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漫话的形式对中国古代公案小说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 内容涉及宋元公案小说的成熟及其特质、明代公案小说的繁盛及其特质、清代公案小说的演变及其特征、晚清公案小说的转型与消亡等方面, 并借鉴社会学、法律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对这一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题材做简要精彩的评点。堪称一部极简的公案小说史。全书文字深入浅出, 纵横开阖, 却绝无学术作品的艰涩难懂, 极具普及阅读价值。作者张国风著作丰富, 对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深厚的研究和突出的贡献。本书有较大的出版价值。
1)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国风讲述公案小说里的世道人心;
2)一部极简公案小说史;
3)借鉴社会学、法律学,并从道德的角度对公案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包公、衙役、仵作、讼师等进行了精彩的评点;
4)文字纵横开阔,轻松易读;
5)装帧雅致、版式舒朗、阅读舒适。
序
1981年11月,我来到羊城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1985年,我去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导师是吴组缃先生。读博期间,得到刘逸生先生的盛情邀请,参加了《小说轩》的写作。《小说轩》是漫说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套丛书,由刘逸生先生主编,分期分批地陆续出版。刘先生先后给我的任务是完成两本书的写作。一本是《浮世画廊——儒林外史的人间》,另一本便是《公案小说漫话》。
对于写作的体例,刘逸生先生并没有提出太多的要求,他给了我□大的自由。于是,我也就根据自己的兴之所至选择了非常自由的风格,谁知后来竟成为我小说鉴赏的稳定的风格。其中的得失,我至今没有去多想。
我从小喜欢看侦探小说。那时能够看到的都是前苏联的侦探小说,譬如《前线附近的车站》《西伯利亚狼》《民警少校》《红色保险箱》等,看得兴趣盎然。至于西方的侦探小说,是改革开放以后读到的。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古代的公案小说也很感兴趣。当然,我很快就发现,古代的公案小说与现代的侦探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侦探小说的悬念在破案上,在逻辑的推理上;而古代的公案小说是围绕人物的悲欢离合来展开。它与现代的法制文学的内涵比较接近。通过公案小说的描写,我看到了古人的法制观念,以及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对我固有的认知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我读了一些有关古代法制的研究著作,可以说是恶补。恶补的效果如何,我自己也没有底。
《小说轩》由香港中华书局陆续出版以后,深受欢迎。于是,又先后有台湾远流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的再版。
不久前,北京领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与我联系,说他们准备再版《小说轩》中的一些作品,我想,这是很好的事情。
由此30年前的少作,想起已故的刘逸生先生的博学和风趣,想起他的公子刘思翰先生,想起为刘逸生先生传达邀请的周锡馥先生(也是当时的同事,听说现在香港大学任教),他们的音容笑貌,我虽然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晰,但那份旧情,却依然难以忘怀。
张国风,江苏无锡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撰有《太平广记版本考述》《太平广记会校》《话说金瓶梅》《话说红楼》《话说西游》《传统的困窘——中国古典诗歌的本体论诠释》《明清小说解读》《中国古代小说史话》等著作。
序 001
“公案”的名与实 001
公案小说不是侦探小说 008
包公的“法治”学不得 012
煞风景的考证 017
天下小说一大抄 022
深入人心的复仇主义 027
役贱而任重的人——仵作 034
敬鬼神而用之 041
古代司法制度生出的怪胎——讼师 046
衙役出身的好汉 052
衙蠹损官声 057
明代的“法制文学”(上) 063
明代的“法制文学”(下) 073
文言公案小说的杰作 082
“微服私访”的成效 087
书呆子、小机灵和“诳嘴吃的” 092
身后的“不幸” 100
棰楚之下 105
名分与法律 113
从《错斩崔宁》谈起 119
宫怨与公案 124
赌博心理学 130
真是人间□□偷 136
清官的可怕 142
公案文学的绝好素材——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