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听邵珊老师讲合力养育
本书作者用亲身接触到的丰富案例,为读者讲述如何有效避开合力养育中的那些“坑”:家庭和睦是合力养育成功的基础;抛弃陈旧的育儿思想和观念;掌握科学育儿新理念;读懂儿童奇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学做“新派”父母、祖父母,带好“新”时代的娃;让合力养育科学可行,让家庭生活亲密和谐,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这本书看似讲的都是一些家长里短、婆婆妈□□事情,其实是告诉祖父母一辈和年轻父母一辈如何正确地爱孩子 自 序 一直想写一本关于合力养育的书。 闲逛在菜市场、大院中,常常会看到一群老人扎堆儿在抱怨各自子女的诸多不是:自己如何辛苦、千里迢迢跑来给儿女带孩子,还被他们嫌弃;小辈如何花钱如流水,还抱怨老人太过节俭、抠门;等等。与此同时,年轻人集体吐槽自己婆婆、妈□□声音也不绝于耳:老人如何没有边界感,如何因循守旧、不与时俱进,如何溺爱孩子、打破孩子父母制定的规则……这两大阵营的互怼常常是势均力敌、分庭抗礼。如此看来,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和矛盾还真是由来已久。 在我接手的大量咨询个案中,不难发现,那些集父母与祖父母两代人宠爱于一身的小孩子更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偏差,究其原因往往和家庭关系密切相关。父母吵架,两代人互相埋怨,都会造成孩子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这样看来,那些不起眼儿的“家务事”其实并非小事,它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会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能不能把□□块快要倒下的骨牌扶住,让两代人在育儿问题上达成一些共识,减少发生争执的可能。 做祖父母的人大多已经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闲在的惬意不到一个月便会被无所事事的焦躁所代替。这时看着儿女们每天忙忙碌碌,开这个会议、接那个项目,自己心中反倒会平添几分羡慕甚至嫉妒,感叹属于自己的舞台已经不在,自己也不再被社会所需要,以后的社会是属于年轻人的了。社会属性的消失让这些老人把生活的重心转向家庭,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全心全意地做个家庭主妇(夫)了,却猛然发现自己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少了。陈旧的观念、滞后的信息,甚至一以贯之的价值观都被儿女们“无情”地驳回,而且被驳得振振有词、掷地有声。殷切的希望和关怀也被他们拦截在半路上,就这样稀里哗啦地碎了一地。 于是颓坐在原地发呆:我的后半生该如何打发?以后我要不要给他们带小孩?不带不带,让他们自己带,也尝尝为人父母的艰辛,体验过了就知道我们的不容易了。可是自己怎么就那么没出息,每每在小区里看到别人家的小宝宝,就喜欢得不得了。如果自己家里也能有这么一个“小玩意儿”该多好,就是苦点儿、累点儿也愿意帮他们带。于是开始无理智地催婚、催生,殷切地期盼着能当上祖父母。可是有一天终于如愿了,却不承想里面竟有这么多的“坑”等着自己跳进去。 决定写这本书,一来我想替老人们鸣鸣冤。因为自己的年龄慢慢大了,不出几年也要步入祖父母的行列,年过半百,被女儿怼了几次后,越发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做老辈的心境。 二来我也想替年轻人说说话。因为自己常常以“姐”的身份混迹于“80后”中间,和年轻人插科打诨,还算说得上话。在他们吐槽家里“老一辈”时,还经常假装无辜地认真倾听,发表共鸣,全然没让他们发觉我竟是个“卧底”,其实他们说的那些问题,我都有。 既然可以被两代人所信任,我就不自量力地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看看能不能作为一个“外人”来和大家一起念念这本关于合力养育家家都难念的经,因为它真的让太多的年轻人为此苦恼了;看看能不能作为一个“中间人”来调和一下这些“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给两代人一些积极的建议,因为它真的也让老辈人为此伤心了。 于是,我决定将这个清官都难断的家务事拿出来公开断一断。既然两代人的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育儿问题上,那我就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尤其是给那些已经或即将成为祖父母的同龄人,让他们或许可以成为既让子女放心又有专业知识的祖父母。 想法很大胆,对吗?之后的路就不平坦了,受到了很多的质疑。 “书的受众群是谁?祖父母?年轻的父母还做不到持证上岗呢,哪里轮得到祖父母?不行,不行!” “祖父母,七老八十的老头儿、老太太?老人会去书店买书看吗?不行,不行!” “老人退休了还愿意学习吗?看孩子那么忙,能有空读书吗?不行,不行!” “一贯按经验出牌的老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吗?不行,不行!” “你是向着儿女说话,还是要替老人发声?向着儿女说话会不会激化矛盾?替老人发声,儿女会买账吗?” 一时间,问题接踵而来。 但我依旧想写,因为这个矛盾几乎家家都有,甚至延续了几十年,而今演变到了白热化。一个人会在看到和自己想法相左的观点时本能地不屑、气愤,但智慧的女人、男人一定会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的做法,无论他是“60后”“70后”“80后”还是“90后”,都是如此。况且,人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争个谁对谁错,而是为了共同学习、合力教育,□终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有人说:“孩子就该父母自己带,祖辈带娃本身就有问题。”但是自己带,现实吗?现在大多数女性都有工作,家里都是双职工,看孩子这件事自然就落到了祖父母的身上。在城市里,我们随便打听一下,周边哪个孩子不是祖父母带大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约有60%~70%的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的,因此祖辈带娃便成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历史悠久的、短时期内无法逆转的普遍现象。 而今,“90后”当上了父母。随着年轻一代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他们对孩子的养育格外关注,对养育者的要求也变得更高。网络时代大量的育儿知识铺天盖地般迎面而来,身在养育□□线的祖父母们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的话,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就会越发凸显。 好在即将要当祖父母的是一群“60后”。 “6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出生在困难时期,少年时经历了一场浩劫的尾声,赶上了恢复高考,工作时迎来了改革开放,中老年时又撞上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他们的大半辈子都在变革中度过。他们有工作,有文化,有见识,有情怀。如今他们即将或正在从各自的领导岗位、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回归到家庭中。家庭中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又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生活意义。 他们是有别于之前任何一代祖父母的“新派”祖父母,有着对和谐关系的向往,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懂得自己是要和孙辈朝夕相处的人,自己的素质决定着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他们对孙辈的爱除了无微不至的呵护外,还需要具备科学、健康的养育知识。他们渴望学习、渴望交流,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代经过系统化学习、“持证”上岗的祖父母,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时代带孩子早已经不是将孩子养得白白胖胖那么简单的事情了,他们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正铸造着孩子尤为重要的童年。 的确,一个孩子的童年会关系到他的未来,而一代孩子的童年会关系到整个民族或国家的未来。与其抱怨无法避免合力养育中的矛盾,不如把父母学堂同时搬到祖父母这里来,让三代人一起学□,□同成长。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走访了很多家庭,聆听到很多年轻人的无奈和老人的苦衷,发现自己以前真的太少关注老年人心理了:或许觉得他们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社会中可有可无的“弱势群体”;或许觉得和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代沟,不愿去聆听。但当我真正走进老人中间对他们感同身受后,才越发觉得需要替他们发声。而我本人也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心灵一次次受到撞击,越发地想去关注、关心、关怀家中和身边的老人。 年轻的父母常常会因为老人带孩子的不得法而去责怪老人,但他们是否知道,敬老本身就是对孩子□好的教养。反之,大人对老人的吼叫,孩子也会看在眼里,学在身上。而老人也不要一味地拒绝新生事物,旧的经验未必能带好新时代的孩子。 这本书看似讲的都是一些家长里短、婆婆妈□□事情,其实是告诉祖父母一辈和年轻父母一辈如何正确地爱孩子。要知道,0~6岁这个阶段对一个人的一生尤为重要。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学习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关系。他在潜移默化中学□□□是如何相处、如何相爱和如何爱他的。一个身体健康、智力正常、心态良好的孩子一定出自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平日里,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所做的极端行为,究其根源是受到了不幸童年的影响。一个孩子童年获得的良好安全感会成为其一生幸福的保障。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成长得好,那么以后的社会才会更加稳定、和谐。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祖父母、父母参与合力养育以及两代人需要了解的一些事,希望能对当下的合力养育参与者有些帮助。 □后,感谢张晓光女士对本书的倾情付出,从话题的调研到结构的布局都倾注了她很多的心血;同时也感谢一路走来,为这本书提供大量案例和宝贵意见的朋友们。
邵 珊 2019年6月
家庭和睦是合力养育成功的基础
“儿媳的‘断舍离’,扔掉了我所有的念想” / 002 东西的去留,都需要对彼此多一点儿尊重 / 003 “婆婆走了,我傻眼了” / 006 当自己收拾不了残局时,才发现自己离不开老人的帮助 / 007 “我终于被‘刑满释放’了” / 009 如同“坐监”的老人带出的孩子也不快乐 / 011 “我把儿媳当闺女待,结果还待成了仇人” / 013 婆媳关系的实质是竞争关系 / 014 “孙女要上幼儿园了,我是该走还是该留” / 017 去留都要考虑并尊重对方的意愿 / 018 “面对‘妈宝男’老公,我该如何是好” / 021 不要把“妈宝”当成是孝顺 / 022 “给儿子看娃,我差点儿‘抑郁’了” / 025 不可忽视的老年抑郁症 / 026 “我逼儿媳生二胎,儿媳请我来‘上刑’” / 029 老人不要强迫子女生孩子,子女也不要勉强老人带孩子 / 030 “我的儿子为什么非要给你带不可” / 033 母亲才是孩子的□□监护人 / 034 “我是产后抑郁,不是太‘作’、太娇气” / 037 月子——家庭关系的转折点 / 038 孩子一出生,奶奶和姥姥就“杠”上了 / 041 接纳不同,优势互补,就是教育资源的□佳配置 / 043 谁是家里的女主人 / 045 理性正视关系的变化,才能保证一段新关系的良好开始 / 046 “遇见你,我一无是处” / 049 不是所有老人都适合带孩子 / 050 “妈,您怎么可以这样惯孩子” / 053 老人溺爱孩子有因也有解 / 054 “妈是过来人,听□□话没错” / 058 不要给子女太多的不良暗示 / 059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女人就得靠男人养 / 061 女性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前提条件 / 062 “太爱说话的岳父,我快被你吵死了” / 064 在一起太难受不如选择分开 / 065 “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没法要” / 067 请让老人在儿女家“体面”地带孩子 / 068 女婿打外孙,姥姥如何妥当面对 / 070 父母不是圣人,也有犯错的时候 / 072 “我是来找老伴儿的,不是来当后姥姥的” / 074 继父母没有义务帮忙带孩子 / 075 第二章 抛弃陈旧的育儿思想和观念 “我这不懂、那不懂,不也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了” / 080 不能用过去的经验带现在的孩子 / 081 “我儿子也是读书人,怎么可以在家里带孩子” / 083 父亲带大的孩子更令人羡慕 / 084 “我就是尝尝烫不烫,哪儿有那么脏呀” / 087 时代不同了,卫生标准也不同了 / 088 “9斤奶奶”的骄傲 / 089 白白胖胖不一定健康 / 090 “宝宝和奶奶□亲了,奶奶搂着睡” / 092 独立分床睡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积极意义 / 093 “外面冷,宝贝出门多穿点儿” / 095 有一种冷叫姥姥觉得冷 / 096 难道挑食也遗传 / 097 今天不吃并不代表永远不吃 / 098 “孩子要是饿出胃病怎么办” / 100 遵守规则需要温柔并坚定 / 102 “孩子别玩了,快到姥姥这边来” / 103 经常性地打断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 104 “再不睡觉大灰狼就来叼你了” / 105 不要让孩子在惊吓中入睡 / 106 “不听话,奶奶当然要凶你” / 108 老人的不稳定情绪比“危险”本身对孩子的伤害还要大 / 109 “大宝,快来给大家背一首唐诗” / 111 让孩子展示才艺时,要注意三点误区 / 112 “我一定要培养出一个天才外孙” / 114 宝宝的大脑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刺激 / 115 “你看对门的哼哼做得多好” / 116 别让孩子成为比较的牺牲品 / 117 “你妈走了,她不要你了,她是个坏妈妈” / 119 让孩子恨妈妈,与其说是对妈□□惩罚,不如说是对孩子的惩罚 / 120 “我家缺女孩,就把孙子当女孩养” / 122 不要因为大人的喜好而让孩子产生性别角色混乱 / 123 “在咱家你就是大王” / 124 合力养育□□大杀手——“惯孩子” / 125 “反正我们是男孩,怕什么” / 127 对男孩进行性安全教育同样重要 / 128 “孩子把书读好就行了,学什么艺术呀?!” / 130 艺术素养的提升会让孩子更有幸福感 / 131 孩子一定要学会分享吗 / 132 不要强迫孩子做形式上的“伪分享” / 133 第三章 掌握科学育儿新理念 “我是早产妹妹,姥姥说这些我都不能做” / 136 对特殊儿童□好的呵护就是让他们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 137 “谁敢把我家孙子摔了,我就炒谁的鱿鱼” / 138 有一种伤害叫无微不至 / 139 大的应该让着小的吗 / 141 大的不需要总让着小的 / 142 “这熊孩子就不穿我给她准备的衣服” / 144 孩子可以自己选衣服 / 145 “奶奶,我真的不喜欢弹琴” / 146 兴趣班的选择前提一定是孩子感兴趣 / 147 “孙子那么小,儿媳就要带着他到处去旅游” / 149 孩子太小,不要随随便便带出去“见世面” / 150 和外国孩子相比,中国的小孩太幸福了 / 152 “幸福”的背后是独立性的退化 / 153 “□喜欢姥姥给我喂饭了” / 155 祖辈偶尔的“纵容”正是祖孙俩爱的连接 / 156 “爸爸妈妈吵架了” / 158 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生激烈冲突 / 160 “我的小孙女实在太懂事了” / 161 孩子超乎年龄的懂事未必是一件好事 / 162 “再哭爸爸就揍你” / 163 允许孩子哭,哭是孩子的权利 / 164 “奶奶,给我看会儿抖音” / 166 在家长的指导、监督下使用网络 / 167 “我的压岁钱为什么要让妈妈保管” / 169 用压岁钱培养孩子的财商 / 170 “爸爸,你什么时候再来我家玩呀” / 173 留守儿童需要父母更多的关爱 / 174 “书上说了女孩要富养,我家孙女就要住五星级酒店” / 176 富养出来的女孩能讲究也能将就 / 177 “我为什么要孝敬爷爷,就因为他老了吗?” / 179 和老人有连接的孩子才能从心底里尊敬老人 / 180 “爸爸,我要去天堂找奶奶” / 182 奶奶会在天堂保佑我们 / 184 第四章 读懂儿童奇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会用勺子吃饭了,为何偏要用手捡地上的米粒吃 / 188 看似倒退,实则进步 / 189 宝宝□近为什么总爱打人 / 190 孩子在2岁前打人是进入了手的敏感期 / 191 心宝今夜“魔怔”了 / 193 孩子偶尔出现夜惊现象是正常的 / 194 “孙女才2岁就开始叛逆,我还管不了她了!” / 195 2岁左右的孩子不听话是进入了自我意识萌芽期 / 196 “孙女特别馋” / 198 孩子吃手是进入了口腔敏感期 / 199 “孩子□近为什么总说屎尿臭屁” / 201 两三岁的孩子骂人是进入了语言敏感期里的诅咒期 / 202 “孙女为什么总吃鼻牛儿” / 203 偏差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心理动因 / 204 “好好的路不走,干吗非要踩水坑不可” / 206 不好好走路是孩子进入了行走敏感期 / 207 “儿子会偷钱,都是被他奶奶惯的” / 209 5岁前撒谎、偷东西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 210 “外孙女为什么要撒谎” / 212 正确分辨孩子撒谎的意义 / 213 “孙子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攻击性” / 215 孩子会在家庭里习得大人的暴躁脾气 / 216 “奶奶,小胖说要和我结婚!” / 218 四五岁的孩子想和异性小朋友结婚是正常的 / 219 “儿子洗澡的时候,孙女非要进去看不可,这可怎么得了” / 221 4岁前和异性父母洗澡是孩子了解异性身体□自然的方式 / 222 “二孙子为什么只吃牛奶泡饼干?” / 224 长期被忽视的结果会导致孩子生无可恋 / 225 “外孙为什么总是虐待家里的小猫” / 227 虐待动物是孩子发出的一个求救信号 / 228 “孙女□近怎么这么倔” / 230 孩子执拗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 / 231 “孙子10岁了,为什么总穿绿色的衣服” / 232 每一个执着的偏爱里都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动机 / 233 “孩子,为什么你就不能输” / 235 黄色性格的孩子要教他客观看待输赢 / 236 “妞妞,你简直就是一个‘人来疯’” / 238 红色性格的孩子要给他留出展示的时间和机会 / 239 “宝宝,你为什么就不能叫人呢” / 240 蓝色性格的孩子在社交中保持底线就好 / 241 “我家孩子从不和别人抢” / 242 绿色性格的孩子要让他学会不委屈自己 / 243 “孙女出门总抱着她的小白象” / 245 孩子的恋物癖不要强行戒除 / 246 孩子为什么总莫名其妙地生病 / 248 家庭出问题了,孩子会□□个被伤害 / 249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