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学校教育视角,紧密围绕学生情感教育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构建了学校情感教育的基本框架。内容包括:学生情感发展与学校情感教育;学生情感发展的特征与教育;学生情感发展与道德成长;教师的情感素养及其提升;学科教学与学校情感教育;生命叙事与学校情感教育;学校管理与学校情感教育;校园环境与学校情感教育;国内学校情感教育研究;国外学校情感教育研究。全书具有鲜明的理论联系实践、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资料鲜活等特征。对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以及情感教育爱好者等从事情感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多秀要我为她的《学校情感教育论》作序,我由衷地为她高兴,愿意为之,因为我认为她是一位踏踏实实地学习、研究和工作的人。
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伦理学角度研究道德情感问题,之后转入教育学领域,从情感维度观察和思考教育问题,从此走上了情感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道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一个人的品德形成虽然需要社会环境、舆论、规则、法律等外部力量的支持,但究竟是什么东西在人的内心持续、内控地生长、滋养和强壮着品性,使人成为有德之人?我确信的是,情感是人的精神成长的一个重要向度。情感的存在、表达方式及其质量反映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和生命质量。人的精神发育是内在的,是生命内部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知识输入,也不是外部的行为强加和控制,它跟人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情感教育旨在促进入的精神成长,呵护和唤醒人的心灵,使人获得生活的意义,体会生命的尊严,形成健康的积极心态,从而保有友善他人、建设社会、修身律己的热情和信心。
多秀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学工作过10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对她现在从事教育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她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博期间,对情感教育研究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专注于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的学校德育问题研究,在对一所乡村学校开展实地调研基础上完成了《农村德育论——指向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的学校德育》博士论文,现已出版。进入宝鸡文理学院工作后,她面向师范生开设了以学校情感教育为专题的公选课。从专题的设立到讲稿的撰写,都倾注了她对学校情感教育研究的热心和思考。《学校情感教育论》就是在这门课的讲稿基础上完成的。
学校生活的经历和体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情感教育论》从学校教育视角探讨学生情感发展和教育问题,探讨了学生情感发展的时代特点、情感发育与道德成长的关系、当代教师情感一人文素养等重要命题,同时,强调从环境、课程、师生关系、学校管理等方面挖掘和运用学校情感教育资源,并总结了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校情感教育思想。这项研究思路比较清晰,框架基本合理,表达流畅,不仅拓展和丰富了学校教育和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而且为推动学校教育革新、提升学校教育品质提供了支持和借鉴,是对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深化和补充。
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社会转型时期。伴随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社会观念和习俗受到冲击,新的社会规范还在建立之中,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容易走向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同时,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比率,而对他们在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重视不够。因此,如何让教育回归完整人的培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希望《学校情感教育论》的出版是一个好的起点和开始,衷心希望多秀能够不忘初心,坚守教师本职,潜心学术研究,人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是为序。
马多秀,宝鸡文理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育与情感文明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出版专著《农村德育论——指向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的学校德育》;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等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1项。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宝鸡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