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女人:中国最后一位皇后的故事》是关于中困最后一个皇后慈禧的故事。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这部小说里,她重新描绘了最引入兴趣的一个统治者在极端动荡时期的生活。慈禧在帝王时代出身低微。按照惯例,她17岁进宫,成为数百个嫔妃之一。但她独特的美貌和操控的能力使她很快变成了第二皇后。
宫廷里许多人对慈禧既怕又恨,但她受到人民的崇拜。皇后掌权(甚至在她丈夫活着时)与中国从古代转换到现代方式的历史有些类似。
赛珍珠对皇后生活的了解和迷恋都非常感人。她揭示了这位唯我独尊、声名狼藉的最后皇后的本质.同时她又使读者经历了中国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斗争。
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长篇小说,读来令人心醉神迷。
慈禧是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后,她具有多种才赋,行为常常矛盾,性格丰富多面,因此很难理解和讲述她的一生。她生活在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当时正值中国反对外来入侵,同时又明显地需要进行现代改革。在这个时期,慈禧保守而又独立。必要时她非常残酷。反对她的人对她既怕又恨,他们比喜欢她的人更善于表达。西方作家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对她进行否定的甚至恶意的描写。
在这本书里,我试图根据可以得到的资料以及我认识的一些中国人对她的看法,尽可能确切地描绘慈禧。对他们来说,她是皇帝的女人。善和恶在她身上交织在一起,但总是有英雄的一面。她尽可能持久地抵制现代变革,因为她相信旧的体制比新的更好。当她看到变革不可避免时,她勉强地接受,但内心并没有改变。
她的人民喜欢她——不是所有的人民,因为急切的革命者从内心里恨她,她也恨他们。但农民和小城镇的人尊敬她。她死了几十年后,我到过中国内地的一些农村,那里的人认为她仍然活着,当他们听说她死了时感到非常惊讶。他们叫道:“现在谁来管我们呀?”
这也许是对一个统治者最终的评价。
赛珍珠,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19世纪末,当她还是婴孩时就被带到了中国。她是长老会传教士的女儿,但并未居住在传统的传教士社区,而是与父母一同住在内地的一个镇上。赛珍珠在成长过程中既说中文也说英文,她接受的大部分教育来自于她的母亲。她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的多所大学里教授英国文学,直到1934年发生变革,她被迫离开中国。
她一生写了85部作品,迄今为止是被翻译最多的作家。她曾获普利策奖,成廉·迪安·豪威尔斯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她与世长辞。
译序
前言
一、叶赫那拉
二、慈禧
三、皇太后
四、皇后
五、老佛爷
一、叶赫那拉
北京,阳历1852年4月,阴历三月,大清朝的第208年。这年春天来得晚,北风携带着戈壁荒漠的细沙吹来,凛冽如冬,呼啸着掠过房顶。沙土飘落在街上,卷成漩涡,穿过门和窗户。它积聚在角落里,落在桌子和椅子上,钻进衣服缝里,孩子们一哭它就巴在脸上,连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也满是沙土。
在锡拉胡同满洲旗人穆扬阿的家里,沙土比平时更令人厌烦,因为窗户关不严实,门也晃晃荡荡地挂在门框上。在这个特殊的早晨,他的侄女兰花——他死去的哥哥最大的孩子——被风声和木头的吱吱嘎嘎声吵醒。她在和她妹妹一起睡的中国式的大床上坐起来,看到红色的被子上满是沙土,像弄脏了的雪似的,她顿时皱起了眉头。过了一会儿,她从被子里轻轻地爬出来,免得惊醒熟睡的妹妹。在她赤裸的脚下,她感到地上的沙土,叹了口气。就在昨天,她刚把屋子打扫干净,现在只要风一停,她还得把所有的地方再扫一遍。
兰花是个漂亮的姑娘,看上去比实际的她高些,因为她身材苗条,挺得很直。她的体格健壮而不粗糙,鼻子挺拔,眉毛清晰,口形很好且不是太小。她最美的地方是她的那双眼睛。它们又长又大,格外明亮,黑白清澈分明。然而,如果不是整个人显出自然的精神才智,这种美也许没有什么意义,尽管她仍然非常年轻。她善于自我克制,她的优势明显在于舒畅的行动和沉稳的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