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是鄢显俊在其**的高校“思政课教育实验”平台上摸索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借助“思政课教育实验”平台,通过营造有利于提高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胜任力的学习环境,运用相辅相成且自成体系的“研究生学术训练8D3T法”“研究生助教制度及研究生参与教育实验”“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生学业总结”这四大方法,成功打造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学术共同体”,确保了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即专业胜任力的提升。该模式的宗旨是:探索符合研究生培养规律、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术训练规律的思政专业(亦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是鄢显俊在其独创的高校“思政课教育实验”平台上摸索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借助“思政课教育实验”平台,通过营造有利于提高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胜任力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运用相辅相成且自成体系的“研究生学术训练8D3T法”、“研究生助教制度及研究生参与教育实验”、“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生学业总结”这四大手段,成功打造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学术共同体”,确保了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即专业胜任力的提升。该模式的宗旨是:探索符合研究生培养规律、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术训练规律的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实践中发现,该模式亦可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可以较好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该模式的学术价值在于,用一种体系化的学术训练方式解决了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存在且难以根治的痼疾,即:专业学习理论脱离实际,学术研究空洞无物,学术论文选题“假大空”、不接地气等。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是基于成功个案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能够体现研究生培养规律的一种研究生教育方法。它的若干成功经验,既有普适性经验,也有属于特定适用范围的经验。
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的“实践”有两层含义,其一指“思政课教育实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实战和最前沿的领域。因此,这也是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的最重要领域;其二,指导师指导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入“思政课教育实验”全过程,充当助教和助研,与导师组成教育实验团队协助展开教育实验,并将自己的专业学习与“思政课教育实验”这个最实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在这个特殊的实践平台上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的学术活动。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它们为该模式的创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本书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的形成机理和实践成效进行个案研究,不仅可以厘清该模式所蕴含的研究生教育培养规律,而且可以进一步探索具有普适性的研究生教育培养规律,可以帮助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乃至其他学科更多的导师和研究生。
鄢显俊,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位引进人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验”。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四部。
黄风,法学硕士,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院团委书记。
解晓娟,法学硕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部助教。
自序 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有何价值?
该如何研究这个“经验问题”?
导论 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何以缘起?
何以可行?能否推广?
一 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的创立及其内涵
(一)研究缘起:“我为什么要创立'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鄢显俊教授访谈录
(二)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的定义和内涵
(三)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的实践平台
二 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的学术考察和可行性分析
(一)学术考察: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可行性分析:构建“思政专业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何以可行
三 本书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
(一)本书研究方法之一:针对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的研究方法
(二)本书研究方法之二:作为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代表性成果的研究方法
(三)本书学术价值: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的推广适用范围
上篇 理论依据与模式建构
第一章 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胜任力及研究生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
一 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胜任力
(一)通用型学术研究能力
(二)专业型学术研究能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四)思政课教育教学能力及教育研究能力
二 研究生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
(一)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
(四)注重给予研究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第二章 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及制度设计
……
下篇 培养成效及代表性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