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名家谈教育,朱永新先生力作)
定 价:49.8 元
丛书名: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
- 作者:朱永新 著
- 出版时间:2020/9/1
- ISBN:9787576007626
-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451.2
- 页码:28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系《教师月刊》专栏“朱永新答”的结集。作者站在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上,根据教师、编辑所提出的各种“阅读”问题,以书信的形式,从如下三个层面展开探讨:阅读如何促进教师成长,阅读如何促进学校发展,阅读如何促进社会进步,值得广大中小学教师细细研读。
1.名家力作: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力作。
2.形式新颖:以书信的形式,回答一线教师及编辑提出的关于阅读的问题,问者真诚,答者热忱,一问一答间,尽显亲切之感。
3.内容丰富:阅读如何促进教师成长,阅读如何促进学校发展,阅读如何促进社会进步,内容丰富,阐述清晰,启发性强。
4.装帧精美: 32开精装书,小巧雅致,颜值颇高。
编辑推荐篇章:
你是自己教室的“国王”
从书香校园到书香社会
做书的主人
还有一个非正式的“实验”……
朱永新老师的新著《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即将出版,嘱我作序,我推辞再三,言说一二,可他坚持自己的意见:“你是催生婆,是见证人。其间的故事,你最清楚。”这样的理由,很“朱永新”,我再拒绝,就显得矫情了。
我和朱永新老师的缘分,可以从20多年前说起——这估计是他没有想到的。1998年,我从一所乡村学校调到县教育局,当时县教育局新办了一份“学生作文报”,并计划对原有的一份教育内刊进行改版,由铅印改为激光照排,更重要的是内容及结构的改变,诸如每期有“主题策划”,有深度报道,像正规刊物那样做,有刊物自身的立场、态度和话语,而不是论文汇编。为此,教育局专门组建了新部门:编辑部。我也由教师转型为编辑(当然,我的编辑生涯从高中毕业以后就开始了,那是一段作为文学青年的有趣生活,此处不表)。
教育局的几位领导,阮水木老师、朱华彬老师、林定泗老师,都是专家型领导。在他们的支持和时任编辑部主任林裕辉老师的带领下,除了一“报”一“刊”,我们还做了几件事,亦可说开拓了几个平台:创办年度“教育论坛”,创办教育专题节目(与县电视台合作),创办简报“课改通讯”,创办教师读书班。
回望那些年的职业生活,虽多线作业,但游刃有余,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工作内容与自己的兴趣、专长高度匹配。还有就是,身边有高人——陈添镇老师。他是1980年代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高材生,在“中等师范学校撤并”的大潮下,回到家乡工作,因此我有幸和他成为同事,并时常从他那里得到学术上的启发。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十多年的教师经历和文学写作、文学(哲学)阅读、文学编辑所积累的些许经验被充分激活,我逐步卷入教育写作与教育阅读,开始更多地探摸自己的职业根据地:教育。很惭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的职业自觉——研究、反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意识,那时才萌醒。
朱华彬老师是分管领导。我接任编辑部主任后,与他自然有更多的业务交流。他深知教育问题之所在,又颇具改变的意识,此前在一所初级中学担任校长时,就大胆开展教改实验,取得了不错的办学成效,后来还引进上海市闸北八中“成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一些学校、班级进行推广。朱华彬老师有一个工作习惯:围绕问题,读书看报,及时分享。有一段时间,他持续推荐一个人的文章:《我心中的理想学校》《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我心中的理想校长》《我心中的理想学生》《我心中的理想父母》……有时还交由印刷厂印成小册子,分发给老师、校长们——记得还印发过叶澜教授的名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次我跟朱华彬老师开玩笑:“是不是作者是你们老朱家的人,就这么喜欢啊?”他有点不高兴,说我没有严肃对待阅读。当然,这都是“装”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文化、社会、经济面临重大转型(加入WTO,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商品房制度初步建立,网络开始参与百姓生活,等等)的特殊历史阶段,教育亟须“理想”之光的烛照,人们亟须在何为好教育的问题上拨开迷雾,达成共识。
不用说大家也想得到,这个“老朱家的人”,就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苏州大学教授、时任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老师。如果说,以2002年6月开通“教育在线”网站,8月确定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为第一所实验校为标志,新教育实验正式启动的话,那么在我看来,朱老师这一系列聚焦“教育理想”文章的发表,以及《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在2000年的出版,是新教育实验在思想上的率先启动,因为它们蕴含了几年后新教育实验所提出的一系列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关键策略。
那时网络论坛风起云涌,作为新教育实验专用网站的“教育在线”,聚集了一大批教育精英,一大批有想法、有个性、有独立判断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可谓教育新思想、新路径、新方法、新工具的集散地和共享中心。据时任“教育在线”论坛总版主刘恩樵兄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教育在线”网站注册用户超过20万,论坛会员超过25万,每天发帖量达两三千;另有数万名教师开设博客。人们称之为“网上的教师培训学院”,可谓实至名归。当下诸多优秀的特级教师,包括我们大夏书系的很多作者,当年都在“教育在线”成为网友、辩友甚至是“论敌”。后来在一些场合,我听过很多朋友谈过自己的“‘教育在线’运动史”。只是,我素来滞缓,时常落后于时代,与网络隔膜甚远,那些年对“教育在线”的故事,对新教育实验,对朱永新老师本人,都所知有限。唯一有过交集的,是2004年后我供职于福建教育杂志社期间,偶尔通过“教育在线”,向一些朋友约稿,记得也发过几个小帖子。
直到2007年夏天,我加盟大夏书系团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以后,终于得以直面新教育实验,得以和朱永新老师有超越文本的交往——文本中的那个人,转身成为笑声爽朗的“公共事务工作狂”和“教育男子汉”。
当时,大夏书系新开发了一个子书系:教育讲演录。其中一本就是朱永新老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讲演录》。作为这个子书系的项目编辑,我有机会集中阅读这部书稿,了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种“新教育学”的价值意趣和行动原则,算是给自己补上了一课。很快,大夏书系与新教育实验团队有了第一次实质性的合作:出版“教育在线??教师文丛”。2008年5月,我和同事金洪芹老师南下苏州,与刘恩樵、刘祥、毛春铧、祁团、丁莉莉、屈红梅等“新教育人”,用了两天时间,把这套“文丛”的分类、体例、篇幅、书名、分工、装帧风格、编辑出版进度等事项一一敲定。我无法忘记的是,回京的火车上,一个惨痛的消息传来:汶川发生大地震。那一天,是5月12日。
出于事业发展和品牌进阶的需要,大夏书系于2009年7月创办了《教师月刊》。作为这份刊物的主要操持者,组稿,约稿,采访,拜访作者,参加相关活动,自然成为我日常的工作,于是就有了更多和朱老师见面或者向他请益的机会。他在朝阳区霄云里民进中央所在地的办公室,我不敢说是常客,但也不时造访,每每都颇有收获,或是一个选题思路,或是一条采访线索,或是一些应该长期保持联系的优秀教师、优秀校长的信息……
2012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正值“大夏书系十周年”的日子,我们做了一系列活动,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在“书展”举办地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大夏书系十年经典”的新书发布会,邀请了朱永新老师到现场作阅读主题的演讲并与书友们(市民、学生、教师等)互动。在陪朱老师去往会场的车上,我们谈定了一件事情:编辑部征集问题(话题),朱老师笔答,每月一次,是为《教师月刊》的新专栏:“朱永新答”。《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一书,就是这样迈出了第一步。
朱永新老师是官员,也是教授,是教育专家,也是公众人物,是“理想派”,也是“行动派”;在不同的身份形态之下,他都作出了突出的成就。我有时候会想,是什么样的一个“伟大的事物”(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意义上的),把这些复杂的乃至可能相互冲突的身份元素和行为逻辑,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我的看法是:国家精神的建构,民族文化的复兴。在这样的使命之下,一个人便可能拥获超越了日常行政体系、组织体系的思想笼罩力和行动号召力。多重身份不仅不是羁绊,反而给他提供多元视角和宏阔的视野,使之可以对当下现实作出准确的判断,对社会大势作出合理的预测。也正因此,朱老师所发起、推动的新教育实验,在本土越来越深、越广地扎根,不断地生产思想、知识、课程、方法,不断地催发优秀教师、优秀校长、优秀父母、优秀团队,并反哺到孩子们身上,通过他们的成长,积极作用于无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
所以,我愿意把朱永新老师的多重身份集纳为一个角色:文化学者——不止于教育学者,只不过他的教育发言更多、更集中而已。在这个角色当中,是“书斋学者”和“广场学者”的完整统一。所谓书斋学者,即孤灯披卷,夜雨如歌,专注于古典经典,致力于著书立说,同时不自我封闭,不自说自话;所谓广场学者,即深耕“田野”,身体力行,融入大众生活,探寻思想进路,同时不哗众取宠,不吵吵闹闹。在朱老师的身上,两者互为价值观和方法论,并保持着丰富的学术张力。由此延伸出去,是他作为一个文化学者的精神构成:其一,自由与责任。自由,挣脱了身份羁绊和世俗名利纠缠的自由心灵;责任,基于自己的判断与预测的责任担当。没有“自由”,则“责任”可能不完全,甚至是不诚实的;反之,没有“责任”,则“自由”可能失去边界,导致精神的任性与虚妄。其二,建设与审美。建设,藉由教育的改进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审美,着力于学校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父母”文化的审美化再造。没有“建设”,则“审美”可能轻浮,甚至是伪饰的;反之,没有“审美”,则“建设”可能成为强制,导致文化的板结与媚俗。
朱永新老师还有一个显豁的社会形象或者说公众形象——全民阅读推广人。作为“两会”代表,他至今连续18年,矢志不渝,在“两会”上提交“设立全民阅读节”的提案,并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呼吁,应该借助节日的仪式感、隆重感,唤醒全社会的阅读意识,逐步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国家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提升。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为教育界背景的民主党派领导,作为民进中央副主席,朱老师不只是关注校园阅读、家庭阅读,还关注企业、政府、军队、农村等各个社会层面的阅读生态;不只是关注阅读本身,还关注整个阅读产业,如阅读环境、知识产权、版权输出、数字出版、图书发行采购、出版市场法规、读者权益等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大致从2016年开始,《教师月刊》“朱永新答”这个专栏的问题(话题)设计逐步集中到“阅读”上,与此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愿望是,以这样的方式,朝向“书香校园”的目标,做一点能做到、能做好的事情。
在这些阅读问题(话题)的设计上,除了编辑部同事程晓云老师,我也做了一些工作。我们的考虑是:如何从读者的阅读期待出发,基于栏目定位,让朱永新老师有话可说、想说,或者稍稍做点功课即可笔答,最好是不吐不快。所以,必须持续跟踪、了解“最近一段时间”,朱老师读了什么书,发表了什么文章,出差到了什么地方,参加了什么活动,接受了哪个媒体以何主题的采访,等等。很显然,准备越充分,越有可能对准朱老师思考和写作的兴奋点。他的诸多立论结实、内容丰富、案例生动的文章,也说明了这一点。我时常沉浸在某种“求学”的意趣中,仿若自己是在读研究生,准备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正等着聆听导师的教诲。
阅读即人生,人生即阅读,但同时必须看到,人生并非唯有阅读,阅读也无法规约和控制整个人生。对全民阅读的呼唤,也许是新教育实验的伴生物,或者说,在新教育实验之外,朱永新老师还有一个非正式的“实验”:全民阅读与国家发展。它尚未“立项”,但一直在潜滋暗长。
为了找一个写作素材,我打开邮箱,输入关键词“朱永新”进行搜索,无意中发现,这些年来,我和朱永新老师的来往邮件竟有300多封。属于它们的时光慢慢走远,而文字和情感留了下来。如果说,《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是一棵树的话,那么,这些长长短短的邮件,无疑就是这棵树所栖居其中的晨曦与鸟鸣,可有可无,又不可或缺。
感谢朱老师的信任。期待朱老师的新书。
林茶居
2020年6月14日,于教师月刊工作室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顾问,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他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金项目,并多次获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教育论文400余篇;16卷本《朱永新教育作品》等专著被麦克劳希尔出版集团等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等26种文字对全球发行,是当代教育家的个人教育理论著作输往海外第一人。
他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寻与执著行动,感动了千千万万人,被评选为全民阅读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2020年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爱阅人物奖。
他于2000年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全国各地近5200所学校近600万师生加盟实验,践行新教育理念。新教育实验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
序:还有一个非正式的“实验”…… / 1
你是自己教室的“国王” / 1
坚持阅读才有奇迹 / 5
我笔记我行 / 9
风格在博采众长和扬其所长之中 / 13
让学生父母成为教育的助手 / 17
让阅读真正走进课堂 / 22
教师应是最好的领读者 / 26
共读中静候花开的日子 / 31
教师应有怎样的阅读结构 / 35
办好师生的精神食堂 / 40
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 / 45
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 / 51
读经与读诗 / 55
好活动让好书鲜活起来 / 59
让孩子们在最适宜的年龄拥抱最合适的经典 / 63
共同阅读共创幸福生活 / 67
学科阅读是彰显学科魅力的最佳路径 / 71
阅读是永无止境的探索 / 76
那些新教育的阅读耕耘人 / 82
让校园充满书香 / 87
为什么纸质阅读很重要 / 91
复活知识是优秀教师的标志 / 95
阅读有多高,国家有多强 / 100
从书香校园到书香社会 / 105
人工智能会改变人类阅读吗 / 110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 115
让高铁阅读成为中国的美丽风景 / 120
深化细化实化全民阅读 / 126
打开大脑的“黑匣子” / 130
让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辅相成 / 138
未来的图书与未来的阅读 / 143
做书的主人 / 148
书籍是比枪炮更有威力的武器 / 152
相信书籍与阅读的力量 / 160
成为“世界图书之都”的真正意义 / 169
阅读让古城永葆青春 / 175
教育著作如何“走出去” / 181
“书香强国”路迢迢 / 185
写序的幸福与无奈 / 190
学习的革命与未来的学习 / 195
高校图书馆是全社会的珍珠 / 199
“教师阅读学”的独特价值 / 207
国庆读书记 / 218
小学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 227
中学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 233
我的阅读与人生——答郭明晓老师12问 / 239
后 记 /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