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学通论》是一部极富思想性、学术性的经典论著,有其独特的理论架构;文字严谨而富有才性;立足传统又能借镜西方;抉示出宋代诗学中诸多值得深思的话题。《宋代诗学通论》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有别于唐诗的诗学天地:这一诗学世界充满了对宇宙人生的强烈关注,渗透着宋型文化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涉及诗学理论的各个层面和范畴;总结了唐宋诗歌的创作经验,尤其是提供了宋诗如何超越唐诗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宋代诗学通论》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文学奖等,深受程千帆、傅璇琮、莫砺锋等先生好评,二十多年来已成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必读、精读书。
重版后记
翻看2007年《通论》的再版后记,我才意识到弹指一挥间,就已经历了十二生肖的轮回,丁亥变为己亥,又一个猪年到来。日月如梭,但并未织就可捉摸可把握的时间之网,正如我在再版后记中所说:本书出版之后,我就已随流而去。而此刻的我,正在猪年的时间河流中挣扎着,力图使自己不要因老年痴呆而变为猪脑。
诗无定鹄,会心是的,《通论》同样如此,它已不再属于作者本人的意图之弓,甚至也不再属于以前读者认定的靶的。它将在己亥年面对着不同于丁亥年的新读者,有可能在新生代此在的历史语境中获得重生或者死亡。一切皆有可能,它最好的命运就是成为新一代学者眼中陈旧而尚未过时的参考文献,犹如我在撰写《通论》时读到的前人文献。我希望它在十二年的轮回中赢得新生,这应和出版社的想法一致,否则就不会重版,然而这一切将取决于新生读者群。
《通论》的观点也许已经过时,但它大抵介绍了宋代诗学的主要观点。新读者或可从以下几方面获益:一是利用它提供的资料,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以作为构建自己文章的材料;二是利用它对宋代诗学现象的解读和总结,来处理相应的宋代诗歌作品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三是抓住它理论框架平面罗列的缺陷,将其所列宋人诗论按历史演进的顺序重新排列,重新建构;四是直接将其作为商榷和批判的对象,从而提出全新的学术观点;五是可以带着看闲书的态度,顺带了解一下宋代文人的诗歌审美趣味。如果新读者能将《通论》作为自己学习进阶中的一块垫脚石的话,那么,我这个曾经拥有它的作者,也就聊以自慰了。
无独有偶,与再版后记写作时间相撞,这又是一个猪年的仲春,窗外,天府之国的海棠花正争相怒放。遥想北宋诗人苏东坡低吟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南宋诗人陆放翁高咏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面对美好生命是何等的眷恋多情!宋代诗学当然算不上海棠,但我们对它似乎也可作如是观: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它将引领我们走向鲜活的诗歌之路。
周裕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韩国东亚人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苏轼学会副会长;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日本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已出版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禅宗与诗歌》《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禅宗语言》《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禅宗语言研究入门》等。
引言 1
甲编 诗道篇
第一章 本质阐释:道与艺的对立互补 3
一、宇宙的逻辑同构:诗者天之义 4
二、审美的语言形式:诗者文之精 10
三、人格的真实显现:诗者心之声 14
四、道德的纯粹附庸:诗者道之馀 20
第二章 功能探讨:从治世的药石到娱心的丝竹 27
一、政治关怀:教化与讽谏 28
二、道德规范:明道与见性 38
三、心理平衡:自持与自适 49
第三章 意识指向:深广的思虑与优越的慧性 64
一、民胞物与的忧患意识 65
二、不囿于物的内省态度 73
三、月印万川的理性精神 79
四、游心翰墨的人文旨趣 89
乙编 诗法篇
第一章 阅历与体验: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101
一、社会的玉成:穷而后工 102
二、自然的馈赠:江山之助 108
第二章 学养与识见:万卷须窥藏室,一尘莫点灵台 117
一、治心养气:品行的涵养 119
二、博极群书:学理的储积 126
三、遍考前作:艺术的熏陶 135
第三章 师古与创新:出入众作,自成一家 142
一、通与变:艺术传统的认同与超越 143
二、铁与金:陈言俗语的点化与活用 152
三、胎与骨:诗意原型的因袭与转易 161
第四章 规则与自由: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 173
一、句法:行布佺期近,飞扬子建亲 174
二、捷法: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 183
三、活法:人入江西社,诗参活句禅 190
四、无法: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 202
丙编 诗格篇
第一章 艺术质素的辨析 215
一、当行本色:审美特征的强调 216
二、出位之思:媒体界限的超越 226
第二章 审美范畴的传释 244
一、格:品位和力量的标准 244
二、韵:深沉而简远的境界 252
三、味:微妙而隽永的美感 264
四、趣:机智与理性的魅力 274
第三章 理想风格的追求 281
一、雄健和雅健 282
二、古淡和平淡 289
三、老成和老格 300
丁编 诗思篇
第一章 构思: 其身与竹化, 无穷出清新 311
一、静观与活观 313
二、冥想与感兴 320
三、精思与妙悟 328
第二章 表达:风吹春空云,顷刻多态度 335
一、自然:万斛泉源与一江春水 336
二、精妙:意与言会与写物之功 343
三、浑成:天球不琢与气象混沌 351
四、含蓄:兴托深远与命意曲折 360
第三章 欣赏:参时且柏树,悟罢岂桃花 371
一、悬解:透彻的领悟 372
二、活参:能动的解读 379
三、亲证:实践的印可 387
戊编 诗艺篇
第一章 结构的张力 397
一、章法:对立冲突的辩证结构 399
二、句式:逻辑的引进与打破 408
三、对偶:语境的远距异质原则 415
第二章 语词的活力 425
一、造语:语词的陌生化效力 426
二、下字:意象的力的式样呈示 435
三、用事:典故的多重美感内涵 446
第三章 声律的魅力 459
一、拗律:反心理预期的声律脉动 460
二、险韵:因难见巧的智力竞技 465
结语 473
后记 477
再版后记 479
重版后记 482
参考书目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