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城市产业社区的未来图景》把特色小镇看作一个经济社会主体自组织并通过学习来适应外部环境从而获得成长性的复杂系统——城市产业社区,探究特色小镇集成城市平台、产业平台和创新平台功能的机制,通过特色小镇代表性案例回顾总结特色小镇制度化、组织化、市场化的创建历程和经验成效,深入诠释特色小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举。
《特色小镇:城市产业社区的未来图景》选取长三角区域若干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的特色小镇展开案例分析,突出特色小镇建设为所在区域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变化,分析特色小镇在有限空间内营造城市产业社区“三生融合”的创业创新环境举措,以及城市产业社区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相应成效。
《特色小镇:城市产业社区的未来图景》的特色小镇建设案例,有助于研究者从理论中把握全球化、新型城市化进程中产业升级的规律和新型产业空间组织的特点,有助于小镇规划建设者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城市区位、产业要素、生态资源、文化积淀等禀赋,使特色小镇真正成为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有生命力的创新创业新空间。
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作为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强调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融合,对新常态下探索经济转型升级、建设新型城镇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国内的特色小镇缘起于浙江省,浙江省把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新样板,树立了新标杆。自2015年底以来,随着中央领导对特色小镇建设的系列批示、指示,以及国家各部委顶层设计的推进,特色小镇与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并从浙江省走向全国。
我在浙江工作的18年间,曾担任过浙江省乐清县委书记、金华市委书记等职务,1999~2001年还曾担任过杭州市市长。特色小镇就是在那一时期发端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小镇+‘一村一品”’的1.0版,升级到“小镇+企业集群”的2.0版,再到“小镇+旅游休闲”的3.0版,目前已经进入“小镇+新经济体(并进入城市)”的4.0版。
具体来说,特色小镇的1.0版就是小镇服务于周边的农村、农民、农业,服务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这种小镇模式跟农耕文明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积极投入经济发展的浪潮,克服重重困难和条件的限制,特色小镇应运而生,并升级为2.0版.乡镇企业“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小镇里所有的人都进行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相互之间构成一个高效率的生产体系,形成“块状经济”。“块状经济”的所在地就是一个特色小镇。这些小镇既是特色产业的生产基地,也是特色产业的专业市场,即同类产品“生产+市场”的集合体,产业集群内部既有产业内分工,也有产业间分工,融产业有序整合和空间集聚于一体。到20世纪90年代末,没有被“块状经济”所覆盖的小镇,保留了明清时代独一无二的建筑风貌,其独特的文化、建筑和地形和谐相融,就成了旅游资源,由此发展成为3.0版的特色小镇。
而浙江省的特色小镇4.0版,在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主动融入城市,接受城市辐射,向城市经济转型。小镇有效发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功能,极大地增强了城市活力。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4.0版特色小镇的新产品、新结构、新业态等“特色”的形成,是企业家,包括农民企业家、外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城市中各种各样“正外部性”(源自大学、金融机构、孵化器、各行业技术人员等)的涌现、叠加的结果。所以4.0版的特色小镇必须源于城市、服务城市,它跟农村工业化时期的一、二、三代特色小镇完全不一样了。
特色小镇既不是可以规划出来的,也不是依据概念的设想,而是立足浙江及全国各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并在长期的升级演进中,从原有的模式中脱颖而出的,所以,这也给理论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果硬套主流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消费者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解释,甚至用来指导特色小镇建设,那就偏离特色小镇的自组织、涌现和演进的特点了。这也是全国很多地方一阵风、一个模式复制特色小镇的原因之一。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我们对特色小镇可以做全新的解读。经济组织具有各种复杂性,是因为它是由不同异质主体的变异性、主动的适应性和相互作用共同涌现形成的。在特色小镇里,产业和空间的活力源于其个体的自适应性所形成的自组织性,所以建设特色小镇需要众多企业力量的涌动来推动特色小镇的诞生和发展。
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得出评价特色小镇的一些标准。一是自组织。好的特色小镇是由下而上生成的空间和产业组织,差的特色小镇往往是人为规划的。二是共生性。好的特色小镇和周边是共生、共赢的关系,差的特色小镇与周边是两张皮、相互竞争的关系。三是多样化。小镇特色的种类多样化,利于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和多样化的产业模式,能够完善创业生态链,产生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四是强联结。
白小虎,1974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武进,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教授,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现任职于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研究方向为制度与区域发展、区域与城市经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市群非均衡演化的机制与路径”,出版专著《市场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当代浙商与专业市场制度——传统与变迁》(获第十七届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财贸经济》、《中国软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张日波,男,1982年生于山东青岛平度。201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思想史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思想史和区域经济学。出版《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以马歇尔为中心的考察》等著作。在《经济学动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发表论文20多篇。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第一章特色小镇的实践探索
一特色小镇的建设背景003
二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008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保障012
第二章城市产业社区视角下的特色小镇
一特色小镇的理论探究022
二产城人文融合的城市产业社区028
三城市产业社区的新供给机制035
第三章梦想小镇:成就梦想的创业创新生态圈
一梦想小镇旧貌换新颜046
二梦想小镇缘何换新颜050
三“引进来+走出去”寻更大的梦想059
第四章云栖小镇:与未来同行
一云栖小镇蝶变066
二开发区的华丽变身069
三云栖小镇的科技创新生态077
第五章昆山智谷小镇:阳澄湖畔的创新极核
一昆山智谷小镇前世今生086
二昆山智谷小镇奏响创新“协作曲”090
三“智”存高远打造创新“强磁场”095
第六章石墨烯小镇:西太湖畔的未来碳谷
一石墨烯小镇缘起102
二石墨烯产业生态进化107
三领创烯时代共创碳未来115
第七章山南基金小镇:山中飞出金凤凰
一山南基金小镇的发展历程124
二山南基金小镇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128
三山南基金小镇的创建做法132
第八章艺尚小镇:未来设计之都
一衣裳到艺尚140
二走向设计之路142
三将杭州设计带向世界151
第九章袜艺小镇:再亮“国际袜都”新航标
一破立之间迸发转型发展新活力158
二重构袜业,重塑大唐161
三“国际袜都”新航标169
第十章东方美谷:专注美丽健康产业
一“东方美谷”到底是什么176
二“东方美谷”行动策略与体系构建181
三“东方美谷”的未来187
第十一章苏绣小镇:秀出发展新空间
一苏绣小镇的历史与今生192
二“秀出”“四高”建设标准195
三“秀出”特色经验201
第十二章三瓜公社:构筑城乡融合的支点
一三瓜公社关于文化、村落和扶贫的故事212
二以产业融合促乡村再造的“三瓜”实践217
三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支点的几点启示222
第十三章特色小镇建设的总结与展望
一特色小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228
二未来展望233
附录
附录一浙江特色小镇提升发展的对策思路240
附录二关于特色小镇与高端装备产业同步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245
附录三旧金山湾交通模式对杭州湾经济区交通与城镇产业布局的启示250
后记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