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等新形势倒逼社会创新,人们观念也因此而发生改变,“利他才是更合理的利己”,要求进行更多的合作。
作为社会创新领域的前沿性刊物,《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每期都会推出一些对读者来说比较陌生,但又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关的概念和方法论。
因此,本期在外版主题上重点增加了两篇关于新冠疫情的特稿。《向死而生:新冠病毒倒逼社会创新》指出,疫情之后,必须改变的不仅是公共卫生和健康服务体系,更包括知识、观念、组织、社会行动与日常生活方式。《社会组织重在“花钱”而非“募钱”》一文则指出在全国性的疫情面前,发挥好社会组织作用,也可以为抗疫增添一支重要的力量。
此外,本期也探讨了关于思变和创变的方法论和实践探索,以及以流媒体市场为代表的影像传媒在这中间的作用。比如《应对复杂公共问题的新思路》一文从美国的经验出发,针对公共政策的出台总是落后于社会问题的扩散,提出了四条应对之道。《移动创新者》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一支创变生力军——侨居海外的创业者们。
一本书了解社会创新领域的研究和成果,让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本书由斯坦福大学慈善研究中心出版,被誉为“社会创新领域里的《哈佛商业评论》”。
本书囊括社会创新领域的经验、总结,以及专家学者对社会创新方面新的见解,将专业化知识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连接起来,指导和激励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社会变革管理者,让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本期重点关注疫情如何倒逼社会创新,能够在提高效率、保证经济增长方面给企业和政府带来实际指导。
从国际化的知识分享中探求对本地创新实践有意义的内容,并努力与之对话,摆脱文本的局限,将社会创新的专业化知识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职业经验与生活常识连接起来,丰富我们的创新理论和策略想象力,融会贯通文本与实践。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版指导和激励来自世界各地和社会各个部门(非营利组织、企业和政府)的数百万社会变革领导者。通过在线研讨会、会议、杂志、在线文章、播客等,《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探讨涉及各类主题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包括影响力投资和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模式。《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由斯坦福大学PACS 中心出版。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刊出版方: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致力于构建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为真切关心社会发展的人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生态环境。乐平将自己定位为社会创新的触媒和社会创新市场的构建者。
通过以影响力为导向的综合性投资,乐平支持具有高成长性的新生代社会企业快速发展,并催化具有规模化潜力的社会创新方法,产出规模化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一系列知识与思想产品,乐平为社会创新构建人才市场和思想市场,基于跨界多元的社群培育一个有利于社会企业家生长的社会创新环境,促进更多社会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中文版10 期导言 后疫情时代,在混沌中重塑未来 1
特别策划
应对复杂公共问题的“新思路” 5
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探索 26
中文文章
社会组织重在“花钱”而非“募钱” 42
向死而生:新冠病毒倒逼社会创新 50
案例研究
Kiva 的混合型组织转型之路 58
专题文章
美国慈善的八个刻板印象 81
侨民:潜在的“移动创新者” 107
最佳实践
电影的力量—参与者影视传媒公司将电视制作与社会运动巧妙结合 122
新方法
节水型水稻种植 130
家政工的在线福利平台 131
新型水溶塑料袋 131
观点荟萃
慈善组织的天价薪酬合理吗? 132
对边缘化的社区进行重大专项资助 138
克服系统性失灵的思考:建立合作文化是关键 144
研究人员如何有效地与政府打交道? 149
研究速览
影响力报告对公益组织员工的异化影响 154
美国城市发展计划与社区组织的变迁 155
通过为弱势群体服务来加深共情 156
社会责任投资:财务回报与社会属性是否冲突? 157
新书架
往后都是下坡路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