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致力于展示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领域多声部的话语实践,多方位有深度地开采、借鉴多流脉多声部的世界文论;倡导中国学者的主体立场与文化自信,胸怀多元化的世界,直面世界文论发育的原生态;倡导由粗放式的追踪转入深耕式的吸纳;着力突破“中西对立”的思维定势,将外国文论细化为五大流脉“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欧陆文论”、“英美文论”“现代斯拉夫文论”、“东方文论”;倡导坚守文学本位,注重文学文本作品理论系统梳理,注重文学理论轴心话语跨文化旅行印迹的清理,坚持跨文化而不是跨文学的文学理论研究;倡导直译,对经英语转译的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捷克语的文论经典名篇予以重译
栏目新且较全面地反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对本领域的研究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尤其可供文学专业学习进一步深造参考所用。
主编絮语
在今日文学研究界,不论是比较文学研究,抑或是世界文学研究,一些人大概很难离开对“文学性”之自觉或自发的思索。
在今日文学创作界,不论是写诗,抑或是编小说,一些人大概会自觉或自发地运用“陌生化”手法。
在今日文学批评界,不论是谈抒情,抑或是论叙事,一些人大概会涉及文本的“结构”与话语的“功能”。
在今日文学理论界,不论是内部研究,抑或是外部研究,一些人大概会征用“对话性”与“外位性”这些话语。
“文学性”“陌生化”“结构”“功能”“对话性”与“外位性”……这些话语源自哪里?
它们来自当代中国学界最为熟悉的现代英美文论?非也。
它们来自当代中国学界比较熟悉的现代欧陆文论?非也。
这些话语源自当代中国学界对之若明若暗的现代斯拉夫文论。
诚然,一些文学研究者也会听说“文学性”是雅各布森最早提出的,但他是在什么语境之中提出这一命题的呢?他当年提出这一命题的意图何在?“文学性”的生成有哪些路径? 诚然,在诗语中,在“诗性语言”中自有文学性。但“文学性”仅仅寓于语言之中?
诚然,一些文学创作者也会听说“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的发明,它讲的是艺术手法。但“陌生化”仅仅是艺术手法吗?“陌生化”可否还是看世界的一种视界,可否也是一种世界观?
诚然,“对话”“狂欢化”如今已成为谈文学论文化的一个高频词,但巴赫金的“对话”可以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吗?巴赫金的“狂欢化”可以被应用于“春节晚会”的文化分析之中吗?
正是这些现实问题在召唤我们进入现代斯拉夫文论——有别于英美文论也不同于欧陆文论的现代斯拉夫文论。
何谓现代斯拉夫文论?
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学者们比较熟悉波兰的英加登,却不太熟悉捷克的穆卡若夫斯基;比较熟悉发明“陌生化”理论的“形式论者”什克洛夫斯基,却不太熟悉提出“文学性”命题的“形式论者”雅各布森,更不太熟悉既是雅各布森的战友又是什克洛夫斯基的挚友、率先提出在“系统—结构”之中考察“文学演变”的另一位“形式论者”蒂尼亚诺夫。这是就学人而言。
从学派来看,当代中国学者们比较熟悉俄罗斯形式论学派,也比较熟悉塔尔图符号论学派,却不太熟悉居其间而承前启后的布拉格结构论学派,结构主义的第一站,结构主义的另一种形态。
简言之,当代中国学界对现代斯拉夫文论的认知与了解,尚处于“见目不见林”的状态。
其实,现代斯拉夫文论这些学人的探索彼此之间有内在互动,他们在思想理念上是息息相通的;这些学派在不同时空中彼此对接,它们在学术追求上一脉相承。
我们对现代斯拉夫文论的结构却是若明若暗的。这种研究现状在召唤我们进入作为一个整体的现代斯拉夫文论——以对文学形式、文学结构、文学功能的探讨为共通学术旨趣的现代斯拉夫文论。
现代斯拉夫文论的整体性体现在其轴心话语之中,体现在其核心理念之中。
有鉴于此,我们应进入对现代斯拉夫文论轴心话语的系统梳理与深度勘探。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标识性话语“文学性”与“陌生化”,布拉格结构论学派倾心探讨的“结构”与“功能”,巴赫金一生钟爱的“多声部对话性”“外位性”——作为集中体现现代斯拉夫文论核心学术旨趣与主要理论建树的轴心话语,应得到多维度的阐析。
新世纪以降尤其是最近十年来国际斯拉夫学界对俄罗斯形式论的回望,对布拉格结构论的新探,对巴赫金对话论的再释——这些前沿话题与热点问题理应得到具体清理。
现代斯拉夫文论学派学人学说的世界影响,可以以个案分析的方式得到多层面呈现:
被誉为“结构主义领航员”的雅各布森——现代斯拉夫文论中学人旅行的一个典型;
在诗文本—文学文本—艺术文本—文化文本这些不同的“符号圈”里自由穿行的洛特曼文本论——现代斯拉夫文论中学说旅行的一个缩影;
在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旅程中已然行走一百年的“陌生化”——现代斯拉夫文论中概念旅行的一个标本;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半个世纪中被一次又一次发现、在改革开放初期就登陆当代中国,其学术生产的规模与体量已构成一门独立学问的 “巴赫金学”——思想旅行的一道风景。
现代斯拉夫文论的学术史价值与思想史意义,应当经由百年世界文论的发育谱系——百年世界文论重大思潮、流脉、学派之发育谱系,生成路径——百年世界文论的变革动力、发展取向、基本范式之生成路径,与命运形态——今日文学理论之“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形态这三个维度而得到多层面的考量。
在对现代斯拉夫文论轴心话语及其世界影响的系统梳理中,在对其学术史价值与思想史意义的深度考量中,经由文学研究的“自主化”“科学化”“人文化”来建构一门新的人文学科——文学科学(“文学学”)这一现代斯拉夫文论不同学派几代学人所共通的核心理念、根本旨趣与不懈追求,可以得到合乎逻辑的揭示。
“自主化”主张文学世界是自主自律的,文学研究也是自主自律的,要摆脱宗教的、神学的、哲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等非文学学科的任性入侵随意征用;现代斯拉夫文论的学派学人都是文学世界的组织者,都是“文学共和国”的护卫者,但他们并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追随者;“陌生化”也有疗救被现代文明异化的这个世界的崇高使命。
“科学化”主张文学研究要聚焦文学文本,要聚焦于文学文本中“本事”转化为“情节”的机制,要聚焦于文学文本的结构勘探与功能分析,要聚焦于文学话语的能量生成机理,要使文学研究摆脱印象主义、主观主义,而成为言之有据的科学活动。
“人文化”主张文学研究是一门人文学科,要自觉地坚持经由“理解”而不是“解释”这个路径,进入作家作品的文学世界;要葆有“外位性”视界,进入同作者、同人物的对话,这是主体间的对话;出色的文学研究则要追求“富有创造性的理解”与“多声部的对话”。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文学研究,理应充分尊重人之为人的主体性,而不是将人降格为无声的客体,将人“物”化。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文学研究,理应倾心听取人之为人的声音,而不是听而不闻,无视有生命之人的心声,将人“工具化”。在这个文明高度发达,技术日新月异,工具理性霸气十足的时代,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学研究,其社会功能、文化使命恰恰在于它对人被技术文明“物化”,人被工具理性“奴化”,人被资本“商品化”这种现实的积极抵抗,恰恰在于它对人之为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的护卫涵养。
经由“文学性”与“陌生化”而体现文学研究“自主化”。经由“结构”与“功能”而体现文学研究“科学化”。经由“多声部对话性”与“外位性”而体现文学研究“人文化”。“自主化”“科学化”“人文化”——这些核心理念不仅有学术史价值,更有思想史价值。
也许正是这些轴心话语,成就了现代斯拉夫文论的独特魅力;
也许正是这些核心理念,产生了现代斯拉夫文论得以展开其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理论旅行而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思想能量。
至少,正是这些核心理念在召唤我们进入现代斯拉夫文论轴心话语的深度勘探,进入这些轴心话语之世界影响的系统梳理。
这样的系统梳理与深度勘探将有助于改变我们对现代斯拉夫文论“见木不见林”的认知现状,将有助于建构现代斯拉夫文论作为一个整体的形象,将有助于建构现代斯拉夫文论作为世界文论版图上一大板块的形象:
这是以其思想的原创性、学说的丰富性、理论的辐射力而堪与现代欧陆文论、现代英美文论鼎足而立的一大文论板块。
这是将“文学形式”“文学结构”“文学功能”这些轴心话语,将文学研究的“自主化”“科学化”“人文化”这些核心理念,贡献给世界文学理论的造血库,贡献给世界文学研究的话语库,而一直被理论在记忆在召唤且也一直在旅行在辐射的一支文论流脉。
基于以上认识,本辑《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重点推出“现代斯拉夫文论”专栏。雅各布森在其中最早提出其“文学性”命题的名篇《俄罗斯新诗》的全文汉译,在这里首次与读者见面;今年适逢现代斯拉夫文论这一经典名篇百年诞辰,本学刊此举也是对“文学性”学说一百年的一个纪念。1919年以来,国际学界有多少人在“文学性”这一论题上与雅各布森“接着说”或“对着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20世纪80年代曾组织多国学者编写《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文学性”在那里已成为重点梳理的问题之一;现如今“文学性”问题仍然没有失去其魅力。本辑这里刊发的几篇译文:德国学者西蒙娜·温柯的论文、意大利学者斯蒂芬妮亚·希尼编选的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英国学者加林·吉汉诺夫的文章,便是“文学性”学说在21世纪仍然在理论界被记忆的一些见证;现代斯拉夫文论研究也充满着多声部的对话。听一听捷克学者如何解读布拉格结构论学派,波兰学者如何解读英加登文论,犹如听一听俄罗斯学者如何解读巴赫金文论,这是十分有益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本辑的“现代斯拉夫文论”专栏刊发的几篇特约稿,就是基于这一设想而做出的努力。
及时展示国际学界在“世界文学”这一话题上的多种声音,也是学刊这几期“前沿视窗”连续关注的一个重点。这一辑推出来自德国、俄罗斯、英国、奥地利、土耳其诸国学者的文章。
既关乎“现代斯拉夫文论”整体梳理,也关乎“世界文学”理念新探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中欧文学”“中欧文论”“中欧文化”。这是一个充满文化多样性的“符号域”?抑或是一个不同力量交汇的“动态场”?2019年9月在捷克布尔诺举办的以现代斯拉夫文论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专门设立一个以“中欧文论”为议题的圆桌谈论。“中欧”这一新概念,或许体现着一种新思维?这是不是对已然流行经年的“西欧”与“东欧”的一个挑战,甚或是对已经为我们所习惯的“中东欧”的一种修正?
学刊这一辑之所以也可被称为新一辑,自然不在于新内容,每一辑都应有新文章。这一辑之“新”在于:本学刊新近获得浙江大学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资助;新近建立了阵容可观的编委会与多语种编辑部。可以期望,有浙江大学扶持,有国内外编委支持,有编辑部同人的投入,本学刊定会茁壮成长!
周启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学理论室主任,研究员,文学博士。历任社科院外文所苏联文学室助理研究员,首届中央讲师团赴河南安阳教师,外文所《外国文学评论》编辑,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留学生,外文所《外国文学评论》副编审、比较文学室及文艺理论室研究员、室主任。
马海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文论专家,《外国文学》副主编
汪洪章,复旦大学英美文论专家,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王加兴,南京大学俄罗斯文论专家,俄罗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凌建侯,北京大学俄罗斯文论专家,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
张冰,北京大学俄罗斯文论专家,俄罗斯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张振辉,中国社会科学院波兰文论专家,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贺骥,中国社会科学院德语文论专家,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钱翰,北京师范大学法语文论专家,文艺学中心研究员
目录
前沿视窗
世界文学的语文学:德国与俄罗斯的观点[俄]伊琳娜·波波娃著孙烨译
比较文学语境里的“世界文学”概念[土耳其]梅蒂哈·戈本利著贺骥译
后现代状况下的英文研究——探寻能指的位置[英]凯瑟琳·贝尔西著钱丹译
中欧:力量交汇的动态场[奥地利]斯蒂芬·伊曼纽尔·泰奇格拉贝著陈靓译
雅各布森: 多重视角[意大利]斯蒂芬妮亚·希尼著杜颖译
“现代斯拉夫文论”俄罗斯新诗[美]罗曼·雅各布森著黄玫译
寻找万有理论:当代文学理论辩论中的文学性与诗性[德]西蒙娜·温柯著贺骥译
世界文学、战争与革命:什克洛夫斯基《感伤的旅行》的意义[英]加林·吉汉诺夫北京语言大学刘丹译
论英加登的艺术作品层次观[波兰]安杰伊·蒂什奇克著杨建国译
罗曼·英加登:现象学分析的观念客体[俄]康·米·多尔戈夫著萧净宇译
流亡中的布拉格学派(1939~1948)[捷克]昂德瑞·斯拉蒂克著杨磊译
学人专论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诗歌分析——以李白的《清平调》为例钱翰
理论旅行
特拉维夫学派文论体系及其中国之“在”张进
当代中国的印度古典文艺理论翻译与研究(1949~2019)尹锡南
佳作评点
现代伦理学的困境——读伊格尔顿的《陌生人的麻烦》马海良
形而上学的幽灵——科外幻的可能性——评《形而上学与科学外世界的虚构》钱翰
四种学术范式视角下的文学批评史——《国外文学学理论与方法论》评介郑文东王盼
传统故乡概念的新挑战——评《故乡——一种多重构建物》张芸
多学科、多维度、多角度、多语言解读雅各布森——评《罗曼·雅各布森:语言学与诗学》刘丹
学界动态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文学理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11届年会综述邹强
艺术言语修辞学研究新进展——“修辞学:现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学专题综述马娜王加兴
“中欧文学理论:资源、语境和散播”国际学术会议综述高树博
理论的旅行文化的互动——文学理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12届年会暨“外国文论在中国7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周伟薇
新书简介
汉语文论新书简介
英语文论新书简介
俄语文论新书简介
法语文论新书简介
德语文论新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