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的代际传承导致以上海为流入地的新生代流动人口规模扩大。这一人群中的未婚人口在上海的婚恋行为,两地通婚因此而生。上海两地通婚现象是深刻反映通婚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的重要尺度。鉴于此,本文以上海两地通婚人群的阶层匹配为切入口,对流动人口的阶层通婚圈问题进行解答,对城乡关系、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距离进行探讨和诠释。本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乡通婚的地域模式及其社会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静态的阶层结构和动态的社会流动双维视角来分析以上海为一端的两地通婚现象,解读背后的城乡关系以及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的关系,进一步诠释社会阶层结构与婚姻匹配的内在逻辑关系,深入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和变动趋势。
自序
第1章 绪论
1.1 两地婚姻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婚姻匹配的相关概念界定
1.3 对两地通婚群体的研究设计——以上海为例
1.4 对两地通婚群体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以上海为例
第2章 婚姻阶层匹配的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迁移人口与城市本地人口关系研究进展
2.2 婚配匹配模式的研究范式
2.3 社会阶层视域下的两地通婚
第3章 上海两地通婚人群的匹配特征
3.1 两地通婚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3.2 两地通婚人群地域空间匹配:兼具包容性和排斥性
3.3 两地通婚人群文化空间匹配:同源相吸异源排斥
3.4 两地通婚人群的社会特征匹配
3.5 小结
第4章 上海两地婚姻中的城乡阶层匹配
4.1 上海城乡婚姻匹配特征分析
4.2 不同人口子群体的户口阶层通婚圈
4.3 城乡阶层通婚达成的影响因素模型
4.4 影响上海城乡通婚的内在机制
4.5 小结
第5章 上海两地通婚人群的职业阶层匹配
5.1 两地通婚人群职业阶层匹配特征
5.2 不同人口子群体的职业阶层通婚圈分析
5.3 两地通婚人群职业阶层通婚圈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上海两地通婚人群的经济阶层匹配
6.1 两地通婚人群经济阶层匹配特征
6.2 不同人口子群体的经济阶层通婚圈分析
6.3 两地通婚人群经济阶层通婚圈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上海两地通婚人群的教育阶层匹配
7.1 两地通婚人群的教育程度比较
7.2 两地通婚人群的教育阶层匹配特征
7.3 不同人口子群体的教育阶层通婚圈分析
7.4 上海两地跨教育阶层通婚影响因素分析
7.5 小结
8.2 尚需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1 上海市两地婚姻认知调查(由上海一方填写)
附件2 上海市两地婚姻认知调查(由外地一方填写)
附件3 上海市青年结婚认知调查(女)
附件4 上海市青年结婚认知调查(男)
后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努力寻求新的社会整合方式和途径,通过建立单位体制以实现资源调配和行为控制。单位制是城市社会结构最基本的组织方式与整合制度,单位组织是中国社会主义再分配体制下的组织核心。在单位社会中,国家通过单位组织实现对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单位组织渗透到社会成员的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如果社会成员离开了单位组织的认可和证明,那么他的许多社会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在婚姻对象选择上,体制内身份是社会成员比较中意的对象,他们均希望能找一个“有单位”的作为伴侣。随着单位社会终结,中国特色的婚介模式发生了断裂,政府从私人情感领域退出,婚介问题已转入市场化。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分层的标准逐渐由政治中轴转向经济中轴,经济资本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同样,社会成员在选择婚配对象时,亦更加关注对方的经济资本。当下青年在择偶过程中追求“白富美”“高富帅”,中间的“富”字就是指经济资本,这或多或少折射了人们择偶标准的经济取向。可见,经济标准主导的社会分层,也影响着社会成员婚配对象选择。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正被侵蚀并打破,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此趋势正在消弭过去城乡之间的鸿沟,而两地通婚率的攀升印证了城乡关系的融合。两地通婚达成是双方共同协定之事,相关研究表明,城市一方主要是男性,他们大多数处于城市社会结构中的较低的位置①。外来女性嫁人的城市家庭类型主要有四种:第一,相对贫困家庭;第二,单亲或父母双亡的家庭;第三,儿子有身体或精神残疾的家庭;第四,在外地赚了钱的富裕家庭。因此,他们在同城婚姻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从而被挤压到两地婚姻市场上,他们可以通过城市户口赢得外来女性的青睐。而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外来人口与城市本地人口的交往日益深入,虽然城市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依然存在紧张、冲突,但外来人口也逐渐被城市本地人口所认同。对于外来一方而言,他们的婚恋观念开始发生变化,通婚地域也开始有所突破,远距离婚姻特别是跨省通婚开始增加。外来一方特别是女性,她们希望通过婚姻迁移跳出“农门”,实现生活的改变。
两地通婚与社会流动。从动态的流动来看,两地通婚既是跨地域流动,又是跨文化流动,与此同时,两地通婚又存在跨阶层流动。因为两地通婚人群的阶层地位不对等,因此,对于婚姻当事人而言,必然存在阶层向上婚和阶层向下婚。上海相对于其他地区,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多的社会政策福利,因此一部分外地女寄希望于与上海人通婚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移动。在两地通婚市场上,外地女可以交换的筹码是什么?对于上海男,外地女能够吸引他们与之结婚的理由是什么?对于外地女,上海男能够提供交换的诱因主要与经济资源有关。婚姻达成是当事人相互选择的结果,其背后具有社会阶层匹配的意义。就中国史实而言,在内婚制一外婚制问题上,实以族系阶级两标准为主,且能概括一切。“凡遇阶级存在之场合,彼此不通婚姻,实为其主要鸿沟之一,故从阶级之标准言,率以内婚制之采取为常也。”①婚姻匹配不仅是个体的生活选择,也是一种社会基本设置,婚姻关系的结合并非简单的随机匹配,而是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选择。在传统中国社会,社会流动性小,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较深,不同阶层之间具有封闭性,而婚姻匹配则主要在阶层内婚配。“凤凰男”与“孔雀女”讨论的本质上是婚恋的阶层匹配问题,反映了婚恋匹配过程中情感与经济之间的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重要变迁,那么,社会成员的择偶范围是否不再局限于同一阶层内,而实现了“自由”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