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文(百部)卷二·当代部分:陈四益集》收录了作者陈四益近些年来的优秀随笔杂文。这里有最酣畅的文字、最勇敢的呐喊、最精粹的传承、最真挚的情感、最冷静的思考、最清醒的坚持……在这个纷扰多变的年代,我们选择读书悟道,寻找精神安顿之所。
《中国杂文(百部)卷二·当代部分:陈四益集》中的这些文章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有理论、有文采,是非常优秀的杂文。
《中国杂文(百部)卷二·当代部分:陈四益集》收录的是我国著名杂文作家陈四益近些年来的优秀随笔杂文。面对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儿及当下的社会现象,作者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作了深刻的剖析,见解深刻,启人才智,让人品尝到历史深处的隽永况味。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陈四益怎么会写起杂文来的?说不上。也许因为初中时就爱读鲁迅吧。
郭沫若的诗热烈但觉空洞,朱自清的散文优雅但过于沉静,梁实秋的文字有点做作,林语堂的小说离我太远,唯有鲁迅的作品,让我激动,促我思索,即便似懂非懂,也能感觉到他的锋利、深刻、隽永、余味无穷。
开始学着写杂文是在“文革”之前。因为涉世未深,许多事看不明白,所作杂文,跟风多,识见少。
真正把杂文当作写作的爱好和一种责任,是在改革开放之世。经过了一场“文革”,经历了斗人、挨斗、希望、失望、受骗、醒悟,终于觉得这世界离开理想实在太远。我们建设的并不是我们希望的,我们曾经以为是千真万确的,其实离开真理甚远。回头再读鲁迅,那一代人梦寐以求的,恐怕仍是今天需要争取的。
现在有些人以否定“五四”、批判鲁迅来显示高明。“五四”时期那一代思想先驱反对读经,是因为他们读过经,深知读经的弊端。“五四”那一代思想先驱大呼民主、科学,因为他们深知专制、迷信之害。今天不分好歹大颂古老文明的,是因为深中专制、迷信之毒。鲁迅一辈人,也有失错,也有偏激,也有误信,但大致的方向不曾错。后来我们建立的并非我们理想的,是因为迷失了这个方向,以新的包装承注了老的酿造。
在中国,文字的力量,尤其是一介平民的文字,是微乎其微的,有时甚至激不起一丝涟漪。但这一个人的独语如果能够引起几个人的认同,至少也把一种思索放大了几倍。发出这样独语的人多了,个人的思索就可以成为社会的话题。就这样,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近三十来年。我像一个游医在社会的密林中巡走,不断挑剔着这社会的弊病。有人问我,难道你眼中只有弊病么?当然不是。如果一个社会都是弊端,早就无法存在了。但是我们这个社会,从古到今多的是颂歌。唱颂歌的一向生活得十分滋润,因为他投合了在上者的心意,而挑剔弊端的则多半结局凄凉。不过最后历史证明的是一代代无尽的颂歌终于葬送了一个个王朝,而人们还能记起的,倒是那些对阙失的批评和对黑暗的揭露。今天据说已经是民主的时代,但千百年的因袭,许多人依旧善于迎合,避谈缺失。颂歌已经太多,何不做个挑剔的公民,尽一些社会的责任呢?总要有人来做这些未必讨人喜欢的事吧。就这样,写起了杂文,到现在,大概总在百万字以上了。
我的追求,大致有三:一是力求有比较广博的见闻。二是力求有比较深入的思考。三是力求较有文采。
陈四益,著名学者、杂文家。上海嘉定人,1939年生于四川成都。成都,古称“益州”,遂以为名。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文革”中,离上海,进工厂,后又当记者,编刊物,曾任《瞭望》周刊副总编辑。著有《绘图双百喻》、《乱翻书》、《瞎操心》、《丁丑四记》、《轧闹猛》、《权势圈中》、《世相写真图》、《一枕清霜》、《社会病案》、《臆说前辈》、《草桥谈往》、《准花鸟虫鱼》等十馀种。
读经难
从美刺到扯淡
女人的“妒”
不焚之焚
站着读与跪着读
观剧杂咏
皇上的事难办
臣与狗
读剧小札
“帽子”臆说
《逆臣录》
千古艰难唯一死
《贺新郎》的记忆
《水浒》气
历史上的酷刑
同罪说
应付批斗
玩儿圣人
政治家与文学家
“精神保姆”
什么都要
读史难
“特别”救灾
读《四库全书》档案琐记
浅说时尚
孔子标准像
天下有道
书之厄
老故事
闲读录(二则)
关于“扯淡”
想起了胡绳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失态
颜色的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