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二十年:中小学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实践与探索
定 价:55 元
- 作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
- 出版时间:2019/1/1
- ISBN:9787542853639
- 出 版 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632.3
- 页码:301页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从区域推进课程建设、实施与管理,区域和学校教研工作,历年学校优秀课程案例,社会资源推动学校课程等方面展开论述,汇聚上海中小学校二十年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
这是一本用心“做”了二十年的书。
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是本市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一个国家性的地方课程体系中构建“基础型、拓展型与研究型”课程,使一个地方的课程体系在确保共同基础培养的前提下,充分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做事”的能力。这一课程改革的战略布局,开教育改革的先河,而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以下简称“两类课程”)则是这一战略布局中的“胜负手”,在全国具有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
二十年间,“两类课程”伴随着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推进的步伐,从试水探路、提炼经验、由点及面,一步一个脚印走来,“聚沙成塔、无中生有”地探出了一片新生的课程天地,形成了两个功能独具的课程体系;建设了一支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精于研究、巧于指导、务实有效的教研团队;探出了中小学校本课程规范建设有效实施的路径。
这本小书,说的就是这中间的故事。这些故事说的都是实实在在“做”过的事,有讲教师怎么“做”课程的,有讲学校怎么“做”规划和管理的,有讲上下如何携手“做”教研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全力“做”保障的。将这些故事按二十年发展的足迹,用课程的逻辑串联起来,就成了一串既朴实又璀璨,还富有“治愈系”功能的珍珠项链。
二十年的故事,很多很多。一本小书是装不下的。所以,本书只在“综述”部分□□章,将这二十年的历程高度浓缩“概括”了。欲知上海中小学“两类课程”发展的概貌,则可从这个“综述”中“管窥”。
校本课程的建设主体是学校。在上海,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是属地化管理的,离开了区(县,在上海“二期课改”课程推进的二十年间,上海逐渐撤县建区,如今已全部撤销了“县”的行政区划建制)的大力支持是做不好的。正因为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新辟的“两类课程”,使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中小学课程的权力再分配,增大了各区对学校课程的管理权、赋予了各中小学校本课程的规划实施权。因此,二十年间,上海各区都在校本课程的推进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建网、建库、建队伍”……,尤其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形成了很多区域优势与学校特色。这些故事,在本书第二、第四章中有详细叙述。
中小学“两类课程”的教研机制,是中小学“二期课改”工程的一朵奇葩。它既要像传统学科教研那样立足“课堂”、关注过程,又要“长臂管辖”至校本课程的规划、管理、开发等顶层设计,中间还要牢牢抓住教师科目编制、主题设计等的课程编制,可以说是中小学教研体系中,□□贯穿课程“全逻辑”的一个教研体系。这一教研体系,不但开了全国中小学教研工作创新发展的先河,还使上海市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对学校课程管理与指导“无盲点”的全覆盖。确保了“二期课改”的全面、有效、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本书单辟一个部分——第三章,分别从教研的起点、抓手、机制三方面介绍这一教研“新举措”。
本书的第五章,则是重点介绍这二十年来对本市中小学“两类课程”发展起了关键作用的一些政策、课题、规定,这些物化的成果,既有源于自上而下的要求,也有源于自下而上的创新。这一切无不记录了在课程改革进程中,一切新生事物所必须面临的困难、经历的艰难和砥砺奋进后的登高望远。
故事是一个一个说的,故事的编排也是一组一组排的,但蕴含其中的理确实需要连起来“品”的。想要知道区域保障政策下校本课程的“众生相”,就要“俯视”相关学校的规划、科目(主题);想要知道一个科目(主题)之所以能得以生根、滋长,就必须“仰望”学校的要求、区域的政策。总之,校本课程,既要立足学校、□□□□、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必须遵从于办学理念、管理要求,还必须严格地遵守国家的课程政策与育人宗旨。
从现在来看,作为中小学校本课程的一个代表,上海中小学“两类课程”在立足校本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在源于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志愿、培养“能做事”的创新型人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具有了鲜明的特点、形成了较为成型的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一本“做”出来的书,也是一本就“事”论“理”的书,更是一本汇聚上海中小学校二十年校本课程建设经验的寻“规”导“矩”的书。
衷心期盼这本小书能为读者答些疑、解点惑、省点劲,为中小学校本课程的持续发展起一个小小的台阶作用。
纪明泽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第一章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与发展集萃/1
第二章 区域推进,构建规范有序的课程建设格局/25
引言/26
以特色课程为载体引领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黄浦区整区推进中小学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27
项目研究攻坚克难 联盟协作砥砺前行——杨浦区小学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开发与建设回顾/35
走“共建?共享?共赢”的校本课程建设之路——金山区小学自主拓展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41
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落实科学和人文教育——普陀区中学《走近院士》课程建设的实践和反思/47
“传统与当代交响”:激荡虹口学子童心传承文化——虹口区“指南针计划”的项目课程实践/53
加强区域课程管理 助力“云间课程”建设——松江区中小学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推进与探索/59
杯赛引擎 资源建构——徐汇区小学“汇师杯”助推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66
顶层设计 项目推进 校本实施——静安区中小学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区本化推进实践行动/70
第三章 复合教研,搭建市区校研究与分享的平台/75
引言/76
第一节 教研工作的主抓手——基于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77
集团合力共研课程 规范实施凝练经验——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探究型课程教研案例/77
发现?分享?飞翔——华东师大附小校本课程整体规划的研修实践/84
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程生态——张江高科实验小学“万花筒”课程体系成长之路/88
建立学第一同体 注入研修新内涵——曹光彪小学“玩转上海”教研团队建设思考/92
问题导向 任务驱动 抱团发展——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基于教师课程开发的校本研修之路/96
匠心锤炼科目品质 薪火相传互助成长——闵行区梅陇中学以课程建设促师生发展的探索/100
智慧点亮课程——上海市江湾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105
崇尚科学 多彩发展——徐汇中学与大学共建课程的顶层设计与实践研究/110
分享中创新 协同中发展——搭建复合多元教研平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晋元经验”/117
第二节 教研工作的新视域——基于区域研训引领与助力的研究/1第一
创建CTS图谱,引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主题教研——黄浦区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教研的实践与研究/111
共生 共建 共享 共赢——闵行区基于“教研训基地”的“两类课程”教研机制实践与研究/131
问题导向,项目驱动,持续提升骨干团队校本课程建设能力——青浦区“两类课程”研修推进机制/137
齐努力 同分享 共成长——徐汇区小学拓展型课程同科目联盟教研的实践探索/143
提升学校的课程理解力和执行力——奉贤区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教研经历的四个阶段/147
区校联动,整体提升学校教师课程力——崇明区中小学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教研与培训工作总结/151
第四章 校本实施,开发学生喜欢的学校课程体系/159
引言/160
第一节 学校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与科目纲要编制/161
润物无声 彰显特色——杨浦区中原路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161
引领全体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长宁区新虹桥小学《和书堂》书法课程设计/166
在课程中注入生活的温度——徐汇区东安路第二小学《学讲“上海闲话”》课程设计/171
着眼于丰富学习方式的课程引进与校本化实施——普陀区曹杨二中附属学校“JA《我们的城市》”课程设计/177
从课程知识表征到学生自我知识表征的实现——嘉定区第一中学《嵌入式控制》课程的开发/183
让每一位学生都要有一次科学研究的经历——上海市吴淞中学“道尔顿工坊”创新实验室课程群建设与实施/190
创新之思——上海市大同中学CIE课程发展历程/196
第二节 学校研究型课程纲要编制与主题设计/202
发现生活乐趣 探索生活奥秘——一师附小“是真的吗——关于雾霾”探究型课程项目设计/202
基于目标 特色统领 实践优化——山阳小学探究型校本课程的建设实践/208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杨浦小学建构校本化探究型课程的实践与思考/213
基于课程核心能力 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中远实验学校探究型课程纲要设计/220
丰富课程培育路径 助力师生共同成长——七宝中学研究型课程建设与实施/228
第五章 专项攻坚,探索社会专业支持的操作路径/235
引言/236
推进乡土课程建设 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的思考与实践/237
播撒课程种子 培育创新素养——上海中小学双新课程平台的研究与行动/242
馆校合作 深度探索 推进场馆课程建设——上海市场馆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发展路径/252
中小学专题教育网络学第一统的研发与应用/261
研究型课程大规模实施智能支持平台研发与实施模式探索/272
附录/286
2012上海市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现状综述——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向均衡、精品、特色迈进 纪明泽 何永红/286
从教学研究走向课程研究,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上海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教研工作之探索 江铭初/293
研究型课程中的规则意识探讨 杨 帆 贺利林/297
后记/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