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至6岁是人生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经历会在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上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迹。众多心理学大师如弗洛伊德、鲍尔比、埃里克森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一阶段在人类终生发展中的奠基性作用。在儿童这一时期的成长环境中,家庭仍然在塑造儿童的身心发展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如何采用更优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养也是每位父母极为关注的话题。
《与孩子同成长·心理学教你做父母:3-6岁儿童家庭养育指导》立足于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观察两个视角,给父母们提供了如何更为科学地养育幼儿的具体方法和应对措施。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将结合心理学基本理论,阐述童年阶段来自照料者的关爱对儿童社会性大脑发育的重要意义;接着介绍亲子依恋的相关心理学知识;介绍了3—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表现。第二部分主要针对父母在教育幼儿园阶段孩子时的常见问题,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进行疑惑解答。第三部分采用案例的形式,描述了幼儿园阶段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以及父母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对策。
在实际应用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和现实的环境条件,灵活弹性地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在陪伴之中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理解、支持以及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便是幼儿阶段孩子所能获得的来自家庭的极好的营养剂。
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家长,如何更有效地陪伴孩子,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关注与支持,是需要不断学习与总结的。当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预期相违背,当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时,我们或许应该思考,出问题可能不是孩子,是教育方法。
“与孩子同成长·心理学教你做父母”书系旨在开发一套基于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家庭教育读本,以案例呈现、专家分析、教育建议、知识拓展等环节,支持父母有效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典型议题。
本套丛书的编者均为心理学、教育学一线的精兵强将,既有来自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知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老师,其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处理儿童成长问题的丰富经验为本丛书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丛书分为3-6岁、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共5册,全学段、全方位地为父母提供基于心理学理论及庞大实践案例的双重指导,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促进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的心声能被父母听懂,也让父母的爱更好地传达给孩子。
适时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用正确的方式去了解孩子成长的脉络,通过阅读这套书,能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学会正确地爱孩子、科学地指导孩子,与孩子相伴走好成长路。
总序
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庭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方法与路径,就是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也不会有孩子的成长。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成长看成是孩子的事情,其实不然。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事情,是父母与孩子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首先,成长是人生重要的使命。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成长看成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把成长视为仅仅在学校里才能完成的任务,而一旦离开学校,就可以不再阅读、不再学习、不再成长了。其实,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败,因为成长本身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最美的姿态。成长,仍然是每个父母重要的使命。儿童的许多问题其实是大人造成的。善于教育的大人,往往是善于向儿童学习的人。
其次,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楷模。孩子是最伟大的观察家,他们一直在观察着大人的行为,考量着父母的举动。所以,父母应该努力成长,并且成为孩子的成长榜样。
再次,一起成长才能更好地成长。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其实,家庭成员的成长也是如此。父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成长是不够的,甚至仅仅用自身的成长故事、成长榜样影响孩子也是不够的。成长有一个共作效应,有一个生命的成长场。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一起锻炼健身,与孩子一起郊游走进大自然,与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不仅仅能够让孩子拓宽视野、增强体质,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父母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过去我们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其实优秀的父母也往往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过来,优秀的孩子也会推动父母成为更优秀的父母。
为了帮助父母更好地成长,复旦大学的孙时进教授召集了心理学、教育学一线的精兵强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编写了这套很有特点的父母读本。这套丛书,立足于孩子的发展,通过案例呈现、专家分析、教育建议、知识拓展等环节,从父母的视角,支持孩子有效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典型议题,如幼升小、青春期、学习状态起伏等。
“与孩子同成长·心理学教你做父母”这套书系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分析儿童成长的各种问题与教育对策。主编孙时进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长期在高校从事临床心理学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主编丁敬耘博士是我的学生,不仅在复旦大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而且开设了“新教育实验”的选修课程,对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的运用颇有心得。他们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聚焦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与建议。本丛书是一套可读性、实用性很强的家庭教育读物。
希望父母们通过阅读这套书,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学会正确地爱孩子、科学地指导孩子,与孩子一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
2019年1月18日写于北京滴石斋
前言
家庭养育的终极目标:塑造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为了更好地培养下一代,我们首先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此问题的答案应该会见仁见智、五花八门,杨利伟、马云、于丹、撒贝宁、董卿都有可能成为父母培养孩子的目标。
当然,多数务实的父母会说,我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将来能够获得成功的孩子——将来能赚大钱,能够身居高位或者成为名扬四海的明星人物。但是,放眼周围,不管是赚大钱、居高位抑或入名流,都不乏在巅峰之时坠落而从此一蹶不振者,也不乏因烦恼缠身而郁郁终日者。因此,赚大钱、居高位或入名流,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应成为父母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
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家庭养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塑造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一个心中充满阳光,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各种挑战的人。
邓小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邓小平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在三起三落的人生起伏中,他始终着眼大局,脚踏实地,从不局限于个人得失。当处于人生低谷时,他能坦然接受,乐观积极地生活,坚持不放弃理想信念,始终保持着坚韧的强大精神动力,直至高龄复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舵手。另一个例子是当今叱咤商界的风云人物马云。峥嵘岁月里,马云曾经历过毕业求职因外貌被拒,创立的翻译社靠卖袜子来补贴,亲自背包上门推销中国黄页,连续四次创业失败,公司差点因“非典”而破产……最后支撑马云走向辉煌的就是他心中那束“永不放弃”的阳光信念。除了马云,那些活跃在商海的“大腕儿”,如任正非、柳传志、俞敏洪,都向我们展示了历经各种挑战后的多彩人生。此外,从影星刘晓庆身上,也可以看出阳光积极的心态如何让她在困顿之中重新放出异彩。作为一个在娱乐圈大红大紫40余年的明星人物,刘晓庆可谓家喻户晓。虽然争议不断,但不可否认,从一线明星到阶下囚,从一无所有的“负翁”到东山再起,她在多舛难测的人生之旅上活出了自己的风采。但是,也有很多曾经风光的明星人物,因为一时的挫败而从此一蹶不振,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同样面对挫败,个体的反应为何如此不同?每位父母可能都会感兴趣于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也成为昆仑山上一棵草,以柔韧顽强的姿态面对人生的坎坷和逆境?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爱,尤其是幼年时期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爱。心理学研究指出,幼年时期得到的爱与呵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个体之后的耐挫力和心理韧性。而那些历经挫败最终却走向人生巅峰的人士之所以拥有如此阳光、强大的内心,同他们在童年时期所得到诸多呵护密不可分。作为父母,在孩子年幼时所能给予的最好礼物,便是爱。在陪伴之中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理解、支持以及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也是幼儿阶段孩子所能获得的来自家庭的最好的营养剂。
王燕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学士。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家庭教育、婚恋行为和儿童发展。代表著作《鲍尔比心理健康思想解析》荣获2015年度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当代都市父母教养现状及反思》荣获2010年度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译著《母爱的力量——母爱如何促进和塑造婴儿的大脑发育》及其再版《母爱决定命运——母爱如何塑型婴儿的大脑发育》曾被作为育儿培训教材,在年轻妈妈群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第一编 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养育
第一章 培养高情商儿童的秘密——爱的力量 / 2
1.社会大脑的关键部位:眶额叶区 / 3
2.眶额叶区如何发育 / 3
3.眶额叶区发育的关键期 / 4
4.儿童世界中的非言语交流 / 5
5.社会大脑发育的催化剂——微笑 / 6
第二章 亲子关系篇——依恋 / 8
1.您的孩子属于哪种依恋类型 / 8
2.非安全型依恋孩子的神经特点 / 10
3.依恋类型的预测效果 / 12
4.依恋与独立性 / 13
5.家庭还是职场?现代妈妈的两难选择 / 14
6.亲子分离——断层的母爱 / 15
第三章 3—6岁儿童的心理学解读 / 17
1.啃老与自强不息,“富二代”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 17
2.性之初 / 18
3.我的世界你不懂——幼儿园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 / 19
4.观察和互动——源自周围世界的认知体系 / 23
第二编 教养疑惑站
第一章 学习篇 / 26
疑惑1:为何要给孩子讲故事? / 26
疑惑2:培养孩子喜欢读书的小窍门? / 27
疑惑3:多听音乐能让孩子更聪明吗? / 28
疑惑4:孩子学乐器半途而废时父母该怎么做? / 29
疑惑5:兴趣班的难题 / 30
疑惑 6:补习越多成绩就越好? / 31
疑惑7:苛刻也是一种错?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 32
疑惑8:如何避免孩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 32
疑惑9:识字多就是赢在了起跑线? / 34
疑惑10:多看电视会影响孩子学习吗? / 34
疑惑11:换种学习方式,也许孩子的成绩就能提高? / 35
疑惑12:因材施教,你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 / 36
疑惑13:家庭作业越多,孩子知识掌握得就越好吗? / 37
疑惑14: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家庭作业? / 37
疑惑15:玩物真的会丧志吗? / 39
第二章 习惯篇 / 41
疑惑1:怎么帮助孩子改进问题行为养成好习惯? / 41
疑惑2:怎么把“猫头鹰”变成“百灵鸟”? / 42
疑惑3: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从做家务开始。 / 43
疑惑4: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 45
疑惑5: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 / 46
疑惑6:孩子无理取闹该怎么办? / 47
疑惑7:孩子做事为何总是虎头蛇尾? / 48
疑惑8:如何改正孩子的磨蹭? / 49
疑惑9:如何面对不愿起床的“懒”孩子? / 49
疑惑10:如何培养孩子会“管钱”? / 51
疑惑11: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 52
疑惑12:“充耳不闻”是培养专注力的良机? / 53
疑惑13:孩子也要享受工作的权力? / 54
第三章 交往篇 / 55
疑惑1:为什么孩子需要友谊? / 55
疑惑2:安静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 / 56
疑惑3:孩子过分顺从背后的隐忧 / 57
疑惑4:孩子有个“隐形的小伙伴”,家长怎么办? / 58
疑惑5:游戏也是一种另类学习? / 59
疑惑6:如何对待孩子的发牢骚? / 60
第四章 行为问题篇 / 63
疑惑1:孩子口齿不清怎么办? / 63
疑惑2:怎么帮助儿童克服恐惧感? / 64
疑惑3:孩子为何心猿意马? / 65
疑惑4:孩子多动背后的秘密 / 66
疑惑5:孩子咬手指怎么办? / 67
疑惑5:孩子怕黑,怎么办? / 68
疑惑6:追求完美是否值得肯定? / 68
疑惑7:孩子黏人怎么办? / 69
疑惑8:如何面对孩子的撒谎? / 70
疑惑9:如何对待破坏欲强的孩子? / 71
疑惑10:为何孩子会有“收藏癖”? / 72
疑惑11:如何避免孩子成为“选择盲”? / 73
疑惑12:怎么对待没有自信心的孩子? / 74
疑惑13: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 75
疑惑14:孩子为何突然行为倒退? / 76
第五章 父母篇 / 78
疑惑1:“太阳”和“行星”:亲子的错位? / 78
疑惑2:父母应以何种方式教育孩子? / 79
疑惑3:如何避免对孩子的娇生惯养? / 79
疑惑4:两代人的沟壑:究竟听爷爷奶奶的,还是听爸爸妈妈的? / 80
疑惑5:孩子有必要与父母睡在一起吗? / 81
疑惑6:严师不一定出高徒? / 82
疑惑7:“望子成龙”别太心切? / 83
疑惑8:为什么需要适当冷落孩子? / 84
疑惑9:父母要学会“和蚂蚁一起散步” / 85
疑惑10:父母应该避免哪些行为? / 86
疑惑11:如何面对孩子的错误? / 87
疑惑12:父母“发火”的技巧 / 87
疑惑13:表扬孩子的“窍门” / 88
疑惑14:如何让孩子“听话”? / 89
疑惑15:为什么孩子成长需要“摔倒”? / 90
疑惑16:物质奖励的局限 / 91
疑惑17:父母哪些话容易让孩子反感? / 92
疑惑18:父母需要孩子的爱也有错吗? / 93
疑惑19:只要孩子活得比我好? / 93
疑惑20:离异夫妻如何对待孩子? / 94
第六章 玩具篇 / 96
疑惑1:如何给孩子选择实惠好玩的玩具? / 96
疑惑2:该不该给孩子买“武器”玩具? / 97
疑惑3:怎样选择有助于儿童视力发展的玩具? / 98
疑惑4:可以让孩子养宠物吗? / 98
疑惑5:如何给孩子选择衣服? / 98
疑惑6:可以给孩子用iPad吗? / 99
第三编 幼儿园里的故事
第一章 隔代参与抚养下的问题行为 / 102
案例1:溺爱式的过度包办 / 103
案例2:全盘包办下的过度保护 / 105
案例3:妥协式的祖辈溺爱 / 106
案例4:包办式的宠爱 / 108
案例5:祖辈轮流照顾中的过分迁就 / 109
案例6:祖辈主职照顾下的发展迟滞 / 111
案例7:两代教养观念冲突下的自控能力不足 / 112
案例8:祖辈放任教养模式下的问题行为 / 113
案例9:养育观念冲突下的妥协型教养模式 / 115
案例10:有求必应养育模式下的自控问题 / 117
案例11:两代人教养观念冲突下的祖辈过度保护 / 118
案例12:冲突型养育模式下的发展问题 / 120
第二章 父母不当教养方式导致的问题行为 / 122
案例1:严厉教养模式下的攻击行为 / 123
案例2:纵容和体罚式的家庭教育 / 124
案例3:放任教养下的自控问题 / 126
案例4:放任无规范的教养模式下孩子的品行问题 / 127
案例5:放任型教养模式导致的攻击行为 / 130
案例6:纵容型教养氛围下的情绪控制和交往问题 / 131
案例7:父母过分溺爱下的内向敏感行为 / 132
案例8:教育理念不当,过分保护孩子 / 134
第三章 二胎家庭的孩子问题 / 136
案例1:二胎家庭被冷落的孩子 / 137
案例2:二胎家庭的关注不足 / 138
案例3:二胎家庭孩子的安全感 / 139
第四章 智力发育迟滞 / 141
案例1:智力发育迟滞 / 142
案例2:智力发育迟滞 / 143
案例3:智力发育迟滞 / 144
第五章 自闭症 / 147
案例1:自闭儿童 / 148
案例2:自闭儿童 /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