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光:上海老城区风貌忆旧》是“《上海滩》丛书”中的一种,所收录的文章反映了上海许多老马路、老建筑、老弄堂和老地名的由来及其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也记录了不少亲历者对于老城区生活的生动回忆。例如,来自一条马路名字之争的上海“八仙桥”地区的得名,苏河湾的民族工业的产生及吴昌硕等名人在苏河湾的往事,十六铺地区码头的出现及其名字的由来。而不少市民对于昔日弄堂生活的追忆,更是上海社会风貌和普通人生活的生动写照。
熟悉上海地情知识的人都知道,上海滩上每一条马路、每一条里弄、每一幢老房子、每一个老城区都记载着厚重的历史,镌刻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记录着感人的故事。承载这些历史和记忆的老地名,亦是上海老城区历史的一部分,本身也蕴含着申城百余年来的风云往事。四马路、八仙桥、青年会大楼、金利源码头、苏河湾、老北站、金城里、康乐村,一个个地名,讲述着一段段人文往事。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前两年,我们在编辑《上海滩》杂志丛书过程中,对这一点体会颇深。2018年和2019年,我们编辑出版了两辑《上海滩》杂志丛书,共7种(另有一种待出)。我们原本以为将历年在《上海滩》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按主题分成若干本编成丛书,其功多显现在为学术研究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上;而对广大的普通读者来说是难有多大兴趣的。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丛书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这些读者中既有几十年来订阅《上海滩》杂志的老读者,也有不少对上海史感兴趣的年轻朋友;既有许多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上海”,更有来上海打工创业的“新上海人”。他们既想了解五六千年前的老上海,也想知道70年前走进“新世界”的新上海,更愿意了解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生地覆天翻的大上海!据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告诉我们,2018年的《上海滩》丛书中的《海上潮涌——纪念上海改革开放40年》一书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读者踊跃购买,一年多来已加印了3次,总发行量达8000余册。而2019年5月推出的《五月黎明——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一书,仅在半年里也已经加印一次,发行量也达四五千册。而《申江赤魂——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纪事》和《海上潮涌——纪念上海改革开放40周年》两书不仅读者喜欢,而且还被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收藏、研究和展览。有一家旅行社的老总专门买了《申江赤魂——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纪事》和《五月黎明——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等书,作为向游客介绍上海历史的重要资料。前两年,上海大学出版社在上海书城举办的两次《上海滩》丛书读者见面会上,因听众太多,许多读者没有座位,就站着听专家学者讲述书中的精彩故事,并提出问题请专家学者解答,气氛十分热烈。散会后,读者们纷纷排队购买《上海滩》丛书。有些老读者高兴地说,这些书的内容大多是亲历者所见所闻,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读起来也就觉得亲切可信。特别是一些老读者说,丛书里的文章过去都读过,但如今同一主题的文章集中阅读所产生的冲击力就更强,思考就更深了。所以,他们纷纷建议我们今年要继续编辑出版《上海滩》杂志丛书。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我们经过慎重考虑和仔细研究决定,今年继续编辑出版4本一辑的《上海滩》杂志丛书,分别是《英雄儿女——志愿军老兵朝鲜战场亲历记》《上海制造——黄浦江畔的中国品牌》《影坛春秋——上海百年电影故事》《城市之光——上海老城区风貌忆旧》。
上海洋泾浜
洋泾浜的传说
闲话泥城浜和周泾浜
淮海路百年沧桑
上海老城厢走马观花记
寻访四马路上的文化史迹
“八仙桥”的来历与变迁
八仙桥菜场:一场菜贩与公董局的冲突
挖出清代大炮的光明中学
八仙桥琐忆
日新池:阿桂姐开办女子浴室
大众剧场:黄梅戏从这里腾飞
青年会所八十年
在八仙桥上劳动课
十六铺旧事漫谈
金利源码头那些事
昔日小东门外的洋行街
“三大祥”竞争个个有绝招
市轮渡“东东线”沧桑录
苏河湾探源
老北站史话
说说苏河湾的老工业
上海总商会:一座无形的桥
辛亥功臣俞国桢与闸北
吴昌硕在苏河湾
南阳桥逸事
南市难民安全区纪实
曹杨新村:中国街道之星
“明星弄堂”:桃源村
安丰里:人才荟萃的京剧票房
消失的会乐里
金城里青春纪事
康乐村当午的那些人和事
我的白俄邻居们
回眸丁盛里
情系九福里
宝康里琐忆
仁庆坊纪事二则
景安里的里弄食堂
老上海弄堂生活琐忆
大庆里附近的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