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中西翻译简史
定 价:38.9 元
- 作者:谢天振 著
- 出版时间:2009/10/1
- ISBN:9787560088563
- 出 版 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H059-09
- 页码:33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包括笔译、门译、理论、通识和工具书五大系列,是国内一套专门针对MTI学生编写的专业教材,具有专业化、实践性、应用型的鲜明特色。整套教材以职业翻译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应用型翻译理论为指导,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专题训练,旨在完善学习者的翻译学科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学习者口、笔译实践能力。
《中西翻译简史》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专业选修课教材。
全书共十五章,内容系统全面,既有对中西翻译史三大发展阶段的宏观描述,又有对重大翻译事件、主要代表人物的具体阐释,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掌握中西翻译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对中西译学观念的演变、建立翻译学学科的历史必然性等有深刻的认识。《中西翻译简史》具有以下特点:
首次明确提出中西翻译史的整体观,并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对中西翻译史进行历时的梳理和共时的比较,在同类教材的编写领域中可谓是一次崭新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首次将翻译思想及理论的演变与翻译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主流翻译对象联系起来,并据此对中西翻译史的发展阶段重新进行划分,从而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中西译学观念的演变;首次将翻译的职业化、规范化以及网络翻译等当今生活中的翻译事件和现象编入翻译史教材内,拉近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30年,助推中国翻译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勃勃生机,蔚为壮观。今天的翻译,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上,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史无前例的。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作为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先导力量和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翻译的作用愈发突出。然而,在翻译需求不断攀升的同时,作为翻译人员主要培养阵地的高校,却日益暴露出其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毕业生翻译技能不扎实,知识面狭窄,往往难以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层次翻译工作,致使翻译领域特别是高级翻译领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满足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这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7年1月23日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第18个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其设立无疑是继2006年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后我国翻译学科建设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的成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的翻译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为我国翻译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我国的外语学科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目标、师资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四点上都与传统的翻译方向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按口译或笔译方向训练学生的口笔译实际操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为满足翻译实践积累所需要的百科知识。这一点与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中的翻译研究方向侧重培养学生的外国语言文学理论研究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差别很大。第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应用型导向,也要求承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并了解翻译教学的原则。
第一章 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
第一节 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促成了翻译的产
第二节 宗教典籍翻译拉开了中西翻译史的帷幕
第三节 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认识
第四节 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第二章 中西翻译史的分期
第一节 西方翻译史上的几个主要阶段
第二节 中国翻译史上的几个主要阶段
第三章 翻译与宗教(上):中国的佛教典籍翻译
第一节 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
第二节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
第三节 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第四章 翻译与宗教(中):西方的圣经翻译
第一节 早期圣经翻译与早期基督教的传播及其权威地位的建立
第二节 宗教改革与圣经翻译
第三节 现代圣经翻译
第五章 翻译与宗教(下):《圣经》的中译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圣经翻译
第二节 译名之争
第三节 “官话和合译本”
第四节 《圣经》的现代译本
第六章 翻译与知识传播(上):西方的科技翻译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文献翻译
第七章 翻译与知识传播(下):我国的科技文献翻译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第八章 翻译与民族语(上):近代欧洲各国民族语的形成
第一节 翻译在英语发展中的影响
第二节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与德语的形成
第三节 翻译与欧洲民族语的发展
第九章 翻译与民族语(下):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典籍翻译对中国现代语言与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第三节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章 翻译与文化价值的传递(上):欧洲各国对古希腊典籍的翻译
第一节 古罗马时期古希腊典籍的拉丁语翻译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典籍的翻译
第三节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各国文学、哲学著作的互译
第十一章 翻译与文化价值的传递(下):我国对西方社科经典的翻译
第一节 清末民初对西方社科名著的翻译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对俄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的翻译
第四节 新时期对现代西方各种思潮流派著作的翻译
第十二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上):西方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三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翻译
第四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
第十三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下):我国新时期以来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我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我国对当代西方通俗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我国对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翻译
第十四章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第一节 从西塞罗到泰特勒
第二节 从支谦到钱钟书
第三节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进展
第十五章 翻译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翻译的职业化趋势
第二节 翻译专业教学与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机器翻译与网络翻译
参考书目