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90年代写作《遭遇他者:跨文化的困境与希望》中大部分论文的时候,亚洲论述还不那么受到中国社会的关注,中国人更多地关注的是自身的命运,引导中国知识界的,也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知识精英的批判理论;关于亚洲的想象,自然很难找到合适的生长空间。即使在《遭遇他者:跨文化的困境与希望》结集之时,关于亚洲的讨论,也仍然是模糊和困难的,它至多不过是附着在西方的“地域研究”名义之下的一些材料,而且这些以国别分类的材料也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范畴,以证明“亚洲”作为一个想象单位的正当性。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风土,当时我为《遭遇他者:跨文化的困境与希望》确定了“亚洲论述之两难”的副标题,以表述在进入21世纪之初的时刻,亚洲论述所面对的困境乃至陷阱。
★2019坡州图书奖(Paju Book Awards)著作奖获得者孙歌教授“亚洲三部曲”第一部
孙歌是享誉东亚知识界的思想探索者,也是备受日本学术界尊敬的人物。她的资历更是如此丰富,以至于今天要想了解日本的人,都绕不开孙歌:
——多次和著名哲学家鹤见俊辅深入畅谈;
——曾和日本著名学者沟口雄三一起推动中日知识分子的交流;
——以一己之力,寻觅、翻译、解读,“复活”了日本宝藏级思想家竹内好。
★ 解读中日关系中的最敏感的一页。90时代,东史郎因出版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日记而被控诉为“损害名誉罪,围绕这一事件,作者探讨在中日缠绕的历史中,如何处理自身和对方的民族感情,消除对彼此的无知。并进一步探讨,向世界传达自己的声音时,如何把握自己的民族感情,而不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
★在书中我们将遭遇鲁迅、泰戈尔、竹内好、丸山真男等一批思想家,通过他们的挣扎与困境,揭示近代东方在寻找自我过程中的复杂状态。汲取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将使我们获得处理当下复杂现实的眼光、勇气和理性。
承蒙一页(Folio)美意,《主体弥散的空间》一书得以再版。从2002年初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七个年头。这十七年里,星移斗转,物是人非,一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亚洲”这个概念在中国社会开始获得公民权。在20世纪90年代我写作这本书中大部分论文的时候,亚洲论述还不那么受到中国社会的关注,中国人更多地关注的是自身的命运,引导中国知识界的,也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知识精英的批判理论;关于亚洲的想象,自然很难找到合适的生长空间。即使在本书结集之时,关于亚洲的讨论,也仍然是模糊和困难的,它至多不过是附着在西方的“地域研究”名义之下的一些材料,而且这些以国别分类的材料也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范畴,以证明“亚洲”作为一个想象单位的正当性。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风土,当时我为本书确定了“亚洲论述之两难”的副标题,以表述在进入21世纪之初的时刻,亚洲论述所面对的困境乃至陷阱。
然而仅仅过去十七个年头,亚洲作为一个命题,却在我们的视野中变得越来越清晰。毋庸讳言,这与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的迅速调整直接相关。随着亚洲地区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显示了自己的重要性,不仅学术界开始以“亚洲”为题推动研究与讨论,美术界也以亚洲为主旨策划美术作品展览。以亚洲命名的各种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于国际舞台,亚洲不再仅仅是西方世界的他者,它正在确立自己的主体精神。
但是我却有着深深的疑虑——面对今天的知识格局,我们准备好了吗?
在现实世界中,以万隆会议为标志,亚洲登上历史舞台,是“二战”结束之后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独立热潮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在精神世界里,亚洲的主体性确立却远不是如此简单明了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在西方近代的殖民过程中西方文化对于亚洲的内在化,更因为亚洲需要对抗的西方精神霸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来自它的外部,而是内在于它自身。对于西方霸权的否定,也因此需要以自我否定而不是自我肯定为媒介。当人们试图以中国或者亚洲直观地取代原来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并以此重新建构世界知识格局的时候,其实很可能是在以新瓶装旧酒——因为这一取代,很可能仅仅是依靠内在于我们自身的西方思维方式更换了一批材料。当我们自认为是在回归传统的时候,我们真的能够回到近代之前吗?我们真的可以直接挪用前近代的思想资源重新分析和打造我们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吗?
孙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思想史以及与中日关系、亚洲等现实政治有关的复杂问题研究,致力于推动东亚地区知识分子的深度对话,曾于九十年代与沟口雄三先生共同发起连续六年的“中日知识分子对话”。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2002、2007)、《竹内好的悖论》(2005)、《文学的位置》(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2010)、《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2017)、《历史与人: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2018)等。
再版序遭遇他者的意义
自序命名的困难
跨文化知识状况的思考
实话如何实说
中日传媒中的战争记忆
在理论思考与现实行动之间
直面相互缠绕的历史
亚洲论述与我们的两难之境
鲁迅脱掉的衣裳
理想家的黄昏
日本汉学的临界点
翻译的政治
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
附录
关于“知识共同体”
文化“间”实践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