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看电影的心得之作,电影实践者的贴身札记。
从色彩、光线,聊到真实、隐喻,从特吕弗、黑泽明,聊到卡佛的小说、《漫长的告别》……在唐棣的世界,文字和影像都只不过是工具,用以进行一场穿梭于文学与电影、想象与真实、理论与感受之间的潇洒漫游。
◎漫游于文学与电影、想象与真实、理论与感受间的“跨界”之书
《深港书评》十大好书得主、“中国电影新声”之作导演、《字花》杂志“电影书写”专栏撰稿人……当这些身份叠合到一个人身上,而他又抛开拘束,撒开了写,会造就一本怎样的书?
看似是影评,却往往从电影场景飘逸而出,走入值得玩味的文学话题。
以视听语言为起点,辟出无数小径,或指向个人的创作实践,或指向对前人理论经验的品读,或指向切身的生命感悟……
费里尼、塔可夫斯基、安东尼奥尼、拉斯.冯.提尔、是枝裕和,钱德勒、卡佛、理查德.耶茨、阿摩司.奥兹,本雅明、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有无数名家可谈、佳作可观,不如趁故事尚未讲完,情绪仍在翻涌,电影还没有把人生讲透,带一分“狂迷”,于其间行一场漫游。
◎妙语迭出,直抵生活深处
关于艺术——
“艺术更多时候呈现出的是追寻的过程,也就是和时光比慢。”
关于孤独——
“在这个时代,孤独席卷了大众,人人都掌握着一套与孤独对视的技巧。”
关于回忆——
“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是以‘瞬间’为元素放大而成的‘片刻的真实’。”
◎随书附赠唐棣2018、2019年个人年度推荐片单
电影片单由作者精心挑选的年度十佳影片组成,与封面相连,黑底印银,设计别致,既可撕下作为卡片单独欣赏,又可留在书上方便收藏。
◎特别收录唐棣电影剧照及摄影作品
《满洲里来的人》等唐棣电影剧照、海报及其个人摄影作品,首次集中收录。
自序
本来,我想过为这本书改个名叫“有病”。这两个字来自我亲眼看见过的一个场景——
某晚,一对情侣从影院出来,一边走一边吵,旁若无人,最后在天桥上,吵到崩盘,一拍两散。男的没去追,女的没回头。过路人纷纷侧目,心中暗想:看个电影至于吗?有病!
除此之外,那些从影院出来,一脸泪痕、不能自控的人,让人见了肯定也会被称为“病人”。托马斯·曼的《魔山》里有句话是:“所有疾病都只不过是变相的爱。”回忆自己几次为电影跟人拍桌瞪眼的情景,估计也一定有人为此在背地里取笑我吧!假如承认患上“电影漫游症”,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带上病态,投入到有趣的电影中去,那真是一件人生乐事。我当然相信,随着各种电影的增多,这样的“病人”会越来越多,天桥上的一幕将会在全世界各个角落不断发生。是时候有一本书献给他们了。
去年冬天,我在唐山写这本书,戴思杰导演在巴黎写剧本。我们远隔双城,快乐地讨论这本书的内容。今年冬天,他在成都,我在北京,仍远隔双城,在疫情所带来的不安中,商量着定下书名。在此致谢。
最后,感谢这本书的编辑们,还有出版人刘春荣先生。与新民说团队打磨书稿的过程中,我既是作者,也是读者,除了尽力为许多问题找出不随时间改变的答案,还必须面对电影史没给出过答案的问题……最早我的想法是写一本关于电影、艺术、文学等观念的交错相生的“理论杂集”。结果我发现“想法”这个东西,像真理一样,越辩越明,越理越清。可以说,没有编辑们悉心认真的审读,就没有这本书现在严谨有趣的模样。
另外,本书所选图片除注明作者外,皆为阐明主题而存在,绝不具有“摄影作品”的展示意义——“正因为摄影非常容易,它才变得相当困难。”我拍下每张照片时,都会谨慎地想起罗伯特·德尔菲这句话。
我从事拍摄工作十多年(2008—2019),早期以拍摄实验片为主,后来才参与了一些电影作品,不少项目半路夭折或仍在进行。这一行成事在天,我也不奢求什么,可是一路下来,有趣、特别、奇妙的电影却接触得越来越多。
过年期间,疾疫蔓延,我和很多人一样,只能在家读书、看电影。现在我看电影,不由自主地,会带一点“研究精神”。只有这样,一个作者在拍摄工作中才不会消耗掉所有热情——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至少留下一小部分给最初的热爱,那是一切的开始!
是为愿望,是为序。
唐棣
2020 年3 月于北京
唐棣,1984年生于河北唐山。2003年开始写作,著有小说、随笔集多种,主要有《西瓜长在天边上》《遗闻集》《电影给了我什么》等。2008年拍摄处女作《湖畔公路》,从此连续创作多部短片,2014年获新星星艺术节年度实验奖。2015年其拍摄的实验长片《满洲里来的人》首映于香港国际电影节,后被国际电影杂志《银幕》称为“中国电影新声”。2016年任FIRST青年影展复审评委,2018年起在香港《字花》杂志开设“电影书写”专栏,成为该杂志首位内地专栏作者。
目前从事电影编导、策划工作,业余撰写摄影、文学、电影相关文论,见于《世界文学》《上海文化》《人民文学》《南方周末》《书城》《单读》《新京报.书评周刊》等。
导言
卷一
导演思维在窗外
生命多短,生活多长
没有什么发生
小部分时光
24秒即永恒
方向感
电影给了我什么
录像厅初记
电影初心
未知光明的前程
一场青春梦倾倒
时间的魅影
卷二
判断—观察
光线—时间
色彩—空间
摄影—艺术
瞬间—记忆
卷三
真实
声响
观看
形式
表演
隐喻(一)
隐喻(二)
冲突
悬念
背景
卷四
暴力与想象
色彩与细部
处境与氛围
破坏与建构
真理与荒诞
评价与标准
选择与渴望
战争与爱情
特写与呈现
独孤与众人
论爱与黑暗
类型与反类型
人工智能与恐惧
结语
附录 为了讲述风的故事,我们拍下了树叶——私人电影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