材。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本书是专门为护理、助产等专业的教学而编写的。为此,我们把相关医疗与护理的知识作为正式教学内容编入书中,目的是让学生尽早明确所学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不仅是为临床课程奠定基础,而且要运用到护理实践工作中去。这样,本书既保持了病理学的专业独特性,又做到了与临床护理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的衔接。其次,本书把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放在一起,形成较为完整的一本教材,这样各院校就可以安排灵活机动的授课计划,内容上也可做到互相连接和支持。再次,本书的编写使用了大量案例分析、知识链接、大体标本、组织切片插图和归纳性图表,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病理与护理、临床及其他相关医学专业的内在联系。最后,本书每章后附有小结和直通护考在线答题,帮助学生总结、思考和验证。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第一,本书后面没有附加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数,这是因为我们考虑到全国各院校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无法统一。第二,本书将采用二维码及将课件上传网络的形式,为使用者提供服务。
本书承蒙各位编者团结协作及辛勤付出,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本书内容难免有疏漏或错误之处,敬请同仁不吝指出,以求日后不断完善。
衷心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提供了这次出版的机会。
编者
徐晓艳,女,副教授,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主任,病理学学科带头人,资深教学骨干,教龄近20年,教学经验丰富。
第一章 病理学概述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第二节 出血第三节 血栓形成第四节 栓塞第五节 梗死第四章 炎症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第三节 炎症介质第四节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第五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第六节 炎症的结局第五章 肿瘤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第三节 肿瘤的分化和异型性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速度、生长方式与扩散第五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六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七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第八节 常见肿瘤的举例第九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第十节 肿瘤的防治与护理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第三节 高血压病第四节 风湿病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第六节 慢性心瓣膜病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第二节 肺气肿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痛第四节 肺炎第五节 肺硅沉着病第六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 胃炎第二节 溃疡病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第四节 肝硬化第五节 消化系统肿瘤第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 泌尿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知识概要第二节 肾小球肾炎第三节 肾盂肾炎第四节 ’肾盂肾炎的诊治与护理第十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第三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第四节 卵巢肿瘤第五节 乳腺疾病第六节 前列腺疾病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第一节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第二节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低下第四节 糖尿病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基本病变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第三节 帕金森病第十三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第一节 结核病第二节 伤寒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第六节 性传播疾病第七节 血吸虫病第十四章 病理生理学概述与疾病概论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第二节 病因学第三节 发病学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第十五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 水、钠代谢及其调节机制第二节 水、钠代谢障碍第三节 水肿第四节 正常钾代谢及钾代谢障碍第十六章 酸碱平衡紊乱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常用指标及其意义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第十七章 发热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第二节 发热的体温调节机制及热型第三节 发热的主要生理功能和代谢改变第四节 发热的治疗和护理原则第十八章 休克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第二节 休克发展过程及其机制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第四节 休克的临床病理联系第五节 休克病人的临床监护与防治原则第十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生机制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过程及实验室检查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和护理原则第二十章 心力衰竭第一节 病因、诱因与分类第二节 机体的代偿反应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第四节 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与护理原则第二十一章 缺氧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及特点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第四节 缺氧的防治与护理原则第二十二章 呼吸衰竭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与护理原则第二十三章 肝性脑病第一节 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和临床分期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诱因及其作用机制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四章 肾功能衰竭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第三节 尿毒症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