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孔子》:“圣人出而黄河清”,孔子带着这样的祥瑞之兆出生于山东曲阜,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却聪敏好学,20岁时已是鲁国有名的学者。他为政之时,鲁国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知礼守法,安居乐业。他盛年时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虽不被当世所接纳,却不改初衷。晚年回归故乡之后,理诗书,制礼乐,著春秋,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产。他一生广收弟子,桃李满天下,他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涉及了中小学生课本中所接触的各个时期、各个学科的名人。人物多从名人的出生讲起,记述他们成长中所遭受的社会或家庭变故,还有他们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着重于探讨人物的平凡生活,研究人物个性的形成和人物走向伟大和成功的历程。沿着“皮波人物系列”的光辉足迹,皮波人物名人研究中心集体协力打造出了这套传记丛书,封面是大幅的人物头像画,内容是伟大与平凡相结合的成长奋斗史。让读者捧起一本书,打开华丽的封面,读一段动人的故事,悟万千个深奥哲理。
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 “皮波人物”团队历经数年精心打造!秉承伟大与成功的话题,从教育与成长的角度诠释平凡与伟大的差别。“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孔子》——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
命途多舛的少年时代
出生时的祥瑞之兆
幼年孤苦,聪慧好学
慈母病逝
结婚生子
初入仕途
丰富所学,广收弟子
问官于郯子
学琴于襄子
创办平民教育
游历洛阳
问礼于老聃
学乐于苌弘
避内乱,前往齐国
离齐返鲁
出仕
政绩斐然
诛少正卯
夹谷会盟
隳三都,削三桓
周游列国
决定离鲁
一适卫国
匡城被围
创办平民教育公元前
522年,孔子30岁。当时的学校都是官办的,死气沉沉,难出人才。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早已看出官学的种种弊端,重病之时曾奏请国君,允许开办私学。孟懿子谨遵父亲的遗命,也支持孔子办私学,以传道授业,培养人才。这一年夏天,孔子带着之前收的几个弟子于自家院内垒土筑坛,并移来一棵银杏树栽在坛边,算是正式开坛收徒。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杏坛”的地方。孔子一生遵循的基本办学方针是“有教无类”,他招收学生,不论年龄、籍贯、阶级、人品,只要一心向学即可。所以他的学生中,有父子两人同隶门墙的,比如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有鲁、齐、楚、陈、卫各种籍贯的;有贵如孟懿子,富如端木赐(字子贡),贫如颜回、原宪的;也有狂如曾点,愚如高柴者;还有像公冶长一样坐过牢的,孔子都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教导他们。这种办学方针打破了当时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教授的内容是六艺,六艺是古时候的六种知识和技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指礼节;乐指音乐、诗歌、舞蹈等;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驭马车的技术;书指书法;数指算法、计数,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数学。这六艺后来成为历朝历代儒家学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孔子还讲究因材施教。他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先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其中,品行以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为代表,言语以子贡、宰予为代表,擅长政事者有冉有、子路,做学问方面有子游、子夏。这就是后世常说的“孔门十哲”。孔子还很注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其中的核心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道德准则,二者相辅相成。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孔子在教育弟子时,以身教为言教之先,常常以自身的言行来感化弟子。同时,孔子在学生面前,从不摆出一副独断独行的专横面孔,而是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师生关系极其融洽。孔子以私人身份从事教育活动40多年,相传有门生3000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