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池塘生态养殖高产原理与实用技术》首次从生态学高度,系统研究了养蟹池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构建了蟹池生态学分析和高产技术研究初步体系。研究作出了“河蟹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是由养蟹池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性状所决定”的科学论断;揭示了蟹池水体为沉水植物带构成的草丛群落,水草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与地位;蟹池水草种群的增长模型与动态特征、形成水质的生物学过程与特点、水质动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一直以来尚未被认识的弊端与成因所在。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生态养殖核心调控技术。进而探索了满足河蟹生长所需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活”的灵魂——“河蟹池塘生态养殖高产原理”(在结构方面:实现水体环境条件——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相对适化;在功能方面:实现生产性能——物流和能流速率、效率以及通量的相对大化。而二者就此处于相对统一状态)。同时,首度确立了池塘水位、淤泥层厚度、适宜水草种类及其种群空间形态分布与生物量大小,以及水质生物学指标等不可或缺的主要关键性技术参数与要求;研究了生产实际中时常发生的河蟹早期蜕壳高死亡率,水草的栽植失败、夭折、早衰、虫害、附物,以及丝状藻类(青泥苔)滋长、水体混浊、水质藻型化等困境的成因与防控对策,解决了一系列具体技术难题。建立形成的一整套生态养殖高产理论与实用技术,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相关研究之不足,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技术成熟度,并为取得“生态、质量、效益”三赢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强力支撑。
绪论
第一节 河蟹养殖业的产生、发展现状和方向
第二节 蟹池生态学的内容与任务
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
第四节 蟹池渔业生产力
第一篇 蟹池的群落性质类型与水草种群动态
第一章 水草在蟹池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节 河蟹草栖生活是长期自然进化适应、选择的结果
第二节 水草在蟹池群落组成及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水草作为初级生产者的作用
第四节 水草的其他生态作用
第二章 蟹池水草种群动态特征
第一节 影响水草生长的因素
第二节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和增长模型
第三节 蟹池水草种群动态的一般规律
第四节 水草盛发期的成因
第五节 水草平衡期的成因
第六节 蟹池水草种群季节消长与天然水体的差异
第二篇 蟹池的水质动态变化规律
第三章 养殖期内影响水质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水质作用的主要养殖期范围
第二节 影响水质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 蟹池水体形成水质的主要生物学过程
第一节 水草种群盛发期对水质的影响
第二节 水草种群衰退期对水质的影响
第五章 水质动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 水草种群动态过程中水质主要指标变化的检测实例
第二节 蟹池水质动态变化的基本规律与特征
第三篇 蟹池生态养殖高产原理
——水草种群动态的调控
第六章 水草种群动态调控的基本目标与方法
第一节 调控的目标方向
第二节 调控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 水草种群生物量和形态分布的调控
第一节 调控的原则及主要依据
第二节 水位调控的基本要求
——河蟹·水草·水深
第三节 水草种群生物量的调控
——蟹池水体水草盛发期的二氧化碳平衡系统管理
第四节 水草种群形态分布的控制
第四篇 蟹池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与综合管控
——水质的辅助调节与指标要求
第八章 溶氧与增氧
第一节 溶氧
第二节 增氧
第九章 物质的循环与腐质链的调控
第一节 物质循环
第二节 食物链的构成和腐质链的调控
第十章 水体的容积与运动
第一节 水体容积
第二节 水的运动
第十一章 蟹池的水质要求
第一节 水质总体指标
第二节 水质的生物学指标
第五篇 水草生长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十二章 没能形成明显的生长盛发期或完整的生活史
第一节 基质与肥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水浊——物理因素与间接生物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敌害——直接生物因素的影响
第十三章 附物
第一节 组成与成因
第二节 综合性预防措施
第十四章 水草根茎腐烂和下沉死亡的早衰现象
第一节 产生原因
第二节 防止方法
第十五章 水草在种间竞争、群落演替中的淘汰及其控制
第一节 水草与种间竞争——青泥苔的产生和防控
第二节 水草与群落演替——蓝藻的产生和防控
小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