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守望教育的田野:新教育的理想和行动新(新教育实验文丛)
定 价:49.8 元
丛书名:大夏书系·新教育实验文丛
- 作者:余国志 著
- 出版时间:2020/9/1
- ISBN:9787576008210
-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639.21
- 页码:24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媒体报道新教育实验的书,也是2005年出版的《新希望工程——媒体眼中的新教育实验》的后续修订版。新教育汇聚了一大批有教育梦想的教师,点燃了一大批教师的激情,唤醒了一大批教师的理想。本书共分为6章,涵盖了新教育实验的主旨、行动、谁评价,以及新教育实验的自我反思,主要选取了权威媒体关于未来发展构想等方面的文章。这是全面、系统介绍新教育实验20年的一部厚重的读本,其中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对广大教育管理者、教师具有启发作用。
☆新教育至今已走过20年历程,这本书不仅是新教育20年来社会评价内容的简单梳理,也为读着全面了解新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
☆书中的作者横跨教育界、新闻界、财经界,以及文化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读,让新教育更加立体、丰富,以及独特。
☆这本书中除了知名作者,更有着一线教师,他们很多跟新教育一起成长,彼此成就,读他们的文章,让人成长、受益,对新教育、对一线教师充满了敬意和期待外,更多了份对教育的憧憬。
编辑推荐篇章:
《希望工程: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P024
《行动的和理想主义的——一个家长眼中的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P157
《新教育实验能走多远》P183
《新教育实验》P207
新教育实验:教育世界里的理想国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等“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因草根性、实践性、引领性以及可操作性,在全国得到诸多学校、师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掀起了一股新教育实验的热潮,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教育的“新教育现象”。新教育实验自2000年《我的教育理想》萌芽、2002年教育在线网站开始汇聚和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正式启动以来,共计有100余家教育机构与媒体用近千万的文字,见证了新教育的成长、发展与壮大。
一 全息图像:媒体眼中的新教育实验究竟是什么样的
透过对媒体报道新教育实验林林总总的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提取,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关键词映入我们的脑海,精准地描述着新教育实验——“新希望工程”“理想的教育”“幸福的教育”“基因修复工程”“素质教育”“人的教育”“心灵的教育”。新希望工程,意蕴着新教育不仅是中国教育的新希望、新未来,而且是中国教育的新工程,是继解决学生有一张课桌一个校园的“希望工程”之后,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新希望工程”。其中理想的教育,意蕴着新教育回到了教育的原点和本真,是做真教育和真做教育。幸福的教育,意蕴着新教育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是让人幸福的教育。基因修复工程,意蕴着新教育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编,是真正教出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教育。人的教育,意蕴着新教育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一切为了人的教育。
这些关键词,不仅基本勾勒出新教育的自身图像,而且指向了教育的未来“乌托邦”;不仅直抵教育本质,而且揭示了教育的应然样态。它来源于对新教育实验的认知和理解,一方面表达了对新教育实验理念、质量和成效等的客观解读与界定;另一方面,则意蕴着对当下教育的思考、批判及对教育的理想与愿景。
然而,仅仅依靠这些关键词,我们对媒体眼中的新教育实验的图像或许还比较模糊。想要获得清晰的图像,还应该直抵其自身,即新教育实验到底有哪些耀眼的光芒闪耀在教育的天空里?
一是行动性。本质而言,教育即是行动,即是实践。新教育实验从来就不是关在屋里闭门造车的理论研究,而是彻彻底底的行动研究。它不唯高深的教育理论为圭臬,它推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教育实验看来,只有行动,才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认为,教育的现场在一线,教育的财富在基层,教育的智慧在民间,教育的思想源泉在实践。这与有些教育实验有着明显的区别,也是新教育实验能燎原的重要原因。正如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所言:“如果一种教育思想不能落地,那么对于教育实践又有什么意义呢?”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多停留在概念上,教育的现实与社会的需求反差很大。新教育的实践有别于学院派研究、行政化实验,是第三条道路,寻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新教育实验反映出一种文化路向,突破学者封闭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参与,调动了一线教师的热情,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形成了广阔的实验场。它是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行动,不求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而是先行动起来,在实践中完善思考。它始终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等“十大行动”为途径,以事实说话,以故事言说,植根于校园,扎根于师生的教育生活。
二是草根性。新教育实验自发起之日起,就一直走属于自己的草根道路。它一直都是非政府组织(NGO),自筹经费,自发组织,独立开展研究和实践,独立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思想。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我认为新教育实验是民间的、草根的,不同于官方的新课程改革,也不同于学院派(学者推动)的教育改革,大部分学院派的路子是拿着既成的观点、理论、方法去学校尝试、推广。但新教育不是如此的,我认为新教育是一锅‘石头汤’,是我们和一线的教师一起来开展的教育改革。我只是用一种梦想和激情去寻找拥有同样梦想和激情的人,寻找‘尺码’相同的人,大家一起来思考、行动。”作为一个政府官员,在组织开展新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朱永新一直坚持两个原则:第一,不用行政身份和资源;第二,不占用工作时间等。新教育实验的发起和发展本质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力量之外的民间社会的觉醒。如果要说它有背景,那么它的最大背景就是千千万万扎根在中国教育一线的基层教师和学生以及校长。
三是综合性。新教育实验从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改革体系。它不是局部的,也不是部分的,而是涉及整个教育改革领域。新教育实验的内容没有局限于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它是一种整体性的教育生活改造,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既有教育理论,也有教育实践;既有课程研发,也有教学研究;既有学习方式变革,也有行为习惯养成;既有实验基地校,也有教育研究院;既有社会人员参与,也有专家支持;既有行政力量,也有民间自发;既有一线教师,也有学生参与;既有学校,也有监狱;既有来自国内的关注,也有来自国外的报道。新教育实验的出发点在于进行“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特别是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不仅构成一个从教师到教室、从课程到课堂、从学校到家庭的逻辑自洽的闭环,而且把这些教育要素有机地整合成一个从社会到家庭再到学校、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行动的教育圆环。如此,两个圆环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
四是公益性。新教育实验从其诞生之初起就强调公益性。新教育实验不向实验学校和个人收取任何管理费用。“新教育的公益是以提高中国(特别是边远地区以及农村)儿童的阅读能力以及中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核心目标,先后开辟了贵州新教育推广项目、新教育童书馆项目、新教育移动图书馆项目、完美教室项目、毛虫与蝴蝶儿童阅读推广项目、新教育种子教师计划、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等一系列公益项目。从2003年至今,新教育人的足迹一直在西部跋涉,‘灵山——新教育西部行’活动一直没有中断,陕西定边、宁夏中宁、四川遂宁、内蒙古阿兰旗、新疆奎屯,贵州凤冈、遵义、威宁等地都留下过新教育人的足迹。”“汶川大地震不久,新教育人就前往重灾区四川北川进行培训,送去了灾区儿童急需的童书、音乐盒等,为孩子医治心灵的创伤,并且在那里建立了新教育实验区。”2010年,新教育实验为倡导及推动实验发展,还成立了一家专业从事公益助学助教服务的非公募基金会——江苏昌明教育基金会(即新教育基金会)。如今,它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教育公益组织。
五是传承性。朱永新说:“新教育应该说是一种传承,是过去好的思想、好的理念、好的方法在当代新的实践、新的传承。”新教育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审视自身的文化,并对文化进行过滤、甄选,把文化中的创造、开放、包容等优秀内容传授给下一代,把这种经过筛选和过滤的文化变成他们的精神家园,让文化借他们而得以自新、日日新,重新显现上述的这些根本精神。所以,好的教育应该有文化的自觉与自我省察。在此基础上,新教育实验自觉地把中国文化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作为教育的根基和创造之源。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推动文化的自我创生,让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重新显现并焕发青春,在我们身上真正地活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教育实验让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回归”和“修复”。
除了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新教育的理论丰富多源,既有西方新教育的思想传统,又有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蔡元培、黄炎培、陈鹤琴、叶圣陶等人的思想与实践,还借鉴了20世纪以来中外教育改革的理念。可见,新教育实验不是抛弃,而是继承和弘扬。新教育是在吸纳人类文明精华,尤其是教育哲学精华的基础上,再次重建以儒道为根基和核心的教育哲学,使教育变革和思考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为传统的继承者、弘扬者以及践行者。
六是学术性。新教育实验认为,教育源自实践,理论从来不会凭空产生。因此,只有教育实践,才会产生有效的教育理论。但是如果没有理论的自觉,没有理论的指导,新教育是走不远的。因此,新教育始终以学术作为生命线,以教育实践来检验教育理论的有效性。新教育实验始终站立教育理论前沿,以教育实践为依托,把学术作为新教育立身之本,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理论体系。多年来,新教育的学术建设不断加强。发起人朱永新是一位博士生导师,是新教育学术建设的领航人。新教育核心团队几十人,大部分拥有博士学位。广大实验区(校)的积极行动和主动创造已经成为新教育学术繁荣发展的实践源头。新教育成立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新阅读研究所、新家庭教育研究院(新父母研究所)、新评价与考试研究所、新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实验研究机构和组织。这些研究机构和组织是新教育实验研究的专门部门,汇聚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研究人员,从事学术研究,确保新教育实验的学术品质。
二 逻辑根基:媒体报道新教育实验背后的教育逻辑是什么
要彰显媒体报道的公信力和可信度,就必须分析这些报道背后的逻辑与被报道对象的逻辑之间的关系。仅有媒体报道是不够的,所以必须挖掘报道背后的逻辑。新教育实验自发起开始,就吸引了媒体的眼光。从整个报道的时间轴来看,其遵循“大事件”到“大事链”、从事实到价值、从单一到系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媒体报道的逻辑,其实就折射出新教育实验自身的教育逻辑,其通过媒体报道而得到显现。那么,新教育实验独特的教育逻辑是什么呢?
1.起点逻辑——教师成长。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的教育实验,在这一点上,与其他教育实验存在本质的区别。之所以以教师为逻辑起点,是因为在新教育看来,教师是决定教育教学品质的关键要素和核心变量。站在讲台上的人,决定教育教学的质量。没有高品质的教师,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是资源,是教学的指导者、实践者和引领者。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自身,要达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目的,都离不开教师的成长。一方面,教师的成长助力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另一方面,教师的成长助力学生的身心发展。
2.路径逻辑——田野行动。新教育认为,教育是做的哲学,是行动的哲学,更是实践的哲学。教育要从实践中来,还要到实践中去。所以,新教育实验确立了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等“十大行动”为途径。“十大行动”的确立,就是要“真”做新教育和做“真”新教育。“真”做新教育,概言之,就是做实实在在的、扎根田野一线的教育现场。新教育认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现场是教育生发的第一场域,所以要把新教育的行动逻辑贯彻到底,像农夫一样守护教育的田野。做“真”新教育,就是要遵循教育一般规律,去开展、推动、研究、建设、改进新教育。如新教育根据儿童成长规律研发的毛虫与蝴蝶课程,根据教师成长规律研发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三专模式,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研究出“道德人格发展图谱”和“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等。
3.目的逻辑——幸福完整。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教育应当首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新教育自发起以来,由一个人的念想到一群人的行动,由偏于一隅到遍布全国,由生于毫末到合抱之木,已成为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民间教育改革。它用不断唤醒人们的方式,通过用激情点燃激情、梦想推动梦想的方式,寻找着“尺码相同的人”,在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生成其本质:幸福完整,并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强调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在于:不仅教育的结果是幸福的,而且教育的过程更应该是幸福的。同时,新教育实验认为仅仅幸福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人,首先是人的幸福的完整。其次,是人的身心的和谐完整。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所以,新教育实验明确提出,教育要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主张把人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朝向幸福完整的人。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帮助每个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这种帮助人幸福的教育本身更理所当然是幸福的。如果教育生活本身不幸福,教育就背离了本质,失去了应有意义和存在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新教育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在于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就是回归教育本真,是对教育本质的还原。
以教师成长为起点逻辑,经由田野行动的路径逻辑,抵达幸福完整的目的逻辑,新教育实验的三大逻辑恰好构成教育逻辑的圆环。
三 忧思启示: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总体而论,通过媒体对新教育实验的报道,我们不难看出,新教育实验对中国教育最深远的影响或者说最大的贡献在于:汇聚了一大批有教育梦想的教师,点燃了一大批教师的激情,唤醒了一大批教师的理想。在这些教师的影响和施教下,新教育实验的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学生,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然而,尽管新教育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若将其放置在整个教育改革的时空背景下,它显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个客观事实:纵观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还没有哪一个民间教育改革的参与人数、覆盖范围、影响纵深和受欢迎程度能与之相比。在这个意义上说,新教育实验既是21世纪民间教育改革的先锋和典范,也是中国民间教育改革的砥柱和旗帜,不仅客观上推动教育改革事业的历史进程,而且也为中国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行性方案和可供借鉴的样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教育的前行,与其说是一场教育的嬗变,不如说是为中国教育探路。
我们都深深期待着!
余国志于北京朝阳
2018年10月
余国志,教育哲学博士,师从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新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全国首批研学基地认定员。曾赴台湾交换学习。研究领域为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出版著作《研学实战方法论》《艺术教育成人之美》,参编《面对疫情,教育何为?》。主持“十三五”教育规划研究课题。在核心期刊《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发表论文十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全国作讲座100余场。
前言 新教育实验:教育世界里的理想国— 001
第一章 直挂云帆济沧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实现新教育理想之梦 — 003
新教育孕育的历史时机:昨日和明日 — 009
让师生拥有智慧
——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实验 — 014
新希望工程: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 — 024
聚焦新教育实验:把分数教育变成心灵的教育 — 033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 037
第二章 低手亦可摘星辰——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教育随笔让老师看学生的表情变了 — 047
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 053
解析新教育理想课堂三境界 — 062
完美的教室 靠完美课程实现 — 066
让每一间教室无限长大
——区域推进“完美教室”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 068
第三章 我以我手写我心——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创造完美教室 — 073
点燃教师以教育家情怀育人的圣火 — 080
于洁:坚守24年,为的是让学生幸福
——记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于洁 — 084
做织网的“夏洛” — 089
“中国雷夫”常丽华 — 100
第四章 众人拾柴火焰高——熬出一锅鲜美的“石头汤”
激活众学校创新无限
——一位学者的梦想剧场激活众学校创新无限 — 107
新教育实验给师生带来了什么 — 111
新教育的“庆阳实践” — 115
新教育“试验田”里树起“千灯标杆” — 119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底”
——山东省诸城市推进新教育实验行动纪实 — 123
乡村新教育的随县样本
——新教育随县实践的观察与思考 — 128
被“夏洛”们改变的世界
——焦作新教育实验7年再扫描 — 134
让羌乡孩子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北川深化教育改革综述 — 139
第五章 风景怡人独向好——相信种子 相信岁月
新教育,打造麦田里的守望者 — 145
走出中国教育自己的路 — 152
行动的和理想主义的
——一个家长眼中的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 — 157
新教育实验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 163
为基层教育实验点赞 — 166
新教育实验:像农夫一样守望教育的田野 — 171
突破关键因子,闪耀素质教育之光
——我眼中的新教育实验 — 177
第六章 风物长宜放眼量——新教育永远在路上
新教育实验能走多远 — 183
一场理想和现实的争辩
——苏州“新教育现象”之三 — 190
新教育实验能否走得更远 — 194
新教育实验再出发 — 200
新教育实验 — 207
一场教育实验生发的故事与思考 — 215
回到教育最初的起点
——专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 — 224
后 记 —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