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东亚:方法与实践——聚焦韩国“东亚论”二十年》一书的编译策划源于我在首尔读硕博期间所做的一些翻译工作,现在想来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中韩学术界交流正值高潮,各种大大小小的东亚学术会议在首尔各个大学频繁召开,作为朝鲜语专攻者,1999年就赴韩留学的我不仅接受了韩国诸多名师的指点,有幸的是借助当时四处召开的东亚会议之机,我旁听到了很多著名中国学者的讲座、报告,其中非常有印象的有姜义华、孙歌、崔之元、汪晖、甘阳、贺照田、陈光兴、旷新年、贺雪峰、罗岗以及作家余华等,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这些名家们所讲的内容,也无法全部记住他们的名字,总之有的是我赶赴旁听所见,有的则是以现场翻译或以翻译助手的身份得以旁听学习。而在这些会议上韩方学者的论文我则会常常接受委托负责笔译。也许正是有缘参与了这种翻译任务,所以每逢东亚会议,我都会兴冲冲地赶赴现场,但往往是扫兴而归。会议开始的时候大家态度都比较积极,可往往论至一定程度便各持己见,如李政勋所说变成了“自言自语”的会议。而总的印象就是,会上往往可以看到韩方学者积极主动地提出“东亚”概念,但由于其论述过于强调朝鲜半岛的作用,又加之中国学者很难换位思考韩国学者急迫的心情,以及韩国人文学近几十年来介入政治的方式,所以往往结果毫无进展。毕竟中韩断交四十几年,而建交才不过二十几年,而论到学术交流也不过从新世纪以来才逐渐活跃频繁起来。由此,我萌发了系统地译介韩国学者“东亚论”、为中韩学界交流搭建桥梁的想法,无论韩国学者的“东亚论”对中韩学界的沟通是否有建设作用,也不管中国学者是否能够接受,至少在交流之前需要一本实事求是地系统反映韩国学者“东亚论”态度和立场的书做基垫。
2017年是朝鲜半岛局势危机严重的一年,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中韩关系进入冷战之后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在这个关口上译介此书似乎十分不合时宜。然而国际关系风云变幻,尤其是一衣带水的中韩两国自古至今闹过无数次悲欢离合的历史剧。对于爱好和平的每一个普通人来说都希望世界安好、生活平静,做中韩比较文学研究的我希望中韩关系友好的心情自然尤为迫切。放眼未来,希望此书能够为中韩学界互相沟通奠定基石。
书中作者简介:
崔元植:仁荷大学国文系名誉教授,曾任《创作与批评》期刊主编,创批出版社理事,文学评论家。
白乐晴:首尔大学英文系名誉教授,曾任《创作与批评》期刊主编,创批出版社理事,文学评论家。
全炯俊:首尔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文学与社会》期刊主编,文知出版社理事,文学评论家。
白永瑞:延世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创作与批评》期刊主编,创批出版社理事,历史学家。
林荧泽:成均馆大学汉文学系名誉教授,汉文学研究者。
赵东一:首尔大学国文系名誉教授,文学史学家。
郑再书: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神话学研究者 。
柳俊弼:首尔大学中文系教授,东亚思想史研究者。
任佑卿: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研究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
李政勋:首尔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思想史研究者。
金明仁:仁荷大学国语教育系教授,曾任《黄海文化》期刊主编,文学评论家。
白池云:首尔大学统一和平研究院研究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
编译者:
苑英奕,女,1979年生。2009年于韩国首尔大学比较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大连外国语大学韩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韩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代表论文《中国“底层叙事”与韩国“民众文学”概念比较》(《文艺理论与批评》)、《从“烛火示威”到“当今”文学》(《读书》)、《韩国民间学术团体的特殊形式》(《天涯》)等十余篇。代表专著《“底层文学”在中国与韩国》(社科文献出版社)、译著《客地(黄皙暎中短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浩银:女,1990年生。大连外国语大学朝鲜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从事专业笔译。曾荣获第三届“精彩韩国”韩语编译大赛二等奖,代表性译著《我的名字是芒果》,论文《韩国政治类新闻编译研究-环球网新闻编译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