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为作者多年来有关佛学研究的学术论文结集。内容分几部分,理论探索:对佛教概念的形成、佛教与道教、基督教的比较研究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学术研究;敦煌佛学:对敦煌出土文献进行了论述;区域佛学:对藏传佛教和台湾佛教、苏州佛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自1979年以来,我受父母兄长信仰佛教的影响,开始阅读《净土三经》,现在屈指算来,已经30个春秋了。但对佛学的认识,始终与做学问联系在一起,并且融入现实生活之中。说来也巧,自从在1989年公开发表□□篇佛学论文算起,如今整整20年了,于是想对自己闻思佛学的生涯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就编辑了这本论文集。□初把本论文集取名为《困而得集:从西北到东南》,后来把书稿送到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经资深编辑莫贵阳先生初审,建议把书名改成《正智与生活——30年闻思佛学的心力路堤》。我听后,觉得很好。这是因为,正智在佛学里就是成佛的大智慧,有两层含义。一是扩大自己的知识域,□□有限的知识境界,进入无限的智慧境界,这叫破“所知障”。二是从自我的私欲中解脱出来,让自己的心胸一天天开阔起来,能够宽恕他人,包容社会,这叫破“烦恼障”。显然,佛教把人的社会化过程,看做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自我改造的过程,通过社会阅历的磨炼来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创新自我,从所知障转依菩提,从烦恼障转依涅椠。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叫“二转依”,也叫正智。
近30年来,我把佛教的“二转依”作为□理想的人生价值观,把做学问与学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对自己不懂的中国学问,反复地琢磨,得出了所谓的中国学问,实际上是学经做人的粗浅认识。学习儒家经典,目的是做圣贤;学习道家经典,目的是做神仙;学习佛家经典,目的是做佛菩萨。这三种学问追求的理想人格,就是做一个社会人的□高理想境界。这是中国学问的落脚点。离开了这个落脚点,似乎就没有谈中国学问的必要。
李尚全,男,1960年1月生,甘肃省景泰县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所长,(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员,《扬州大学佛学论丛》年刊主编,《寒山寺佛学》年刊常务副主编,《中华医学研究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曾在《世界宗教研究》、《佛学研究》、《西藏研究》、《甘肃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佛教学术论文30余篇,创办、主编过《佛教知识》季刊、《显密文化》等杂志和论文集,出版《当代中国汉传佛教信仰方式的变迁》等专著3部。
前言
上篇:论文
[理论探索]
试论佛教的概念及其演变
佛教伦理的基本内核、德目及其现代意义
简论佛教的中国化
论中国汉传佛教史上的神仙佛陀、人格佛陀与神格佛陀
佛道三论
佛教净土宗普度主义与基督教普世主义对话的可能性
[敦煌佛学]
敦煌本《修心要论》刍议
附录一:敦煌本《修心要论》录文(S.4064)
附录二:《□上乘论》录文(《大正藏》第48册)
浅论唐宋敦煌民俗佛教的特色
敦煌菩萨竺法护的生平及其佛学思想
戒行合一:从敦煌禅籍透露出的达摩禅的真实内涵
洪辩即吴和尚考
也论克孜尔石窟之开凿
[区域佛学]
吐蕃佛教漫论
藏传佛教形成论
福建佛教在台湾的传播
苏州西园寺佛教文化研究
永明延寿禅师的生平及其佛学思想述论
下篇:译文
陆象山与佛教
王阳明与佛教
跋
东晋的三大高僧(僧肇、道生、慧远),都是道安和罗什为中国佛教培养出来的开风气人才。僧肇对罗什译典的中观派论著有独到的见解,用老庄思想诠释龙树哲学,标志着中国佛家的形成。道生虽学自罗什的译典,但不墨守成规,用儒家的人性论诠释六卷本《涅粲经》,创造性地演绎出了“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佛性论。道生的佛性论是用儒家思想演绎出来的,自成体系,独步中国,摆脱中国人的唯经思维模式,实属有胆量、有气魄、富有创造力的帅才。慧远是道安的高足,隐居庐山,开创中国汉传佛教阿弥陀佛信仰的先河。虽然慧远的阿弥陀佛观是一种习禅的方法,但信仰的成分已占一半,为把佛教推向民间作了有意义的尝试。2.中国汉传佛教的发展佛教中国化的第四步是在南北朝。汉僧的唯经思维方式占据了统治地位。译经的工作还在继续,但汉僧的热点是对汉译佛经或论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对某一经或某一论的深入研究,寺院就像今天的研究所一样,以研究某一经或某一论而立足。因此,此时的汉传佛教简单地说,就是经院式的佛教。这种经院式的佛教,北朝重禅观,追求一种“实践一精神”的伦理生活。南朝重义理,实际上是一种学术的佛教。无论在南朝,还是北朝,都是以某一经或某一论的研究作为师徒传授的依据,形成学派,诸如楞伽师、涅椠师、成实师、毗昙师、地论师、摄论师、俱舍师等等。这一步的迈出,使佛教在南北中国都拥有了一定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