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写给所有想要突破自我的年轻人的成长和进步之书。
中英商务谈判大赛“最佳谈判手”、香港区块链金融公司商务副总裁、江苏卫视《一站到底》冠军谢胜子向你讲述自己如何通过实习在美国、留学在英格兰、跨界转行等个人经历来实现无界成长。
“无界”是一种认知方式,驱动你去做你想做的任何事,你越没有边界感,你的潜力就越强大。
★ 有野心的95后必读成长书!用无界思维驱动多元潜力,实现你的第二次成长。
★“完整的成长闭环,是从孩童到成人再到孩童的过程,是从毫无章法到树立边界再到内心无界的过程。”
★“‘无界’是一种认知方式,驱动你去做你想做的任何事,你越没有边界感,你的潜力就越强大。”
★ 中英商务谈判大赛“z佳谈判手”、香港区块链金融公司商务副总裁、江苏卫视《一站到底》冠军谢胜子z具诚意的处女作。
★ACCA大中华区事务总监梁淑屏,金杜律师事务所全球总部行政合伙人雷熙文等倾情推荐。
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对“作品”一词有了执念,认为人生就是应该接连不断地创造作品,其载体倒无所谓,可以是一本书,一首歌,一部纪录片,一个项目或者是一家公司。作品凝练地体现着创作者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它就是创作者本人。
我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去写这本书的。我捕捉成长过程中在我身上存在过的每一种情绪,好的、不好的,鲜明的、隐晦的,哪怕只是一闪念,我希望尽可能完整;我努力打开内心的褶皱,人的感受总是复杂且不可言说,但我极尽我的语言能力,把多维体验转换成二维文字。写作的时候,有时我像是在跟自己聊天,有时是试图在与你对话,有时又好像站在上帝的第三视角;有时我写着写着笑了,有时我写着写着惆怅了,有时写到令自己都啧啧称奇。但只有一条不变——我始终直面自我,保持真实,并竭尽所能。
斯蒂芬·金说,“写作要写你最熟悉的东西。”这本书是关于我从18岁到25岁间的经历,从故乡到异乡,从异乡到异乡,我经历了从学生到实习生、从职场人到创业者再到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转变。这是我人生真正的起步期,也是快节奏的成长期。
第一章写的是在美国实习的故事。当时,我在一场全国的面试选拔中超水平发挥,以排名第一的成绩拿到了赴海外实习的机会。还容不得我反应,我就要前往芝加哥,我将面对的语言环境、人际环境、工作和生活环境都是全新的。实习生处于校园和职场的中间地带,在公司里充满好奇但也小心翼翼,想接触更多人、更多事,但又总担心说错话。实话说,这些东西没有捷径,也没有人真正能给你指导,只能自己一个情绪点、一个情绪点去突破,而一旦突破,这些累积的能力就可以转移到其他所有的事情上。
第二章是我在英国华威商学院念书时的一些经历与所思所想。我一直对“教育”很关注也很有兴趣,写这一章时,我不仅是以一个教育接受者的视角,也是以一个教育旁观者的视角。我试图以“浸入”的方式来体现西方商学院的特点,也在辩证地思考其不足。教育服务于大众,对于个体,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可能绝对完美或适合,但人是灵活的,取其长补其短,不盲从,也不盲目崇拜,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主观能动的调整。没有什么教育可以手把手地帮你成为你自己,但你自己可以。
在第三章中,我把自己的面试经验凝练成模型和方法论,从曾经的面试者到现在成为别人的面试官,我对群面、压力面,多对一、一对一等面试形式再熟悉不过了。临近毕业那会儿,我把面试当成闯关游戏,因战绩颇丰甚至一度沉迷于此,虽说这样对众公司来说有点儿“不道德”,但对我自个儿却是再好不过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提升的方式。面试本身并不重要,成也好,败也好,该来的总会来,该得到的总会得到。人历万事,万事皆是工具,只为找到自我。
第四章是我的职场体验,尤其花了些笔墨写了我最擅长的人际与资源整合。有朋友得知我要写书,且会有一章专门聊职场,他打趣我说:“你自己还是个青瓜蛋子呢,为时尚早吧,你现在又懂多少呢?”我倒不这么认为。正是由于“新”,我才有探索和猎奇的动力,才有敏感的能力,真要等到驰骋职场几十年,一切都变得那么轻松平常,再想表达,反倒未见得是一件好事。我当然会有青涩的地方,青涩不可逆,所以出于私心,我恰巧很想留住这份青涩。
如书名——无界成长,第五章“这是一个日趋无界的世界”是全书的主旨体现。我在书中多次提到,人终其一生,是为了成为自我。儿童时期的人就像只小动物,哇哇大哭,无知者无畏。父母、学校、社会花了大力气教会我们规则与规范,这是人的第一次成长。成年之后,要凭借自我努力不断开化自己,明白什么是你真正爱的,什么是你真正要的,然后去突破世俗的眼光,摒弃框架的束缚,只有内心没有边界,灵魂才能真的自由,这是人的第二次成长。
完整的成长闭环,是从孩童到成人再到孩童的过程,是从无章法到树立边界再到内心无界的过程。正如我在第五章里写到像埃隆·马斯克这样的天才企业家——“他们的每一次成功不是让他们越来越像成人,而是越来越给他们勇气去回归孩童时期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其中缘由也正是在此。
纵使我有些篇章好似在写职场技巧,但于我自己,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让它成为我确定的行为规范,甚至成为我的信仰,是让我变得更自由而绝非更局促的方式。我在写作时,也更侧重回忆和还原成长中的思维过程,而非所得结果。毕竟在这个时代的信息海啸里,从不缺励志的道理,不缺精彩的选择,谁都不需要给谁答案,我们只需要给彼此更多的灵感、理解和陪伴。
不能免俗,也想在此表达一些感谢。感谢爸爸妈妈,你们大概率会成为我这本书最忠实的读者,你们会反反复复读每一句、每一字、每一个标点符号,一遍又一遍,你们是世界上最愿意了解我的人;感谢我的朋友们,我在很多篇章里提到你们说的话、和我一起经历的事,有时我点名了,有时没有,但这不重要,只希望你们看到时能会心一笑;感谢贝页文化的编辑们,你们专业、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籍有了更新的认识;感谢高顿教育的支持。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此时的我还远远算不上一个多有影响力的人,也算不上作家,所以我能给你们的最好的东西,只有真诚。不论你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读到了这本书,我都想谢谢你。
最后,借巴金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序:“我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
胜子
2020年1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