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五章,从电磁场基本理论出发,基于电偶极子电磁场经典理论推导出架空输电线路时谐电流激励的电场强度的近似计算方法,论述了架空输电线路对无线电测向的电磁影响机理、保护距离和解决措施;基于矩量法计算架空输电线路再次辐射电场强度和空间谱估计测向的示向度误差,阐述了电晕无线电干扰特性和对无线电接收的电磁影响;根据标准分析了架空输电线路对导航、雷达和微波通信等电磁影响的保护距离。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们发现了电力线路对电话、电报的电磁干扰,开始关注强电对弱电的电磁干扰问题。很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试验研究,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多次颁布“防护导则”,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都颁布了相应标准或推荐。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相关科研、设计、工程建设、运行单位和大专院校陆续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各有关部门制定了国家标准或相应的规程,较好地解决了强电与弱电两大系统间的电磁影响和兼容。
21世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快速高质量地发展绿色电力,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关部门相互协调,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研究成果解决电力工程建设电磁影响问题,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鉴于撰写《输电线路与无线电台(站)的电磁影响》一书尚属初次尝试,其主要目的是介绍相关专业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更好地贯彻标准和有关规定,供工程建设和设计参考。本书主要介绍架空输电线路与无线电台(站)的电磁影响(干扰),重点阐述架空输电线路与中短波段收信台和测向台的电磁影响。架空输电线路电晕和架空输电线路对外界电磁波的再次辐射(散射)是对无线电台(站)电磁影响的原因。根据电磁场基本理论,推导架空输电线路时谐电流激励的电场强度近似计算方法;介绍无线电测向体制与典型测向系统,评估架空输电线路对无线电测向的电磁影响机理和保护间距;基于矩量法计算“架空地线-铁塔”回路电流分布及再次辐射场,并采用空间谱估计技术,确定输电线路与测向系统的保护间距;阐述架空输电线路电晕机理、特性,分析了电晕无线电干扰对无线电收信的电磁影响;分析各类无线电台(站)的标准和限值,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计算。
在本人倡议下,得到清华大学、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力出版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特邀请赵衡研究员和有关单位的科技人员编写了本书。在此对大力支持本书编写、出版的各单位领导和参与者表示衷心感谢。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自序
前言
1 架空输电线路时谐电流激励的电磁场
1.1 电磁场基本方程
1.2 电偶极子电磁场
1.3 水平单导线时谐电流激励的电场强度水平分量
1.4 水平单导线时谐电流激励的电场强度垂直分量
1.5 垂直单导线电场强度的垂直分量
1.6 中波以下频段(含工频、音频)无限长单导线电场强度的水平分量
2 架空输电线路对无线电测向系统的电磁影响及其评估
2.1 无线电测向基本原理
2.2 无线电测向系统介绍
2.3 非理想电磁环境对测向的影响
2.4 架空输电线路对短波测向台再次辐射干扰的理论评估
3 架空输电线路再次辐射的电磁影响
3.1 计算模型
3.2 计算模型的验证
3.3 基于空间谱测向技术和合成电场的再次辐射分析
4 架空输电线路电晕电流的电磁影响
4.1 电晕效应
4.2 电晕无线电干扰水平的计算
4.3 无线电干扰的频率特性与修正系数
4.4 电晕电流对无线电通信的干扰影响
5 架空输电线路对无线电台(站)电磁影响相关国标规定的分析
5.1 中波导航台(NDB)
5.2 超短波定向台(VHF/UHFDF)
5.3 仪表着陆系统(ILS)
5.4 微波着陆系统(MLS)
5.5 全向信标台(VOR)
5.6 测距台(DME)
5.7 塔康导航台(TACAN)
5.8 分米波着陆系统(DILS)
5.9 精密进场雷达站(PAR)
5.10 对空情报雷达
5.11 对海远程无线电导航台和监测站
5.12 地球站
5.13 数字微波接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