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匿医径》,明·程玠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临证综合17:松厓医径》分前、后二集,前集分伤寒集、六经分属病证、六经证治之图、治病合用药方,提纲挈领地论述伤寒及伤寒诸证,以图说、提要的形式,阐述六经(五脏、命门)证候分类、脉证及治方,附方165首;后集分述内科杂病、外科疮疡、妇人孕产兼及儿科、目齿等,计病证60余个,其治疗方药颇多秘传效方。本次整理以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刻本为底本。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在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专家组负责项目指导、咨询、质量把关,项目办公室负责实施过程的统筹协调。专家组成员对古籍整理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有的专家从事古籍整理研究长达70余年,深知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履行职责认真务实。专家组从书目确定、版本选择、点校、注释等各方面,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指导。
前集
伤寒集
杂病准伤寒治法
伤寒伤风辨证
伤寒证
伤风证
伤寒见风伤风见寒
伤寒伤风传至肌肉
传经
传少阳
传阳明经
传三阴经
结胸以下皆坏症也
痞
畜血
发黄
发斑阴证附条下
痤病阴痉附条下
伤寒治法
伤寒坏病变证
伤风附
辨伤寒潮热形证死诀
辨外证九候死诀
入患门察形证诀
六经分属病证
心图病证
肝图病证
肾图病证
肺图病证
脾图病证
命门图病证
六经证治之图
心部证治之图
肝部证治之图
肾部证治之图
肺部证治之图
脾部证治之图
命门部证治之图
治病合用药方
汤类饮煎附
饮煎类
散类
丸类丹附
后集
中风一
中寒二
中暑三
中湿四
感冒五
内伤六
郁证七
痰饮八
咳嗽九
疟证十
泄泻十一
痢十二
呕吐恶心十三
吞酸十四
嘈杂嗳气十五
梅核气十六
水肿鼓胀十七
虚损十八
劳怯十九
头痛二十
心痛即胃脘痛二十一
腹痛二十二
腰痛二十三
气证二十四
疝气二十五
痛风二十六
目病二十七
咽喉二十八
齿病二十九
血证三十
汗证三十一
心跳惊悸三十二
消渴三十三
便浊遗精三十四
淋闭三十五
秘结三十六
黄疸三十七
痔漏三十八
疮疡三十九
疔肿方法
杨梅疮方法
疳疮方法
癣疮方法
疥疮方法
臁疮方法
汤火疮方法
腮毒方法
金疮方法
乳痈方法
妇人不孕四十
胎前四十一
胎漏方法
……
校注后记
方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