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几何四书》是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许莼舫的四部几何著作的合集,这四部书分别是《几何定理和证题》《几何作图》《轨迹》和《几何计算》。作者写作这四部书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彻底地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指导读者怎样去运用几何定理,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几何思维。作者在书中通过丰富的例题,对读者进行引导和启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者还提供了一些补充材料,可以扩大读者的眼界,提高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创造有利条件。这几部书,在上世纪曾经创造惊人的销量,许多老一辈数学教育家都深受其影响,鉴于其多年不再印行,我们将其重新编辑整理出版。
许莼舫,原名许润芳,1906年出生于江阴顾山镇南桥堍一个中医家庭,后定居无锡。19□4年夏于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毕业后随父学医,半年后在顾山小学任数学教师。他自幼酷爱数学,刻苦自学。1935年编著了《古算法之新研究》和《古算法之新研究续篇》,在数学界初露头角。同年起,先后在无锡锡光中学、方桥锡南中学任数学教师。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了《数学补习用书》四种,深受中学生的欢迎。抗战爆发后,他曾创办中学,并自任校长,先后担任过好几所中学的校长和教导主任。在此期间,他编著了一本古算书和一本几何学习指导书,由开明书局出版发行。
解放后,许莼舫先后在无锡辅仁中学、市□□中学任数学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常在课堂上结合教材,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我国的数学史,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并在课外举办数学辅导讲座;还亲自创作不少数学模型、挂图、表格,进行直观教学。1953年辞职回家,专事数学读物的写作。著有数学读物3□种,撰写论文60多篇,共300多万字。3□种数学读物发行近1000万册。
《几何定理和证题》
一 基本知识 1
什么是几何定理和证明题 3
几何定理为什么要证明 7
定理的基础 11
定理的两半段 15
定理可以从一变四 19
从定理变得的都正确吗 □3
证题前有什么准备 □7
怎样着手证题 33
间接的证题法 39
证题时的注意点 45
怎样作有用的辅助线 49
二 证题法分论 61
怎样证两线相等 63
研究题一 70
怎样证两角相等 73
研究题二 78
怎样证两线平行 81
研究题三 84
怎样证两线垂直 87
研究题四 91
……
三 定理和证题法的活用 185
……
《几何作图》
一 基本知识 1
什么是几何作图题 3
作图用具的限制 7
作图的可能问题 11
作图题的不定和无解 17
作图题的不合理 19
作图的不能问题 □1
正规作图和近似作图 □5
基本作图法 □9
作图题解法的步骤 33
作图题解析法总说 41
二 作图法分论 47
三角形奠基法 49
研究题一 56
轨迹相交法 59
研究题二 70
平行移位法 73
研究题三 80
旋转移位法 83
研究题四 86
翻折移位法 87
研究题五 94
……
三 作图法的活用 155
……
《轨迹》
……
《几何计算》
……
我们常说做一件事情要有一定的规矩。什么是“规矩”?我国古代有一句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规”和“矩”两个字,原意是工人制造器物用的两件工具,“规”就是圆规,“矩”是现在的木工也常用的,俗称曲尺,由两根直尺依垂直的方向相接而成。有了规才能画正确的圆形,有了矩才能画正确的方形。如果工人不用规、矩两件工具,胡乱制造器物,那就会圆的不圆,方的不方,不成一个样子了。
几何作图也用两件工具,一件就是上述的规,但另一件是单独的一根直尺。概括言之,几何作图要根据如下的三条公法进行:
通过两点可以引一直线(或在两点间可连一线段)。
一线段可任意延长。
拿定点做圆心,定长做半径,可以作一个圆(或一段弧)。
这三条公法,是由实践知道的作图方法,同公理一样,不须加以证明,就可认为成立,是作图法的基础。其中的(1)和(□)可用直尺作成,(3)可用圆规作成。诸位回头去看一看前节所举正五角星的作图方法,不是都根据这三条公法、用这两件工具作成的吗?
几何学上用的直尺是不许有刻度的。我们通常买到的直尺都有刻度,但在作图时必须注意,用这些直尺只能过两点引一直线,或延长一线段,不许用它去量长短。
几何作图所用的工具,为什么要有这样严格的限制呢?我们用有刻度的直尺去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的线段;用三角板去画一个直角或一直线的垂线,不是更便利吗?其实这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过去认为有刻度的尺上所刻的尺寸,或三角板上制就的直角,是信不过的,在理论上就不承认这样的作图方法。过去认为几何是用理论推演的学科,虽然用圆规画的圆也许不很圆,用直尺画的直线也许不很直,但是在这两件工具中缺少了任何一件就无法作图,因此就限制用这两件工具,使图形既可以作,而又把不可靠的限度减少到□小,可以认为是比较妥善的一个方法。现在的几何作图就沿袭了这个规定。
一切的几何图形,用圆规和直尺都能作成吗?这是不可能的,但大多数的作图题是可以解的。关于在这限制下不能作图的情形,留待后面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