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意于提出文化翻译的基本理论模式,涉及对整体理论架构的探讨。全书分为九章,主要涉及文化翻译的本体论,具体包括文化翻译的六大课题及文化翻译研究方法论等问题。文前另有作者关于文化价值观论的研究序文,其主要论点是强调译者不能忽视对文化价值观的悉心研究,因为文化价值观研究是译者达至对原语的文化理解的关键,而文化理解则是该书自始至终强调的课题。作者认为,很明显,没有深入到文化深层的理解,要做好翻译是不可能的。全书采取“以注补释”的方法,以突出论述重点并辅佐正文阐述。
《文化翻译论纲》对文化翻译的理论架构进行系统探索
《文化翻译论纲》提出了实用性很强的“中国式”研究模式
《文化翻译论纲》文化翻译理论见解深刻,论述严谨清晰
《文化翻译论纲》是翻译学习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得力助手
表明文化视界中的翻译研究逐步走向了成熟
三易其名、四易其稿的“十年磨一剑”之作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全6册)重磅推出!
国内翻译界引用率高居前列、影响极大;
诸多高校图书馆、资料室装备书目;
外语类专业教材或基本参考书;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理论贡献:
加强了译学整体性整合研究,在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功能主义翻译观;
从本位和外位的角度,深入探索了中国传统译学、当代译学和西方翻译理论的多维比较研究,为中国当代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 从共性和特性两个维度对译学的美学观、文化翻译观和翻译的价值论等等深层理论问题做了很有意义的开拓性探讨;
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全面地、坚决地维护了中国的理论话语权。
《文化翻译论纲》立意于提出文化翻译的基本理论模式,涉及对整体理论架构的探讨。
《文化翻译论纲》全书分为九章,主要涉及文化翻译的本体论,具体包括文化翻译的六大课题及文化翻译研究方法论等问题。文前另有作者关于文化价值观论的研究序文,其主要论点是强调译者不能忽视对文化价值观的悉心研究,因为文化价值观研究是译者达至对原语的文化理解的关键,而文化理解则是该书自始至终强调的课题。作者认为,很明显,没有深入文化深层的理解,要做好翻译是不可能的。
《文化翻译论纲》全书采取“以注补释”的方法,以突出论述重点并辅佐正文阐述。
作者:刘宓庆
中国当代知名翻译理论家。历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或客座教授,并在联合国组织机构任翻译。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国立及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执教,2006年受聘于上海同济大学外语学院任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刘宓庆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
刘宓庆长期从事翻译实务与理论研究,创建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后期的功能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在国际学术界备受重视。
在本体论层面,刘宓庆就翻译及其理论研究提出“文化战略观”;在方法论层面,刘宓庆提出“本位观照,外位参照”的研究方法。刘宓庆强调翻译的整体性整合研究,主张建立中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
主要论著有《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文化翻译论纲》《翻译与语言哲学》等14 本,其中大部分已收入《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由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019年,中译出版社推出《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甄选刘宓庆潜心学术40 年来的代表作品6种,包括《文体与翻译》《文化翻译论纲》《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集中展现其理论发展脉络和思想精髓。
文化翻译中的价值观研究( 第二版序文)原版自序
导读
本书体例说明
第一章 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
1.0 概述
1.1 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
1.1.1 将语言视为文化的主体性基本表现手段
1.1.2 以意义的对应式或代偿式转换为语际转换的基本手段
1.1.3 以意义为凭借,探索文本的文化心理
1.1.4 以文化心理和审美判断为跨文化表现的杠杆
1.1.5 坚持整体性文化战略考量,并使之与时俱进
1.2 文化的本体论特征
1.2.1 文化的民族性
1.2.2 文化的传承性
同要透彻理解西方一样,要透彻理解中国的文化,就不能不把握它的精粹。概括而言,有以下几点我们必须把握:
第一,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强的综合性、融合性和包容性
我们可以从上图(及[说明])看得很清楚,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就具有鲜明的综合性、融合性和包容性——其中特别可贵的是殷鉴思维中的包容性。从整体来看,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无神论者或泛神论者,但是同时又有许多人服膺回教、道教及基督教信念。但在中国基本上不存在任何反宗教思想和势力。孔子虽然提出他自己“敬鬼神而远之”,而他并不反对别人敬鬼神,中国人这种远古源自殷鉴的价值观包容性表现得很广泛。中华民族是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融合体,但除汉族以外,蒙古族(治理中国97 年)和满族(治理中国267 年)也同样做过执掌全国政权的民族,而且政绩斐然,元代(1271—1368)的商业发展和清代的综合经济发展都曾经使中国长期傲居全球之冠,康乾盛世(1710—1800)时的经济规模和生产总值比唐代开元盛世(713—743)时的经济规模和生产总值在一千年内高出近三倍。元代和清代统治者都是由于自己政绩不佳而被迫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是由于民族矛盾所致。中国的56 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民族信仰和民族价值观,但千百年来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都很强。儒家的“仁者爱人”、道家的“道法自然”、墨家的“兼爱天下”、法家的“因事制礼”和佛家的“涅槃绝境”(涅槃仙境)以及基督的“仁济博爱”思想都是各族中国人精神家园中的不谢奇葩。中国诗、词、曲、赋、乐、画、剧和翻译中的很多杰作都出自少数民族的大师之手,反映出共同的审美价值观。
第二,中国的文化价值集中于道德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理性成分比较弱
从整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集中于“完美人格论”,其中的三个主要成分是道德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连政治价值也都从道德价值的视角来审视,例如儒家的“天下为公”和“仁政”论、墨家的“兼爱天下”和“尚贤”论、法家的“封疆平税”和“免役”论(商鞅提出来的免除对人民的不平等课税和苛役《商君书 · 更法》)等等,基本上都是建基于社会道德诉求,而没有诉诸科学的、理性的论证。中国人非常重视情感价值并把内美、德美、行为美与人的情操之美挂上钩而统称为“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价值与情感价值的合一,是中国人的伦理观核心。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结构也是属于多维复合式,强调综合、融合、包容,实际上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广泛反映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日常生活乃至人生哲学中。所谓“复合”,常常是三个层次的交叉、叠合:(1)以“意”为核心的意义、意象、意境、意蕴;(2)以“情”为核心的情志、情态、情感、情采;(3)以“形”(实际上是以确保“形美”)为核心的神形论(神采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文质论(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音形论(音美与形美的辩证统一)、效果论(形式美与效果的辩证统一)。认为中国人只重“意美”、只重“情美”而忽视“形美”的看法,是一种误解,我们有责任加以澄清,加以解释,加以论证。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生命哲学也具有审美复合性,既具有儒家的入世热忱,又同时具有道家的出世豁达,这种审美复合式心性结构造就了中国人性格中艰苦卓绝的坚韧性和高度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