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户收入差异视角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研究》以公共产品理论、集体行动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为指导,在梳理国内外农田水利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评价、收入差异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满意度、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展开系统研究。首先,构建相对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所调查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并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考察影响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的因素。其次,测算农户收入差异并对农户进行分组,采用有序Logit模型对不同收入差异组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收入差异组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最后,从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和农户满意度两个方面构建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分层线性模型考察村庄层因素和农户层因素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影响效应,探析农户收入差异影响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路径。
贾小虎,1986年生,河南郑州人,就职于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农村公共物品、农业政策、区域经济。曾在《农业技术经济》《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数篇论文,获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
1.1.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
1.1.3 农业生产转型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提出更高要求
1.1.4 国家政策倾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创造良好契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研究的理论框架
2.1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2.1.1 农田水利设施的内涵与特征
2.1.2 农户收入差异
2.1.3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
2.1.4 研究范围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帕累托最优理论
2.2.3 集体行动理论
2.2.4 消费者行为理论
2.3 理论框架
2.3.1 农户收入差异视角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研究的DI-OS-O逻辑框架
2.3.2 农户收入差异视角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评价框架
第三章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现状分析与农户收入差异测算
3.1 农田水利设施发展历程
3.1.1 改革开放前
3.1.2 改革开放后
3.2 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现状分析
3.2.1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规模
3.2.2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地区差异
3.2.3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结构差异
3.3 农户收入差异测算
3.3.1 基尼系数
3.3.2 泰尔指数
3.3.3 最富有40%人口收入份额
3.4 小结
第四章 农户收入差异视角下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
4.1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4.1.1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指标体系建立
4.1.2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的评价方法
4.2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综合评价
4.2.1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评价的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4.2.2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4.3 农户收入差异视角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4.3.1 数据来源
4.3.2 变量选择
4.3.3 研究方法
4.3.4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农户收入差异视角下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满意度
5.1 数据说明和变量选择
5.1.1 调查概况
5.1.2 样本描述
5.1.3 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满意度评估
5.1.4 变量选择
5.2 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
5.3 模型估计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农户收入差异视角下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综合评价
6.1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分析
6.1.1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客观指标
6.1.2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主观指标
6.1.3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综合指标
6.2 数据说明和变量选择
6.2.1 调查概况
6.2.2 样本描述
6.2.3 变量选择
6.3 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
6.3.1 零模型
6.3.2 随机截距模型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零模型估计结果
6.4.2 随机截距模型估计结果
6.4.3 农户收入差异稳健性检验
6.5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农户收入差异视角下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