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讲述陈凌云在时局动荡的战争年代一心求学,几次上学又被迫失学以及半工半读的经历,还穿插叙述了亲友的家庭情况和人生际遇。附录讲述其毕业后人生中的几件重要的事,包括参加地下党秘密外围组织迎接上海解放,编写《新教育》油印刊物,土改生活和下放农村经历,以及“文革”中的遭遇等等。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 战争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学校停办、死里逃生、家长反对、思想钳制,让一个求学心切的青年频频受阻。日寇侵华、亲人逝去,在独立谋生的艰辛中,他从未放弃,坚信会有光明的未来。他用简洁朴实的话语,将一个普通百姓在旧社会走过的苦难求学路娓娓道来,既是自传,也是时代的见证。
陈校长是我大学毕业后就职的学校领导。第一次见到他觉得他好像是个老头(其实那时他才34岁),接触一段时间后,发现他能言善语,写得一手好字,而且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对教师也友善热情,总之觉得是位不错的校长。两年后发生“文化大革命”,他就成了“走资派”,而我被红卫兵称为“保皇派”。以后各自的工作岗位多次变迁,但总能得到他这样的消息:他换了学校当校长,还是那样认真、乐观、能干、忠于职守。想不到的是,他退休后常成为新闻人物,报刊、电视常有他的文章和身影,原来他还是一位离休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先进工作者。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儿童大病治疗付不起医疗费的问题,谢丽娟副市长带领红十字会策划创办少年儿童住院基金。办公室需要人手,我求助于陈校长,想不到他一口应承,而且工作出色,深受病孩家长的欢迎,办公室的同事也十分喜爱他。当时我只是觉得他上班路太远,对他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并不知情,现在想来还真是让我深感歉疚。陈校长有一个心愿,想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书。我有幸先睹了书的初稿,书名叫《我的苦难求学路》,我被感动了。作者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为什么选用了这样的书名呢?书里涉及的人物很多,描写的事也繁复多样,但是透过这些人和事,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善良和朴实、对亲情和家乡的热爱、对友情的珍惜、对学习的渴望和对事业的执着。从作者出生、成长的年代,你可以感受到多难的旧中国给平民百姓带来了多少不幸和苦难,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多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人民带来了新生,但要在废墟上创建一个全新的国家,又需要多少艰苦卓绝的奋斗,需要付出多么难以估量的代价!陈校长的付出是艰辛的,需要信仰、意志和奉献。他大半辈子从事教育工作,深知人的终身发展需要求学奠定基础,所以退而不休,奔波在关心下一代的事业阵地上,做了许多好事、实事,真的是“捧出爱心献未来”。陈校长的求学路历经苦难,他殷切地希望我们的孩子沐浴在阳光下,但也要经风雨见世面,成长为参天大树、国家的栋梁。也许这就是作者取“我的苦难求学路”作为书名的意义所在吧!他曾经说:“希望下一代健康成长,于愿已足……”
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原主任委员
夏秀蓉
2019年1月
陈凌云,上海市杨浦区教育系统离休干部,1949年2月参加革命,195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90年离休,原任永吉中学副校长,现任杨浦区教育系统第二离休党支部副书记、五角场街道老干部报告团副团长等职。2005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一、我的家乡
二、从上学到失学
三、到上海租界住读
四、在受骗和屈辱中求发展
五、到漕泾小学住读,在胡桥小学毕业
六、到上海读初中
七、失学居乡期间
八、重回上海读初三
九、我在陆行中学的遭遇
十、我走上了边代课边上学的道路
十一、人生何处不相逢
后记
附录
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
新上海的第一个“七一”晚会
土改往事
下放往事
修志往事
结对赞
在电视台和电台接受采访
双米寿与白金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