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首部全面、清晰地阐述复杂适应系统的著作,由该领域两位权威学者联袂完成。复杂性科学以及复杂性经济学都是近期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本书的再次出版,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关键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作者在书中指出,复杂适应社会系统可用于研究政治党派(政治学)、股票市场(金融)或者甚至是蚂蚁群落(生物),介绍了自90年代以来该领域出现的关键思想和方法,如多样性、网络、涌现性等,以及一些计算机应用模型,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将源自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思想结合起来,以阐释组织适应、分散化等其他方面的主题。
本书的两位作者均来自圣菲研究所,该机构是全球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学术圣地,研究人员的领域跨越各种学科,由1969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夸克之父”默里·盖尔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菲利普·安德逊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等人共同创立。中国目前也开始重视相关方面的研究,比如阿里巴巴成立复杂科学研究中心。复杂性科学实际是一种“学科互涉”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本书在该学科的发展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当下的出版就显得尤为重要。
适读人群 :喜欢社会学的普通读者 本书是首部全面、清晰地阐述复杂适应系统的著作,由该领域两位权威学者联袂完成。复杂适应社会系统可用于研究政治党派(政治学)、股票市场(金融)或者甚至是蚂蚁群落(生物),这本书介绍了自90年代以来该领域出现的关键思想和方法,如多样性、网络、涌现性等,以及一些计算机应用模型。
本书着重介绍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该领域出现的关键工具和思想,以及研究此类系统所需要的支撑技术。本书详细介绍了一些相关概念,比如涌现性、自组织临界性、自动机、网络、多样性、适应性以及反馈等。它还展示了如何利用从数学到适应性主体计算模型等一系列广泛的方法来探索复杂适应系统。
在书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将源自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思想结合起来,以阐释组织、适应、分散化以及健壮性等方面的主题。他们还列举说明了如何成功地超越建模时通常所采用的极端情形,使得针对由适量交互主体所构成的系统的研究能够得以进行。最后,基于这些思想,作者概述了社会科学在21世纪的研究议程。
中文版序言
我最近一次的北京之行是应我的朋友兼同事王国成博士的邀请,并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赞助。从本次行程很容易看到复杂适应社会系统中蕴含着的固有挑战与内在希望。从穿越故宫熙熙攘攘的人群到影响无数人生活的文化与经济的非凡转型,都充满了复杂性。此类经历只会促使我们更迫切地想要真正理解复杂适应社会系统。
现代复杂系统思潮诞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北部那广袤而湛蓝天空之下的圣菲研究所,始于互联网时代的萌芽阶段。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复杂系统的研究已传播到整个科学领域乃至整个世界。北京与圣菲也许鲜有相似之处,然而,它们都因一堆密切相关的科学谜团以及欲解开这些谜团的共同愿望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不只是为了探索新的知识,而且,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对生存与兴旺繁荣的渴望。
如同复杂系统科学是为了追求新的见解而超越传统科学领域的边界一样,本书的翻译也为突破科学文化与语言障碍提供了类似的机会。非常感谢王国成博士对本译著所作的贡献,特别要感谢隆云滔热心致力于本书的翻译事宜以及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孜孜不倦、认真细致的工作。2012年6月,云滔参加了我们举办的以计算社会科学建模与复杂性为主题的研究生讨论班,并访问了圣菲研究所,其间就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斯科特和我一起进行了深入讨论,以提高本书的翻译质量。
当我们还在撰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它既代表不了这个漫长征程的起点,也代表不了其终点。如果此书的翻译能促使更多其他的人也踏上这一征程的话,那将会是一个美妙的里程碑。
2012年6月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菲
约翰·米勒: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社会与决策科学系的经济与社会科学教授,同时也是圣菲研究所的研究教授,著有《微观经济学实验》。
斯科特·佩奇: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复杂系统、政治学与经济学教授,同时也是圣菲研究所的外聘教授,著有《差异性:多元化的力量如何创建更好的组织、企业、学校与社会》等。
中文版序言 / Ⅰ
序言 / Ⅲ
第一部分绪论 / 1第一章引言 / 3
第二章社会系统中的复杂性 / 10
起立鼓掌问题 / 12
振翅是何物? / 17
双城记 / 20
新方向 / 30
复杂社会系统 / 32
第二部分预备知识 / 39第三章建模 / 41
将模型看作地图 / 43
更形式化的建模方法 / 45
复杂系统建模 / 48
构建关于建模的模型 / 50
第四章涌现性 / 52
涌现性理论 / 55
超越无组织复杂性 / 58
第三部分计算建模 / 65第五章计算理论 / 67
理论与工具 / 69
计算与理论 / 76
反对计算作为理论 / 81
新方向 / 89
复杂适应系统目录第六章为何使用基于主体的对象? / 91
灵活性与精确度 / 92
面向过程 / 93
适应性主体 / 95
内在动力学 / 97
异质性主体与不对称性 / 99
可扩展性 / 99
可重复性与可恢复性 / 100
构造性 / 101
低成本 / 102
经济学上的大肠杆菌 / 103
第四部分复杂适应社会系统模型 / 107第七章基本框架 / 109
八正道 / 110
烟与镜:森林火灾模型 / 120
合八为一 / 129
结论 / 132
第八章一维空间中的复杂适应社会系统 / 135
元胞自动机 / 137
社会元胞自动机 / 141
多数裁定原则 / 146
混沌边缘 / 151
第九章社会动力学 / 166
巡回主体 / 167
种族隔离 / 169
海滩问题 / 172
城市构造 / 177
网络 / 181
自组织临界性与幂律 / 192
第十章演化自动机 / 207
主体行为 / 208
适应性 / 210
2×2博弈的一种分类 / 216
博弈论:一个主体,多个博弈 / 222
交流演化 / 224
全景图 / 231
第十一章组织管理决策的一些基本原则 / 233
组织与布尔函数 / 234
一些结果 / 236
组织只是找到可解问题吗? / 239
未来的发展方向 / 243
第五部分结论 / 245第十二章社会科学之间 / 247
一些贡献 / 248
两者之间的兴趣 / 254
未知领域 / 262
后记 / 263
两者之间的兴趣 / 264
社会复杂性 / 265
遥远的近 / 266
附录A复杂适应社会系统的一个开放议程 / 268
附录B计算建模的实践 / 286
参考文献 / 298
译后记 /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