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看不见的线”
在工作中,我把流程比喻为一条“看不见的线”,它存在于各个角落,穿插起企业的各个活动,但我们对于它的认知却极其有限。可能很多人会说, 流程谁不知道,大家都懂的。但我想说,流程还真未必谁都懂。自我开始关注这件事以来,发现无论是国有大企业,还是民营的中小企业,真正关注它的人少之又少,就算是真正关注了,对于操作和应用的方法也存在不少误解。这种理解偏差所带来的问题多种多样,会反映在企业经营与个人工作的各个层面,并且当问题发生后,人们还往往不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和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众多企业实现了迅速成长,也让“野蛮生长”成为这个时代中成功企业的代名词,似乎遍地黄金,唾手可得。但如今,铅华洗尽,精致为先。现代的企业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仅遍地的黄金不再,还要步步小心,因为随处都是悬崖;天上的猎鸟也在呼啸盘旋,时刻准备着跨界打击,颠覆传统。所有的这些,让行业优势荡然无存,规模优势也逐渐减小,新时代的中国企业仿佛一名中学生,发现成人的世界果然不是那么简单,一边对美好的童年充满着幸福的回忆,一边不得不西装革领,翻开课本重新苦读。世界终究是大同的,国内企业的发展速度虽然快,但上层建筑终究是要有地基的存在。这时候,大部分的企业感受到了“瓶颈”的阻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管理经验涌了进来,让人眼花缭乱。无论是彼得·格鲁克还是詹姆斯·柯林斯,一个个理论的冲击,让略显幼稚的国内企管领域如梦初醒。好东西多了,学习也就变得杂乱无章起来。企业文化、战略地图、平衡积分卡等理论似乎都是解决问题的良药,但又不能让企业完全药到病除。这之后, 又关注起了人的问题,其实偏差得更远了,反而最重要的没有解决。我们观察世界上的优秀企业,从它们的发展路径来看,所谓的企业管理工具和思想都是做出成绩后的总结,在这之前,它们也在拼命地“活着”,当活好了之后,才会有闲情逸致去搞总结创作。而它们活得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有健康而清晰的经营流程。经营流程的长期健康和清晰可见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有在咨询公司工作的经历,给很多企业做过管理咨询项目,发现几乎所有寻求帮助的企业都有一些“常见病”,例如:效率、执行力、产品质量、发货周期、库存、销售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几乎困扰着所有公司。而且,更奇怪的一点是,只要有一个问题存在,那么这些“并发症”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这就好比一个高烧不退的病人,看似只是发烧,但烧得久了,发现身体的各个器官也发生了病变反应,想去医治的时候发现无从下手,因为哪儿都有病,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哪儿下药都会觉得不妥。大部分的咨询案例均是这种情况,本来很单一的一个咨询项目,想解决库存或销售额提升的问题,但越做越大,发现企业管理中的漏洞越来越多。就算是咨询师搜肠刮肚,将国内外企业管理所有的先进方法论拿出来一一尝试,多数情况下仍是治标不治本。
中医有句古话,叫作“不通则痛”,其实用在企业管理和个人工作中同样适用,出现了问题,一定是哪些地方“不通”了。但多数企业并未注意到这一点,仍然不停地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到最后大多是以失败告终。最终总结出的就是,员工的执行力不行,或是工作态度有问题,这更是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
对于这种状态,我潜心研究多年,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即对于流程的漠视或认识不足。对于流程的理解,我认为多数企业并没有接触到它的实质, 并且因为教育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习惯与惯性思维等,让很多人对于流程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偏差。其实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很多中国企业还是处于学生阶段,欧美的大企业和职业经理人无一不是经历了长时间积累、发展,他们所总结的一套方法论固然有效,但生硬的“拿来主义”确实是水土不服,这其中差的就是“水土”。流程的作用就在于调理整个组织的各项机能。所有先进的方法论在一个经营良好的组织中必然能够发挥出它应有的功效,但对于根基不稳的企业来说,则是用得越多,死得越快。只有企业将自身的组织机能调整稳定后才能去追求一个更大的发展,虽然有“过程中的问题在过程中解决”这么一个说法,但最根本的框架要先搭建完善。
本书所采用的视角与以往的企业管理书籍完全不同,只讲述如何打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与个人工作思维,并且抓住一些看似正常的现象,深挖其中的奥妙,以最朴实的语言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以实用的立场来描述很多看似反常识的论点。我所做的一切,只是想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将流程还原它本来该有的样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时,也借此机会感谢这一路上所有帮助过我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 是在和你们的共事中我才有了这些领悟,所以这本书也同时作为我回馈各位的礼物。
2017年8月于旧金山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